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古诗中赞美荷花的确实不少。

荷花固然值得赞美,然而,我却更爱荷叶。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

风雨袭来,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吹雨打,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保护荷花。

烈日吐火,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阴凉处的鱼戏虾游。

荷叶作为药材_____可去火清热_____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_____荷叶不怕油污_____不怕水浸_____不怕烟熏_____用荷叶煮成的粥_____碧绿清香_____清爽可口_____
当人们指点、欣赏荷花时,荷叶从不计较,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

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

荷叶是美的,最吸引我的是它的心灵美。

所以我更爱荷叶。

(1)给文章加上恰当的题目。

(2)用波浪线画出荷叶样子的语句。

(3)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标点。

荷叶作为药材________可去火清热________作为特别的包装材料________荷叶不怕油污________不怕水浸________不怕烟熏________用荷叶煮成的粥________碧绿清香________清爽可口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 “我”不爱荷花,只爱荷叶。

B. 荷花不值得赞美。

C. 荷花值得赞美,但荷叶更值得赞美。

【答案】(1)我爱荷叶
(2)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

(3),;;;,;,;,;;;,;,;……
(4)C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

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结合划线句子比较判断。

故答案为:(1)我爱荷叶(2)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

(3),;,,,;,,…… (4)C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

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还要注意标点符
号的位置。

(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的能力。

2.阅读语段。

完成练习。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这段话主要写火烧云________变化极多,却不用一个“变”字,而是用了四个“一会儿”,这样不仅突出了火烧云的________,而且强调了________。

(2)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模仿以上词语写出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________。

(4)天空中这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多美呀!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一下吗?
【答案】(1)颜色;颜色多;变化快
(2)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3)鹅黄
(4)绚丽多彩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填空。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语段整体感知语段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寻找文句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细读语段从文句中挑出来即可。

(3)描写颜色的词语还有很多如:鹅黄、银闪闪,白茫茫,黑黝黝,白花花,白嫩嫩,黄灿灿,黑乎乎,红通通,绿油油,从中选一个即可。

(4)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故答案为:(1)颜、颜色多、变化快(2)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3)鹅黄(4)绚丽多彩【点评】(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颜色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

//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________的,胡须也________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________的。

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

小虾的搏斗很激烈,
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1)将下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填入语段中的横线上。

一突一突一张一张一翘一翘
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________的,胡须也________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________的。

(2)这段话已用“//”分为了三层,每层各写了什么?请连一连。

第一层________ 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反应。

第二层________ 总写小虾十分有趣。

第三层________ 没有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情态。

【答案】(1)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2)总写小虾十分有趣。

;没有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情态。

;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反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考查段落与段意的搭配,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这段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从给出的选项中判断。

故答案为:(1)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2)第一层:总写小虾十分有趣。

第二层:没有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情态。

第三层:受到干扰时,小虾的各种反应。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关羽和周仓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关羽降伏了一个叫周仓的人。

这人是个大力士,长得非常魁梧,打起仗来更是勇狂极了,如虎入羊群,每次打仗都能立下大功。

大家都夸周仓厉害,周仓也为自己的成武而沾沾自喜。

有一天,关羽和周仓两人赶路去某地,中途到一棵树下休息。

关羽看见树下有一群妈蚁在爬来爬去()便对周仓说()周仓()你不是军中的大力士吗()今天我们来比试比试()看谁力气大()周仓一听很高兴,心想:那你输定了!于是说:"好哇,怎么个比法?是摔跤还是举重?"关羽道:"我们今天不比别的,比比看谁打死的蚂蚁多。

"
"什么,打蚂蚁?我周仓打过老虎,斗过狼犬,杀过无数耗将,打蚂蚁那是小菜一碟!"周仓哈哈大笑。

"不要小看妈蚁!说不定,你还不是它们的对手呢!"
"那你看我的吧!"周仓不以为热,伸出拳头,用力一砸。

"砰”的一下,地面被他砸出一个大坑,可蚂蚁安然无恙,他却痛得哇哇大叫。

关公伸出食指,轻轻一捏,一下捏死了好几只妈蚁。

周仓看得哑口无言。

"做事,不仅要有力量和勇气,还要懂得如何运用智慧和谋略,只会蛮干是不会有效的。

"关公意味深长地说。

周仓惭傀地低下了头。

(1)在文中括号内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

(2)三国时期,________(谁)降伏了周仓,周仓是个________长得非常魁梧,打起仗来更是________。

(3)关公是通过什么事来教育周仓的?
(4)关公想告诉周仓什么道理?
(5)请分别说说关羽和周仓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关羽:________
周仓:________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上课
你可知道,我们的刘老师是多么和蔼呀?你看'她来了。

上课了,刘老师托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本,笑眯眛地走进教室。

她把林放在讲台上,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讲课。

一个假期,没有见到老师了,同学们都用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她,好像在说:“刘老师,我们多么惦记您啊!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前浮现出电视剧中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的形象,她是那么慈祥,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小树苗。

我们的刘老师,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带领我们去探索知识的海洋,去打开科学宝库的大门。

同学们完全被刘老师的讲课吸引住了,随着她脸上的表情,时而凝神深思,时而神采飞扬,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首微笑……
(1)根据意思填上原文中的词语。

①形容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________
②声调髙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________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笑眯眯”是对老师()的描写。

A.动作
B.语言
C.神态
D.心理
②文中把老师比作(),把自己比作()o
A.园丁
B.红烛
C.花朵
D.小树苗
③文中最后一句是()。

A.拟人句
B.比喻句
C.排比句
(3)照例子写词语。

循循善诱 ________ ________
大大小小 ________ ________
(4)短文第一句用问句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选填正确序号()
①作者心中有疑问,所以开篇就提出问题,希望得到答案。

②既吸引读者,又点明了主要内容就是写刘老师的和蔼。

(5)请以问句开头,描述一下你老师的样子。

(6)今天(6月28日)上午,刘老师都在教学楼工作,但他的一串钥匙找不到了,请你帮刘老师写一个寻物启事。

(注意格式)
6.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快乐的小燕子
它来了!那小巧玲珑的体态,着【zhuó】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轻悠敏捷,在春光中快乐地飞着,发出清亮圆润的啁(zhōu)啾(jiū)声。

春雨如烟如雾,无声无息地下着。

水田里的秧苗,塘边的柔柳,绽开的桃花,在水雾碎雨中,绿莹莹、红润润的。

这时,一只、两只,一对、两对.……
小燕子欢叫着,穿来穿去。

天放晴了,阳光露出来。

小燕子更活泼了。

它斜飞在瓦蓝洁净的天空中,自由自在。

瞬间,“唧”的一声,身子像个小黑点窜下来,掠过明镜般的水面,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

这时,水面上撒落一朵小浪花,浪花绽开,荡漾出一圈一圈的波纹。

我问奶奶:“小燕子的尾巴为什么跟别的鸟不一样,像一把黑亮的剪子呢?”奶奶说:“剪春呀!你看它飞来飞去,用剪子裁出一件衣,给大地穿上。

”我又问奶奶:“那它为什么飞不停、唱不停呢?”奶奶说:“闹春呀!春越闹越浓。


(1)文中的“它”是指________。

(2)小燕子有小巧玲珑的体态,一身________的羽毛,发出________的啁啾声。

(3)请把第二自然段里春雨中的景物圈出来。

(4)照样子,写词语。

绿莹莹(ABB式)________ ________
无声无息________ ________
(5)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在这个比喻句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6)“瞬间,‘唧’的一声,身子像个小黑点窜下来,掠过明镜般的水面,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

”请把这个句子中描写燕子动作的词语写出来。

(7)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________时的燕子,它比下雨时的燕子更________了。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 ________
7.【答案】(1)hào; zháo;jié;bēn
(2)不结果的
;结果的
(3)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
(4)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4)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故答案为:(1)hào; zháo;jié;bēn
(2)不结果的;结果的
(3)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
(4)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运用。

(4)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应用。

8.【答案】(1)寂寞、喧闹、热闹、密不透风
(2)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把榕树比作绿绒大伞
(3)沙滩
;树
;公园
;街道
(4)又美丽又整洁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寂寞、喧闹、热闹、密不透风
(2)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3)沙滩;树;公园;街道
(4)又美丽又整洁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9.【答案】(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
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评价人物野菊花要应做到通观全文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1)野菊花
(2)喜欢、绽开(开放)、坚强
(3)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①消炎止血;②清热败火;③治感冒;④泡茶喝。

(5)朴素、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考查什么是反问句,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野菊花精神或品质。

10.类文阅读。

曾子杀猪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着要和曾妻一块儿去。

于是曾妻骗孩子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回来给你杀猪吃。

”傍晚,曾妻回来了,看到曾子在猪圈里举着菜刀,曾妻不解地问:“你举着菜刀跑到猪圈里干啥?”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杀猪”。

曾妻听了,扑哧一声笑了:“不过年不过节的杀什么猪呢?”曾子严肃地说:“你不是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吗?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

”曾妻说:“我只不过是骗骗孩子,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曾妻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并且宴请了乡亲们,告诉乡亲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

虽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却教育出了诚实守信的孩子。

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人所尊敬。

(1)判断题。

①曾子杀猪是为了教育孩子学会诚信。

________
②曾子的妻子说给孩子杀猪吃,是为了不让孩子跟着去集市。

________
③曾子被后人所尊敬是因为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________
④曾子教育妻子做人要诚实守信,所以中午就让孩子吃到了猪肉。

________
(2)从哪里可以看出曾子是在教育妻子做人要诚信,用横线画出来。

(3)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有哪些,试着写下来。

【答案】(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2)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
(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中午”改“傍晚”。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2)对孩子就更应该说到做到了,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3)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