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杨侨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惠州市博罗县杨侨镇杨侨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

但还不到一百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逐渐走下了“神坛”,甚至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的效力正在普遍下降,其原因是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正在迅速扩散,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

欧盟一位官员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

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的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的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的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起耳聋。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过癌症。

同时最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危害性正逐年攀升。

比如治疗大肠杆菌,一般使用普通抗生素即可见效,但近几年多个国家报告部分患者即使使用最强效的抗生素也无济于事。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

但目前针对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进行的新药研发很难跟上耐药性产生的速度。

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目前新抗生素的研发严重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威胁。

报告警告说,全球抗生素正濒临枯竭。

这项报告认为,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已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目前急需加大对抗生素耐药感染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否则世界将被迫回到因常见感染而导致小手术致人死亡的年代。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制药公司和研究人员必须立即关注能治疗某些可在几天内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感染的新抗生素。

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而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会构成最大健康威胁的抗生素耐药感染,包括每年导致约25万人死亡的耐药性结核病,潜在的有效治疗方案则很少,70多年来,只有两种治疗耐药性结核病的新抗生素进入市场。

如果要终结结核病,每年全球急需投入8亿多美元来研究新的抗结核药物。

此外,对抗生素的滥用也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加速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2000年至2015年全球范围抗生素消费量增长了65%。

尽管抗生素是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但过度依赖抗生素治疗只能适得其反。

相比新抗生素的研发和投资,公众应该尽快学会科学谨慎地使用各类抗生
素药物,否则未来我们将有可能死于一次普通的感染,而不是今天人们所恐惧的癌症、艾滋病等恶性疾病。

(摘编自《抗生素耐药性与“超级细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百年来,人类寿命能得以大大延长,全得益于抗生素的发现和广泛使用。

B.细菌一旦未被抗生素杀死,就会将耐药性传给其他细菌,成为“超级细菌”。

C.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

D.治疗疾病时,不能过度依赖抗生素,否则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欧盟一位官员的观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B.世界卫生组织的多份报告证明抗生素效力下降已成世界难题,研发新抗生素迫在眉睫。

C.文章重点分析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并列举具体数据指出问题的严重性。

D.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抗生素效力下降的原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扩散、抗生素的滥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产生速度快,新抗生素研发严重不足,全球抗生素濒临枯竭。

B.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不仅给人类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还严重危害现代医学的进展。

C.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D.解决“超级细菌”,既需要研发和投资新抗生素,也需要公众科学谨慎地使用抗生素。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民本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民为邦本”,即肯定民众是邦国基础,是君主废立和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是国家财税的来源;“本固邦宁”,即认为在民众的安居乐业基础.上获得君主政权的稳固,二者之中,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治民得民的政治措施,包括富民、安民、保民等。

与现代民主思想相比较,传统民本思想存在着巨大的历史局限性。

其一,恩赐式的重民主张。

历代民本论者对民众巨大的力量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民众的暴力革命是君主王朝灭亡的异己力量,因此,他们提出重民主张。

所谓重民,一是要重视民意,通晓民情。

墨子指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二是要惜用民力。

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提醒统治者注意节约费用,爱惜民力,役使百姓,不违农时。

三是要重视民生。

即通过休养生息、整饬吏治、宽刑缓政和轻徭薄赋等措施,来富民养民。

重民的政治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制统治的严酷性,改善了民众的生存环境。

但是,重民的主体是君主,重民的内容是君主为民作主,重民的措施是君主施行仁攻;而民众只是被重视、被怜悯对象,在他们之上,站着一个普施雨露的救世主。

由此可见,民本政治的主动
权掌握在君主手中,重民是自上而下的恩赐式的施舍,没有也不可能有尊重民众政治权利的内容。

其二,隆君的政治目的。

如上所述,民本思想并不是一种论证民众政治权利的学说,相反,它以君主统治的长治久安为归宿,主张通过重视民众的力量和民心的向背,维持民众的基本生存,来确保君主统治地位的稳固。

历代民本论者虽然认识到民与君之间对立的关系,并承认君权的相对性,但是,他们并不抛弃这种不合理的政治关系,而是千方百计地去调和民与君之间的矛盾,期望找到一种能有效解决民与君之间纷争的“灵丹妙药”。

可见,民本思想中的种种重民措施,都是作为君主的牧民之术而提出来的。

说到底,重民是手段,隆君才是目的。

孔子就毫不掩饰地说过:“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

”孟子也说过“保民而王”、“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之类的话。

就连激进的唐甄也明确表示,他的学说是为了“立于明主之侧,从容咨询”,即为统治者献计献策。

其三,人治的治国方式。

在如何实现民本政治的理想问题上,历代的民本论者所提出的政策措施大同小异,无外乎君主修德、招贤纳良、节己顺民等,他们把政治理想实现的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的身上。

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保证,民本思想的实际效力极为有限,能否得到实施完全取决于君主的良心发现。

因此,民本思想的治国方式没有超出“人治”的窠臼,其历史发展也同封建王朝的更替一样,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每当阶级矛盾激化,新王朝建立的时候,明君当政,民本思想甚是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国明君谢世,昏君奸臣当道,民本思想便日渐式微,乃至销声匿迹。

综上所述,传统民本思想虽然力倡“重民”、“恤民”,以及对限制君权提出种种设想,但是,它本质上不是君主政治的对立物,而是一种君主统治的政治改良理论。

(节选自刘敏军《论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与启示》)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肯定了“民”在国家中的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B.重民的政治主张让君主施行仁攻,改善民众的生存环境,它是现代民主的基础。

C.君主时代,只有适当提高民的政治地位与权力,才能有效解决民君之间的纷争。

D.历代的民本论者把传统民本理想实现的希望无--例外地都放在了圣君贤相身上。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现代民主思想作为参照,论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巨大历史局限性。

B.文章以民众政治权利为视角,得出了重民是自上而下的恩赐式的施舍的结论。

C.文章对“隆君政治目的”的论证采用了类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D.文章讨论了民本政治的治国方式,认为这种方式还没有超出“人治”的窠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如果封建君主能清醒认识民众革命的巨大力量,就可能“重民”,实行仁攻。

B.唐甄的民本思想比孔孟思想更为激进,但仍然是为君主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

C.只要封建王朝变“人治”为“法治”,就不会再有王朝的更替,国家的灭亡。

D.传统民本思想虽然力倡重民、恤民,但不过是-种君主统治的政治改良理论。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盆兰花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

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晴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

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
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

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

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 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来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了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了个粉碎。

B. 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惋惜老安兰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C. 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

老安张口要五千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D. 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

以老安所说兰花及画家画作价格时情绪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

8. 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重刊《元丰类稿》【注】序
(明)姜洪
文章与气运之隆替相关,信不偶然也。

宋兴,五星聚奎,文运大盛。

然犹至于六七十年而后,欧阳公卓然以古文振起于天下。

当是时,又有如苏老泉父子、王介甫、曾南丰诸贤相与和之,故能丕变五代之陋,上追西汉、先秦之古雅也,斯岂偶然哉?
南丰先生天资高,学力超诣,其所得宏博无津涯,所趋则约守而恕行之,其言之而为文,亦雄伟奔放,不可究极。

要其归,则严谨醇正,推其所从来,实尝师友于欧公之门,而其所自负,则先正谓其要似刘向,不知韩愈氏为何如。

於戏!先生所际如是,所学、所行如是,所从来、所抱负又如是,其文足以鸣世,而并称欧、苏、王、曾四大家,又岂偶然哉?
洪家食时,尝睹先生《元丰类稿》于邑之元氏,欲手钞之而未暇,及期则已为有力者所取去矣。

其后宦游京师,阅馆阁,虽有此书目,而其帙皆留玩于他所。

因又窃叹不独其文不仍然,虽读之亦不可偶得也。

岁之四月,洪疾,得告南归。

过宜兴,访友人邹大尹孟旭,宿留累日,为洪道其始得《类稿》写本于国子司业、毗陵赵公琬,谋刻之,继又得节镇南畿、工部左侍郎、庐陵周公忱示以官本,彼此参校,刻梓成矣,试为我序之。

洪曰:嗟夫!是书之行,亦岂偶然哉?有数存焉耳。

盖唐自韩、柳至宋三百余年,始有欧、苏、王、曾出而继之。

自宋欧、苏、王、曾至今大明,又三百余年矣,而我列圣诞布文命于四海,亦八十年,于兹所谓文运与气运正当会合,亨嘉之日也,得无名世者出以继欧、苏、王、曾欤?此先生之文所以始于周、赵二公而刻成于大尹,以盛行于世,而为世学者之楷模也,岂复有区区不得读斯文之叹哉?洪不能序斯文亦有不待序而行者独惟大尹之刻本不为无补于世无功于学者不可使共无闻也故忘其浅陋为僭书此于篇端焉。

大尹名旦,孟旭字也,世为乐安故家,知砀山、宜兴二县事,所至多惠爱及民,而律己尤严,若大尹可谓贤也矣。

时正统十二年岁舍丁卯夏五月辛亥,赐进士、翰林修撰、乐安姜洪序。

[注]《元丰类稿》,曾巩(1019--1083)著。

曾巩,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世称“南丰先生”。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不偶然也信:确实
B. 有数存焉耳数:几个
C. 先生所际如是际:交往、接触
D. 而我列圣诞布文命于四海诞布:广泛地宜布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欧阳公卓然以古文振起于天下臣具以表闻
B. 上追西汉、先秦之古雅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 及期则已为有力者所取去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为洪道其始得《类稿》写本难为俗人言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起笔就提出了文章和气运的兴衰紧密相关的观点,勾勒了宋代文坛昌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价曾巩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背景。

B. 作者评论了曾巩的文章风格,认为曾文气势雄伟,情感奔放,其文风受欧阳修的影响,具有严密细致、淳朴正直的特点,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C. 作者极推崇曾巩的文章,一直想看《元丰类稿》而不得,后终于在友人邹旦处见到该文集的抄本和官府收藏本,两人一起参照校勘完成了该文集的印刻。

D. 文章将议论与记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认为正因文运与气运相合,才印刻完成曾巩
的文稿,而对邹旦的描写,虽寥寥数笔,其形象却跃然纸上。

1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洪不能序斯文亦有不待序而行者独惟大尹之刻本不为无补于世无功于学者不可使其无闻也故忘其浅陋为僭书此于篇端焉。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丰先生天资高,学力超诣,其所得宏博无津涯,所趋则约守而恕行之。

(2)于兹所谓文运与气运正当会合,亨嘉之日也,得无名世者出以继欧、苏、王、曾欤?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对屈原的《湘夫人》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

诗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对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B.《湘夫人》中写湘夫人等待湘君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与《诗经》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

C.“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

千古以下,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

D.鸟萃苹中,罾在木上;麋食庭中,蛟在水裔,这种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怀着对反动派极为愤慨的心情,通过“沉默”的两种后果呼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是“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__,____”两句,慷慨悲壮。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 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

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自选一位历史文化名人,写一段赞誉性文字,要求内容要符合人物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少于50字)
示例:狂放不羁酒中仙——李白
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放牧自己的灵魂!
四、写作(60分)
19.生活中的“新”与“旧”是无处不在的,请以“新与旧”的关系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选材积极,立意健康,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全得益于……”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延长”可知,题干夸大了抗生素的作用,表述错误。

B项,“一旦……就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未被某种抗生素杀死,之后便不再受制约,甚至将其耐药性传给其他种类细菌”可知,题干表述过于绝对。

C项,“每年导致千万人丧生,其危害性已经远超癌症”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到2050年,由于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导致1000万人丧生……危害将超过癌症”可知,题干变未然为已然,表述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A项,“说明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原因及其严重后果”表述错误。

欧盟官员的观点只是指出了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严重后果,并没有说明原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C项,“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抗生素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表述错误。

根据原文“目前进入临床阶段的大多数药物对现有抗生素类型进行的修复,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可知,题干曲解文意,与原文不符。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