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
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初步锻炼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苏联的解体。
讲授新课: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明确指出其解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课将学习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引导学生回忆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引出本课学习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
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生平,出示一些有关赫鲁晓夫的材料,增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历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赫鲁晓夫当政期间的改革,先指导学生阅读关于苏共“二十大”的小字内容,提出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中的
两项重大措施(种植玉米和垦荒)。
然后在补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讨论“为什么说赫鲁晓夫改革是失败的?”
对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依据教材小字内容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衔接前后历史,不必补充。
二、苏联的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知识就戈尔巴乔夫上台背景,改革措施(特别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维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等提出及泛滥,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等内容补充相关资料,以谈话、讨论方式使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评价。
“八一九事件”及苏联最终解体结合动脑筋中的题目“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全体同学讨论。
总结时可以适当补充对苏联解体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事变后叶利钦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
1991年12月底,苏联正式解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
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最后一次以苏联总统身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自己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核匣子”转交给叶利钦。
7时32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苏联国旗在寒风中降下;7时45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升起,克里姆林宫换了主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解体是世界历的重大事件,它结束了曾对20世纪的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发展模式的实践,也结束了曾在战后45年间主导国际政治的两极格局,其多方面的意义为走向新世纪的人们留下了一份内涵丰富的历史遗产。
开展讨论:“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2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基础知识: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
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
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
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
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
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
历史使人明智。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
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
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
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
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
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
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
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
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
课型:反思课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
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
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境界。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
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
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
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列强对中国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列强在中国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进行早期资本输出。
2.通过分析列强攫取中国的海关管理权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的状况;通过分析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经济侵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3.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对外国侵略者的憎恨,培养和激发他们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势力逐渐侵入中国,终于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在近代中国,海关主权是列强侵夺的首要目标。
在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几乎大部分条款都与侵夺我国关税自主权及海关行政管理权有关。
中国海关主权的丧失,使中国经济大门的钥匙揣在了帝国主义的袋子里。
列强借此加快了对华的商品输出,并且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对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学会综合考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②通过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手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而且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
重点分析
①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是重点。
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大大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资源。
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节的内容,又进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是重点。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使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建议教师首先简单介绍海关和海关关税在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提问学生列强夺取中国海关的三个步骤,最后与学生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后果及英国占优势的原因。
②关于“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走私鸦片为主要方式对华经济侵略的原因,以便使学生掌握工业革命的后果。
然后提问学生,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开局不
利的原因,以便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最后提问学生,1865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说明了什么,使学生认识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重大后果。
难点分析
外国商品摧垮中国的自然经济,打开中国市场是难点,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外国商品并未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难点突破方案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认识和分析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情况。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和“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参见“重点突破方案”;关于“早期的资本输出”,建议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资本输出”,然后提问学生“列强”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都有哪些?再想一想,这些手段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重点:①“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②“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难点:一些基本概念的如“洋行”等的理解。
教学手段: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哪些?”引入本课主题。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教师首先介绍背景: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是多方面的。
因为海关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所以,在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关税协议后,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
然后请学生看书整理具体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最后请学生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影响都有哪些?为什么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
“学生看书整理具体过程”和“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影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而“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的原因则需要学生从初三所学过的《世界历史》中去寻找答案,教师可以适当点题说明应该从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方面考虑。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要讲清三个问题: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关于走私鸦片,照教材讲即可。
关于倾销商品,要强调外国商品由于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开始并没有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以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才逐步实现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愿望。
关于“列强凭借夺取的政治经济特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答出下述特权:如海关管理权、内河航行权、内地通商权以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关于掠夺原料,要提问学生,外商如何收购中国土特产品?最后启发学生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经济侵略活动的重要影响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已经被打开,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三、贩卖华工
教师根据教材讲授就可以了,主要是揭露殖民主义者的罪行,让学生知道贩卖华工跟奴隶贸易一样残酷。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教师在介绍“资本输出”的定义后,应该直接提问学生,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有哪些?影响是什么?
前一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学生回答完整后,教师简单介绍“洋行”的概念。
然后再要求学生回答后一个问题,注意这一个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后面的章节还会详细讲到)。
小结(略)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看书整理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具体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通过引导他们分析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英国在这场争夺中占有优势的原因;通过引导他们分析早期资本输出的手段和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的背景的介绍,“资本输出”和“洋行”等概念的解释和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设计第四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一、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
1.从关税协定到海关总税务司
2.英人赫德掌握海关大权
二、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1.鸦片走私更加猖狂
2.凭借政治经济特权倾销商品
3.压低价格收购原料
三、贩卖华工
四、早期的资本输出
1.办洋行
2.开银行
3.经营轮船公司
4.设工厂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4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够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图片,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