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唐蕾
(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能愿动词又称助动词,作为汉语中一个独具特点的封闭词类,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重难点,加之汉语不少能愿动词在泰语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词,因此泰国学生学习汉语能愿动词更是难上加难。

本文在对搜集的语料进行分析后,筛选出有代表意义的偏误加以分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为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泰国学生; 汉语能愿动词; 偏误;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3-0115-02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偏误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找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症结,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

泰语和汉语都是缺少形态变化的孤立语,词序排列具有重要的语法意义,而汉语中大部分的能愿动词又都能找到对应的泰语词,因此,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由于不能正确区分语义相近的能愿动词而产生偏误。

本文以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汉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及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汉语师资班三年级的习作(587篇,35万字)作为语料,就泰国学生在使用中偏误率较高的几个能愿动词进行分析,以反映汉语中级水平的泰国学生对能愿动词的掌握情况。

一、分析偏误
我们把收集到的泰国学生能愿动词使用偏误分两类进行分析,在偏误探源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分类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表可能性的“能”、“会”
1.遗漏偏误。

遗漏是指在造句时该用能愿动词而未用,因而造成遗漏。

(1)∗我想只是努力学就(能)学好。

(2)∗我想:“我学习汉语,应该去中国,因为去中国我要用汉语跟中国人说话,这样,我的汉语就(能)提高了。


以上两例想表达的意思都是通过努力掌握某项技能,因而句中遗漏了表“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的能愿动词“能”,应在“学好”和“提高”前加上“能”。

2.误加偏误。

有些句子不需要能愿动词,但学生在造句时把能愿动词加了上去,形成了误加偏误。

(3)∗现在我长大了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困难。

(4)∗周雪艳还是能可靠的人。

例(3)中“知道爸爸妈妈的困难”并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因此并不需要加表示此意的“能”;例(4)也应将
“能”去掉,“能”表示“能够、具备某种能力”,而“可靠”指“能够依靠”,两个词语词义重复。

3.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是由于句子、语篇中能愿动词的位置、顺序错了而造成的。

(5)∗他想什么都是对的,我跟他不能争论。

例(5)中能愿动词应该放在“跟”前面。

4.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指由于几个能愿动词的意义和用法相近,因而在某个句法位置上该用能愿动词A但却用了B的情况。

(6)∗现在如果有很多钱,每件事都可能做。

(7)∗今天我很愉快,虽然我不会回家但是我跟妈妈打电话谈话了。

例(6)错误使用了“可能”的用法,句子的本意是有了钱就能够做很多事,而“可能”在表示“可以实现、能成为事实”的含义时,一般修饰的是名词,所以应将“可能”改为“能”,来表达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的意思;例(7)“不会回家”,表达的是主观上不想回家,而我们知道原句想表达的是虽然无法回家,但是和妈妈通了电话心里也很高兴,说明作者是想回家的,只是由于客观原因致使无法回家,所以应使用“不能”,表示客观环境上不许可。

(二)表示人的主观意愿的“想”、“要”
在语料中尚未发现学生有“想”和“要”的遗漏偏误。

1.误加偏误。

(8)∗那时候是我的生日,爸爸妈妈告诉我:“下个星期我要带你去看海。


“要”做能愿动词时表示做应该、将要、可能等意,均与原句句意不符,应删掉。

2.错序偏误。

语文学刊 2015年第3期. All Rights Reserved.
[作者简介]唐蕾,女,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助教,硕士。

(9)∗我想大学毕业以后当老师。

(10)∗这个女儿想要妈妈不失望了。

例(9)中,能愿动词“想”必需带动词做宾语,“当老师”才是“想”的宾语;例(10)中,“不”应该放在能愿动词“想”之前,表示对句子后面部分的否定。

3.误代偏误。

(11)∗服务员知道他不要买衣服了就说:“你试试穿了
就得买。


例(11)应把“不要”改为“不想”,“要”表示做某事的意志,其否定形式为“不要”,语气较强硬,而“想”做能愿动词时表示希望、打算,“不想”更委婉,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

二、偏误探源
鲁健骥先生曾经谈到,“中介语的产生是多方面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就整个中介语系统来说,这些因素包括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干扰;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

”我们在分析了泰国学生的语料后认为,造成泰国学生能愿动词使用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母语的负迁移。

在泰语中,表示懂得怎样做或有能力
做某事的“会”和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的“能”都是
“ ”,因此泰国学生常常弄不清什么时候该用
“会”,什么时候该用“能”,故而产生了(一)中的偏误。


外,表主观愿望的“想”和“要”在泰语中都是“ ”,因而学生也容易出现(二)中的偏误。

泰语和汉语中的这种差
异,处于普拉图提出的难度等级的第五级,也就是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最难点所在。

2.目的语知识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中,把学到的有限的
不充分的目的语语法知识不适当地套用到目的语上,因而产生了偏误。

如(一)的遗漏偏误中,学生遗漏了“就”后的
“能”,我们翻阅词典可以发现,对“就”的解释基本都是“就+()+()(括号里放入的大多是动词和形容词)”,“学”和“提高”正好符合词典的解释,学生没有考虑到全句要表达的意思,造成了偏误。

再如例(9),“想”做动词表“料想、估计”后面接小句做宾语是学生比较常接触到的,如“我想他一定会来”,因此学生把做状语的“大学毕业以后”也当成宾语放在了“想”的后面。

3.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第二语
言时,遇到一些较难的词汇往往会“避而不谈”,选用意思相近的,比较有把握或熟悉的词汇来替代,如在(二)的误代偏误中,学生便选择了相对简单的“想”来替代“希望”。

4.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的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
的讲解和训练。

如例(3),学生把“才能”这个关联词误用在了句子中,关联词是汉语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过分强调,学生就有可能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才”、“能”总是一起出现的,因而便出现了偏误。

三、教学建议
通过分析造成以上偏误的各种原因,我们认为泰国学生能愿动词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负迁移和目的语规则的干扰,因此,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注意到汉语中不同的能愿动词在泰语里的表达,进而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将两种语言“大同”中的“小异”进行比较分析,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教材编写时也应考虑到内容编排的问题,能愿动词“想”出现得比较早,使用频率高,学生较早熟悉使用该词,而“希望”出现较晚,使用频率也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很多该用“希望”的地方使用了“想”来代替。

针对类似的情况,教师可以在教“想”的同时,用对比的方法把“希望”的语义和用法也讲授给学生。

此外,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点时,也应该适当联系学生之前学习过的内容,比如教师在教授“能”的时候,可以和“才能”、“可能”相联系,以避免知识干扰造成偏误。

不过,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都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寻求到最佳方法,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了,也因此,希望本文所做的分析能为教师们的教育事业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2009.
[2]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等.外国人学汉语偏误研究[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振来.能愿动词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2007(5).
(上接第114页)
我们国内很多汉语教学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声调问题,但是
通过普及湾中文项目的经验我们看到,我们不需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和功夫,但是如果我们通过这样一种特定的方式不断地进行强化,的确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通过四个方面,我们试图介绍和学习美国普及湾大学中文项目中有特点并且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

“他山之
石,可以为错”,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了解不同地区的教学
模式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给国内的汉语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
思路,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
[2]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教学经纬 唐蕾/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