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研究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通货膨胀研究笔记
一、目前中国关于通货膨胀的研究的主要派别:
1、货币(Milton Friedman )数量派,代表人物宋国青、周其仁,央行。
2、其他需求(人民币低估、固定投资增加)拉动派,代表人物张军、余永定、社科院经济所。
3、成本(土地、劳动合同法、进口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涨、环境成本、农业机会成本)推动派,代表人物李稻葵、中金研究所。
4、结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及中国产品在世界的重估)性价格上涨派,代表人物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
5、输入型(贸易和金融项目顺差、进口大宗商品交易价格上涨、国际食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预期)通货膨胀派,代表人物刘元春。
二、理论基础:
1、货币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
2、总供给—总需求(Aggregate Supply - Aggregate Demand model )。
3、Thomas Sargent (1998)给出的通过宏观经济的六个内生变量价格(prize )、产出(produce )、就业(employment )、利率(interest )、消费(consume )、投资(investment )和总供给—总需求的微分形式:
2
2N N N N N N F F dw
dp dY F w
F p =-
'''''2221122()()(1)()N r r r Y r N r r r I q C I q C I q C I q dM M dp dY C m C dT dG C I q d F m m p m p πππππ----+++--+=-+-++-其中: q:托宾q 、M 名义货币、m 真实货币、π预期通货膨胀、T 税收和G 政府支出。
4、实证计量的办法
三、中国通货膨胀决定模型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和欧美的区别在于1、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不同,中国是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欧美是以内需消费为主。
2、中国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对于成本的上升的敏感度不同,前者很低。
3、宏观的财政政策不单是有价格因数确定的。
4、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特殊意义。
我们把贷款、政府支出和出口外生性增长导致的通货膨胀定义为需求拉动型。
把劳动力成本、资本成本、中间投入成本的外生性增长导致的通货膨胀定义为成本拉动型。
目前文章分析指出本轮通货膨胀是成本拉动型和流动性过剩并行的结果。
四、外部冲击对中国通货膨胀的传递效应
定义外部主要冲击变量是汇率、原油价格、进口商品价格。
通过VAR模型将石油价格、需求波动、货币供给、人民币有效汇率、进口商品价格指数、批发价格指数和CPI7个变量纳
入,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外部冲击对国内价格的影响。
结论:外部冲击对于批发价格(WPI)的影响大于对于消费者价格的影响,原油价格冲击对其他价格的传递系数相对小而且为负值(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量的政府补贴)。
五、从2003年开始我国CPI由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反映通货膨胀的PPI、IMP、CPI全
面上扬。
本轮通货膨胀表现为:1、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结构性。
2、我国粮食出口的增加(利
润的剪刀差)。
3、CPI上涨集中于居住价格指数和食品消费指数。
4、物价上涨与人民币升
值并行。
5、全球CPI上扬。
6、本轮通话膨胀的货币性特征强。
首先利用回归模型来静态分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其次在使用动态分析个因素。
变量分为国际变量和国内变量,其中国际变量包括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人民币汇率和外汇储备。
国内因素包括GDP 产出缺口、利率、上证指数、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动态分析中体现出的是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大米价格对于CPI的影响贡献度最大,外部国际因素对于内部因素对CPI的影响贡献率更高。
六、汇率传递与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
中国汇率改革始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会议决议指明了“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汇改方向。
1994年1月,我国摒弃了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逐步回归较为合理的水平,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为我国对外贸易差额由逆转顺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避免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3元/美元的水平;2001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有所减轻,但国内出现了通货紧缩等不利因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在此期间,我国吸取亚洲国家的经验教训,加强了金融改革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内恢复汇率浮动的研究和准备工作也一直在进行。
考虑到我国金融机构还未完成改革,应对汇率变化和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能力还较弱,汇率改革需要与金融改革统筹考虑,首先推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行。
至2005年7月,作为汇改基础条件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基本部署完毕,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完成财务重组并转变为上市公司,工商银行和的财务重组已上日程,开发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改革进入准备和论证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大大增强,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具备了相当的承受力。
这些迹象表明,汇改条件相对成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果断推出。
2008年7月底左右,为了应对不断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没有参与国际上的竞争性货币贬值,为稳定外需、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随着未来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可能会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遵循既定政策,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从整体而言从2001年开始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的状态,但是汇率的升值幅度不足以抵消外国市场产品的价格上升幅度。
中国的极大贸易伙伴分别是美国、欧元区、日本、韩国、香港、台湾。
其进口额占总数的60%-70%,通过对这些地区的PPI、CPI进行考察,会发现我国PPI、CPI的上涨和这些地区有潜在的同步性。
七、中国工资上涨和通话膨胀的关系
根据附加期望的菲利普斯曲线中,价格根据调整后的劳动生产率和加成后的工资生成,名义工资则是根据通货膨胀的预期设定,从而导致了工资-价格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
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通过比较静态的研究方法,检验数据是否和成本型通货膨胀特征一致。
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关注原料、工资、价格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主要是格兰杰因果检验。
基于刘易斯拐点学说(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和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从1985-1996年工资增长和通货膨胀的相关系数达到0.75,而1997-2007年仅为0.08.
中国城镇和国有部门就业总数在国有企业改制和通货紧缩的时期(2003)有明显下降。
其他部门保持平稳增长。
年平均增长达到10%。
就业人口明显从国有部门流入其他部门。
通过方差分解研究变量可以得到进口价格和通货膨胀大约有一年左右的延时,而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大约有1到2年的延时,2年后其影响可增加至70%。
在次期间工资的作用很小。
八、出口、能源价格、国际粮价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