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扩写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山》扩写作文
我们乘坐小中巴车去翠华山,一路上,清晨的雾渐渐散去,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
剑一样的金光,照耀着天空,路上迷人的乡村风景,清新的泥土芳香,令人陶醉,但我的
心早已飞到了翠华山。

车一停,我迫不及待地跑下车,奔向登山的石路上,山的雄姿扑向
我的眼帘。

首先,我们走登云梯到上面的湖泊,这个湖泊的名字叫碧山湖,是一座自然形成的湖。

接着,我们来到了中国山崩奇观,这一地带都曾经发生过山崩。

首先我看的是风洞和
冰洞,风洞和冰洞是连在一起的,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洞,所以有人题词说“冰洞风洞洞
中有洞”,下来我们观看了太乙观星,这地方是供人们观看星星的。

离这儿不远的地方就
是龙涎窝瀑布,那里的水异常清澈,奔流不息,所有的水通过小桥集中在下面的无名湖里。

爬着铁索,一步步地走向天池,天池是翠华山最大的景观。

你们知道天池是怎么形成
的吗?那我就来告诉你吧!天池原来是凹进去的大坑,因为常年积雨,变得越来越深,就
形成了如今的天池。

天池像一面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天池四周的草坪都是斜的,像是铺绿色的地毯,游人坐在草坪上,又说又笑,吃着自己的美味佳肴,观看水上快车、览车、小舟。

又惊险又好玩,爽极了,如果我家住在翠华山那该多好啊!下来,我
们在迎客松前照了一像,翠华山只有这一颗迎客松。

翠华山鸟语花香,像仙境一样,白云伴着我的脚步,鸟儿和着我的歌声,踏上下山的
石阶,我向翠华山挥手告别,但我的脑海里依然再现着俊秀的山水,美丽的花木,飘动的
云海。

翠华山真是山势险峻峭拔,群峰林立,山坡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山洞白云缭绕,流水涓涓,野花丛丛,这美丽的景色使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终南山》一诗中的著名诗句“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表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
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旅游终南山
终南山,是天宫中唯一下凡的山峰。

那是一座雄鹰无法飞越的山峰。

那群山无边无际,从长安城连绵到东海。

我游终南山,在白云中穿行,仿佛白云在给我让路,道路两旁,景色依然清晰。

可是
当我闯出了白云的包围圈,再回想云里的景色,回头往下一望,白云又合拢起来。

我只觉
得脚下云山雾罩,仿佛自己是神仙中人,正腾云驾雾飞向终南山顶。

面前,飘来一阵雾气,给终南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我朝朦胧望去,可是那雾气仿佛是一位害羞的少女,静悄悄的,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好不容易爬上山顶,往左右眺望,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映入眼帘。

仿佛自己来到了冬
天与春天的交际,一边青绿一片,一边怪石嶙峋,真是奇异的景象。

那阳光,也毫不客气,
这里阳光充足,可是看看另一边,却越来越暗淡下去……仿佛是一块调色板,上面的颜色
越来越暗。

太阳落下了山岗,天边变成橘红一片。

该走了,想去有人的地方,可是放眼望去连一
栋茅舍都没有。

幸好,还有一位勤劳的樵夫,正在劈柴。

我恨不得跑过去,只是中间有一
条小小的水沟,阻挡了我的脚步。

只好隔着水问:“请问一下,这附近那里有人住?”樵
夫用手指了指远方,只见一缕炊烟悠悠飘向天际。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的终南山太乙镇上,它是秦岭的分支,翠华山上植被茂盛,有几千种植物,是天然的植物博物馆,山上空气清新,富氧量高,由远古时代的山崩形成,地貌特殊、罕见。

翠华山山奇水秀,群峰林立,因为山崩形成了许多奇特的景观。

游人最爱游玩的是冰洞、风洞。

在骄阳似火的盛夏,进入洞中,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堆积着巨大的冰块,凉风习习,非常凉快,就如同进入到冰窖一般,更神奇还有风洞,风大如同《西游记》中的牛魔
王的大扇子扇来的,可以把人吹得旋转起来。

翠华山上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天池。

天池是地崩形成的高山湖泊,面积非常大,池
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周围群山环绕,景色非常迷人,游人常常在湖面荡舟,流连忘返。

《终南山语》(写景散文)这山多石,小者为卵,大者成山。

其卵小可爱人,托在掌心,日光照耀,乳白透亮,晶莹似玉;大的仰面朝天,浑浑然
一座大山压下来,令人发怵。

心想此石若动了起来,我将会成为何物?是化石!是煤!还
是石油。

这山大的去了,从上往下,石纹爬得满满,纵纵横横,山顶上有树,石面上就爬满褐苔、杂草。

见野藤在石缝中生出,漫爬了下来,遇到杂树又铺盖上去,一座大山便掩去了
多半。

露着的山石,多在险处,有横竖的石纹满爬,也见黑色水迹斑斑。

突的,一只山鹰飞出,嘎的一声锐叫,在山顶悬崖上悠悠地盘旋。

又有鹰儿跃出,空中便有了生机,那险要之处却是山鹰的安乐之地。

鹰儿叫着,空
静的山谷就荡起了回声,细细听去,真似天籁之音,很远,很远,却很清悦。

人心静了,神魂也飘逸了。

山中起了风,呼呼刺刺地响,天上的云却不动。

见枯叶由山林中飞出,飘飘摇摇地升到空中,慢慢远去,它不再落叶归根了么!仍有
鸟儿在飞,象榴弹,瞬间闪入山林之中,它是在寻找着安宁。

呼呼的山风在啸,象山涧
瀑布,呼通通的一阵,人的脚就变得很轻,就要被吹翻一般。

枯叶落了,山中多的是枝杈纵横,枯草遍野,落叶厚厚的铺了一层,满山就留下枯黄
的颜色。

山里落雨,细毛毛状的,静的能听到雨儿落在叶面上的沙沙声,树下的蒿草湿
润润的。

有小鸟儿在林中闪动,能听到吱吱声叫,却怎也瞧不见鸟影。

静静地待着,忽的有一
团叶儿在动,细瞧去,便看到一只土黄的山雀,一眨眼,那雀儿又串到别处,有吱吱声,
却怎也看不到雀的影子。

在这冷冷的山雨之中,雀儿会有自己温暖的小窝吗!它能耐得住这寒冬的到来吗!
这里最好的时光,莫过于深秋。

这山变得丰富多彩,起初是绿,是黄,接着便有了粉,有
了红。

往后就成紫,成褐色,直到赤橙黄绿青蓝紫全显现时,那山就是一副画,一副重彩,
一副油画,一副叫人眼球不够用的,感叹万千,五彩斑澜的画卷。

但这时间却很短,仅仅
几天。

有寒风从四面吹来,整座山就被枯黄的颜色复盖,风来一次,枯色就厚重一回。

绿的,黄的,红的树叶卷落树下,几乎一夜之间便是枯黄一片,枝柯满山了。

美到了极致就转变为丑了吗!这时能看到的只是黑色的树杆,白色的梢林。

那黑色的
是杂木,白色的是桦林,黑白反差的相衬,到是人想起日本画师东山魁姨的“冬景”来,
那种冬日里大山的感觉如梦如幻,苍苍莽莽,一带枯色之中,一株枯树在月光下泛起银色
光束,寂静的冬山便银枝摇曳,似人如入雪的梦境之中。

其实这冬天的山里,同样有着色彩,有着生机,有着美的景致,那更是一种沉静的美,冷峻的美了。

冬天的山,那石头就少了青缺了蓝,都泛起淡淡的土黄。

树是枯褐,草是枯黄,只有一丛丛的桦林在泛着灰白,象蒙着一层薄纱。

山石很冰冷,有山水渗出,那儿就涌出了冰柱,一团一团的绣在石缝上,长长的冰柱就象溶洞中的石笋,有碗口粗的,也有筷子般细溜的,阳光下,发着水晶似的光亮。

朝阳坡看去,清清瘦瘦的山石上荒凉着枯褐的丛林;阴坡里,满山斑斑驳驳的积雪。

有乌鸦从雪林中飞起,嘎嘎地叫着,又落在阳坡的树梢上,静静地晒起太阳。

山涧有泉水在动,水色灰黑,水面宽阔处,就有着一层厚厚的冰,冰上绣满花纹,冰
下有水在流,气泡儿就浮在水里游走,象一颗灵动的卵石,走走停停,走着走着就不见了。

有斗石突出水面,石边的水永远是湍急的,冰无法封锁住它,气泡就又回到空气里。

空气本是无形物,可它到了水的世界,就有了动人的形态,世间事物难道都是这样么!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屋舍;屋里静静的,屋檐下的高台上,五六只狗一溜儿地卧在那里晒
太阳。

有汽车从公路上驶过,狗儿一动不动。

乌鸦落在屋檐上高叫,狗就汪汪地叫了几声,又都懒懒地闭上眼睛。

几只土鸡从屋后
觅食回来,不停地在地上啄动,一只狗突的就串了过来,鸡们大叫着四散飞起,狗却立着,眼睛朝空中瞅,半山的薄雾中有只山鹰在那里悠悠地盘旋。

阳坡里,住着七八户人家。

房屋就顺着山溪在盖,有老人仍住在土屋里,屋后堆满着
山柴,屋里黑灰阴暗,有烧柴的土炕还热着,炕洞里正冒着缕缕青烟,洞中的热灰里埋着
几颗土豆,老汉就坐在炕沿上慢慢地撕着土豆的皮。

门外有响动,一只小狗打门槛上翻着进来,老汗唾下一口土豆泥,那狗儿闻闻,就又
跑着出去。

那是老汉的儿子养的,还不到半岁。

它又跑回主人的新房,这里阔大宽畅,有庭带房,庭里沙发、电视、热水器样样都有,房里有床有桌窗明几净。

儿子开的农家乐,媳妇便是主妇,有游人来了,要吃要喝,
媳妇忙前忙后,儿子就倒茶端上山核桃,让游人吃遍山野味,玩的尽兴,这才付钱,一家
人就有了生活来源。

小狗儿总爱围着游人撒娇,讨吃讨喝,老狗常常卧在屋檐下晒太阳,冷不零丁地叫上
几声,媳妇怕它吓着客人,便撵它去了屋后。

屋后养着土鸡,是从山外的镇里买来的,圈
养着卖给游客。

屋前有水池,水是山泉,养着红鳟,游人就常常点着鳟鱼要吃,而且一鱼两吃,肉要
生吃,汤要热喝。

来人吃的高兴,儿子媳妇满心欢喜,客人去了,媳妇便坐在屋里算帐。

老狗又叫了,能听见汽车的轰鸣声。

1.《终南山学艺》是写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叫鲁家沟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鲁的
木匠,鲁木匠有一个儿子叫着鲁班。

鲁班立志要成为手艺高强的木匠,于是就告别父母,千辛万苦不顾长途劳累,去终南
山学艺……读完《终南山学艺》的这本书以后,我了解了鲁班是怎样刻苦学艺,知道了只
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加上不断的努力,才能掌握一门知识。

那时,鲁班整天把自己关在
屋里,把楼阁、桥梁、塔等模型拆拆装装,不知不觉地,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三年
很快就过去了,鲁班终于学成了手艺。

不仅成了一名伟大的工程师,而且为我们人类发明了锯子。

每当上数学课的时候我总
是没有耐心,看到带尾巴的小数点就胡乱填写一下,竖式也不排。

结果叉叉时常有,有时我也想下次要排竖式。

可是,到了做作业我又想马马虎虎快点
做好,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个够。

自从我看了鲁班学艺,我深深地体会了自己以前是那么的不用功。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是我只要有鲁班那种恒心和毅力,一定会成为出色的人,我
要向他学习。

2.今天,我读了《阅读新干线》上的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终南山学艺》。

这篇文
章主要讲了著名木匠鲁班经过重重困难学到手艺的一件事情。

鲁班背上包袱,告别了父母和乡亲们,上路了。

他翻过了九座大山,渡过了九条大河,一连走了九十九天,终于来到了终南山脚下。

读了这段话,我的感受是:鲁班为了学艺,不畏千辛万苦,他持之以恒的精神使人敬佩。

从“翻过九座大山,渡过九条大河,一连走了九十九天”可以看出。

从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的老师,他们白天在教课,夜晚在灯下备课,他们从未想过
要退缩。

我从第8小节到14小节中“磨了3天3夜,锯了7天7夜,满手磨出了血泡,
砍了12天12夜,满手磨出了茧子”体会到:鲁班为了学艺坚持不懈做祖师提出的要求。

表现了他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品格,到了最后,祖师看到鲁班这么勤劳,终于收他
为徒,把一身本领都教给了鲁班。

“鲁班含着眼泪拜别了师-父下了山,他一生牢牢记着
师-父的话,修桥梁,造房屋为人们做了许多事。


可以知道:鲁班的师-父虽然让他做了许多苦工,但鲁班却不恨他,还感激他。

鲁班
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你立志成才,必须勤奋努力,不断攀登。

爨乡陆良,美丽陆良。

我的家乡,繁荣昌盛;我的家乡,热闹快乐;我的家乡,美丽妖娆;我的家乡----陆良。

它有万亩荷田白水塘、有神奇壮观的彩色沙林、有丛山峻林的终南山、还有远近闻名、历史悠久的千佛塔…… 先来说说那景色优美的白水塘吧!白水塘位于素有“田园风光,
鱼米水乡”之称的三岔河镇,是个值得一去的好地方!夏天到了,我们一家人来到了这个
美丽的地方。

刚下车,一阵微风吹过,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我闭上双眼,贪婪地吸了几口气,心情格外舒畅。

我和弟弟被一片有荷花的地方吸引住了,便小跑着过去观察荷花。

我们发现荷花的姿态不相同,有的像睡觉,躺在宽大的茶叶上进入了梦乡;有的弯弯
着身子,像给夏哥哥招手,给太阳公公问好;还有的挺直细细的腰,像在聆听着大自然的
声音。

我们放。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郎。

凄凉的霜风
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
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1、前对终南山唐王维《答张五弟》
2、终南山正绿唐白居易《送王处士》
3、墙上终南山唐白居易《朝归书寄元八》
4、君问终南山唐王维《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5、阶下终南山唐王缙《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6、尚怜终南山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君看终南山唐孟郊《劝酒》
8、养老终南山唐张光朝《荻塘西庄赠房元垂》
9、失却终南山唐贾岛《携新文诣张籍韩愈途中成》10、终南山北数人知唐贾岛《题青龙寺》11、终南山是枕前云唐李频《寄曹邺》12、终南山欲春唐于武陵《长安逢隐者》13、终南山欲春唐于邺《长安逢隐者》14、终南山北面唐齐己《题终南山隐者室》15、幸见终南山唐吴筠《翰林院望终南山》16、犹恋终南山宋陈与义《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17、求我莫傍终南山宋晁补之《复用前韵遣怀呈鲁直唐公成季明略》18、缅怀终南山宋韩维《答梁大夫断求息缘以跻高跖兼简清臣大夫》19、终南山翁何处至宋贺铸《题毗陵僧舍二首之二》20、所以终南山宋胡仲弓《感古十首》21、犹有终南山宋梅尧臣《送永兴书寄王申》22、惟有终南山宋强至《送章传道东归三十八韵》23、终南山宋释智愚《文宗问终南山蛤蜊瑞相图赞》24、借与终南山宋文同《宿李同年荫碧亭》25、崔嵬终南山明王祎《长安杂诗(十首)》26、瞻彼终南山明谢榛《杂感寄都门旧知(此诗为李于鳞隙末而作)》。

【年代】:唐【作者】:王维——《终南山》【内容】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

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

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

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
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

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
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
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
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

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
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
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

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
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
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
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

至于终南从北
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

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
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
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

王夫之辩解说:“‘欲投
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
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

今玩其语意,见山远
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
多的东西。

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
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
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

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
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

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

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
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