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的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疱疮的中医治疗
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上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重在清热除湿,解毒凉血,可适当加入茯苓、薏苡仁、枳壳等健脾除湿药物;慢性期或后期湿热减退,津伤气耗,治疗重在益气养阴,健脾除湿,兼以清热解毒( Ⅲb,弱推荐) 。

中药汤剂
1) 毒热炽盛证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清营。

方药: 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Ⅱa,弱推荐) 。

水牛角30 g,生地黄炭10 g,金银花炭10 g,莲子心10 g,黄连10 g,白茅根30 g,天花粉10 g,栀子10 g,生石膏30 g,紫花地丁10 g,甘草10 g。

加减: 高热者加玳瑁;大便干燥者加大黄。

2) 心火脾湿证
治法: 泻心凉血,清脾除湿。

方药: 清脾除湿饮加减( Ⅱa,弱推荐) 。

茯苓皮15 g,白术10 g,黄芩10 g,栀子6 g,泽泻10 g,茵陈15 g,枳壳10 g,生地黄12 g,麦冬10 g。

加减: 心火炽盛者加黄连、莲子心;口腔糜烂者加金莲花、金雀花、藏青果、金果榄;大便干燥者加大黄。

3) 脾虚湿蕴证
治法: 清热解毒,健脾除湿。

方药: 除湿胃苓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Ⅱa,弱推荐) 。

茵陈15 g,猪苓30 g,车前草30 g,茯苓皮15 g,黄芩10 g,冬瓜皮15 g,泽泻10 g,黄柏10 g,枳壳10 g。

加减: 皮损色红加牡丹皮、赤芍;便干加大黄;痒甚加白鲜皮。

4) 气阴两伤证
治法: 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方药: 解毒养阴汤加减( Ⅲb,弱推荐) 。

南沙参15 g,北沙参15
g,玄参30 g,佛手参30 g,天冬10 g,麦冬10 g,玉竹10 g,金银花15 g,蒲公英15 g,石斛6 g,丹参15 g,西洋参3 g ( 另煎兑服) 。

加减:痒甚可加刺蒺藜、当归。

提示: 本指南所推荐药物剂量为常用剂量,临床实践中为提高疗效,医师可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加减。

中成药
可按照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及治疗原则,酌情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1) 毒热炽盛证: 羚羊角胶囊、清开灵口服液等( Ⅴ,弱推荐) 。

2) 心火脾湿证: 导赤丹、二妙丸等( Ⅴ,弱推荐) 。

3) 脾虚湿蕴证: 参苓白术丸、四妙丸等( Ⅴ,弱推荐) 。

4) 气阴两伤证: 人参健脾丸、六味地黄丸、生脉饮、八珍颗粒等( Ⅴ,弱推荐) 。

外治疗法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不同的皮损情况,选择应用不同的外治法,其总治疗原则为保护创面、收湿敛疮、预防感染。

1) 水疱大且未破溃时宜在消毒情况下抽干疱液,促进愈合( Ⅴ,弱推荐) 。

2) 皮损有糜烂渗液者,可用黄连、黄柏、马齿苋等清热解毒除湿中药煎汤湿敷;较大糜烂面可用邮票贴敷疗法,或用清热解毒之油剂,如甘草油、复方大黄油、紫草油外涂患处( Ⅱa,弱推荐) 。

3) 皮损结痂者,可用除湿解毒中药软膏外敷,脱去厚痂( Ⅲb,弱推荐) 。

4) 口舌糜烂者用金莲花片口含,或金银花、黄连、淡竹叶、生甘草等煎水含漱,或代茶饮( Ⅳ,弱推荐) 。

辨证施护
) 饮食护理( Ⅳ,弱推荐) 。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健脾和胃,培土以生金则皮肤疾病易愈,故饮食护理应以调理脾胃为重。

毒热炽盛证或心火脾湿证时,应嘱进食清心解毒的食物,如莲子汤、绿豆水、萝卜汤及各种新鲜蔬菜汤;脾虚湿蕴证时应进食健脾益气除湿
的食物,如薏苡仁粥、山药粥、芡实粥、茯苓饼及藕粉等;气阴两伤证时则应进食养血扶正的食品,如山药粥、当归补血汤、桂元肉、黄芪粥等。

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还应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品。

2) 局部护理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Ⅳ,弱推荐) 。

局部皮损治疗需要根据皮损不同情况进行不同护理操作,具体可参见外治疗法部分。

3) 精神护理(Ⅳ,弱推荐) 。

由于天疱疮病情严重,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健康,《黄帝内经·素问》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等论述,因此精神护理在天疱疮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初发患者常因自己病情较重、皮肤糜烂而感到恐惧,精神过度紧张,复发患者因病程反复发作、缠绵日久而抑郁悲观,对治疗失去信心,因此,必须要了解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给予耐心的解释,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