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人——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谷浑人
吐(tǔ)谷(yù)浑(hún),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

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

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

居庐帐,后渐有城居。

使用汉文。

与北魏及南朝均有密切交往。

6世纪中叶,其王夸吕自号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湖西22.5千米)。

591年,隋以光化公主妻其王。

609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

隋末复其故地。

635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

640年,唐以弘化公主妻诺曷钵,加封青海王。

663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

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

672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

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

936年燕云地区割属契丹,这部分吐谷浑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族的先民。

中国古代民族。

亦称吐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永嘉(307?312)年间首领吐谷浑率领从东北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东北)西迁青海、甘肃一带,与羌人杂处。

後以吐谷浑为姓,其王夸吕建都青海湖西岸之伏俟城,始称可汗。

以游牧为主,产良马「青海骢」。

後兼务农业,种大麦、粟、豆。

南北朝时先後隶属宋、齐、北魏。

7世纪时部分归附於隋。

唐时曾遣使朝贡,要求通婚、互市。

後以侵扰兰州、凉州一带,634年为唐击败,其王被部下所杀。

唐立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後又立顺子诺曷钵为阿源郡王,妻以宗女弘化公主。

敕封青海国王。

663年牧地为吐蕃所据。

大部降附吐蕃,一部内徙灵州(今宁夏灵武)。

唐於其地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

8世纪安乐州被吐蕃攻占又散处朔方、河东(今内蒙古河套及山西北部)等地,称为「退浑」。

有的逐渐与汉族融合。

一说留居青海的吐谷浑与今日的土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

4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一作若)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今甘肃临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

昂城(今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

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

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

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被封为白兰王。

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

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南凉。

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

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吐谷浑至树洛干,经6世8传,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

而其时正当16国割据混乱,吐谷浑部得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

北邻南凉,东为西秦。

420年左右,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居浇河(清海省贵德县),处诸羌中,号为强部。

曾登上西倾山,寻找江源,以求至长江下游的通路,派使至健康,通贡于刘宋,被刘宋封为沙州刺史、浇河公。

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

慕瞶曾擒获与北魏为敌的赫连定,送至北魏,魏封慕瞶为西秦王,占有金城、陇西等郡。

慕瞶传弟慕利延。

这时吐谷浑土地广袤,除总部在沙州外,还有4座大城,分别在清水川、赤水、浇河、吐屈真川等地。

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始邑于伏罗川,总部西移。

拾寅受宋封为河南王,又受魏封为西平王。

拾寅传子度易侯。

度易侯传子伏连筹。

伏连筹传子夸吕,居伏俟城(位于清海湖西15里,遗址即今共和县石及亥铁卜加古城),始称可汗。

后来隋朝两次征战吐谷浑,曾在吐谷浑地区设河源、西海、鄯善、且末4郡。

隋末,吐谷浑渐复故地。

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

不久,世伏死,弟伏允立,依照风俗,仍以公主为妻。

唐初,吐谷浑累为边患,唐贞观九年(635)伏允兵败,奔走至鄯善,自杀。

从此吐谷浑分成东西二部。

西部由伏允子达延芒
结波率领,居鄯善,后来降伏吐蕃,吐蕃称作"阿柴"或"阿辖"。

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居伏俟城,唐朝封为西平郡王。

不久,慕容顺死,子诺曷钵继位,唐朝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勒豆可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加封青海国王。

他的两个儿子又娶唐朝的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为妻。

吐谷浑最盛时有王、公等号及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

伏俟城中有小城、宫殿,布局受汉地影响较多。

王公服式略同于汉族。

使用汉文。

主要从事畜牧业,马、牛、羊、驼数量很多。

有良马号为"青海骢"。

所产牲畜曾大量输往内陆。

喜射猎。

以肉酪为粮,兼营农业,农作物有青稞、麦、豆。

北界祁连山一带,气候较冷,产蔓菁、青稞。

出产铜、铁、丹砂,善作兵器。

吐谷浑商队很活跃,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至波斯。

国无常赋,需要时向富室、商人收税以充国用。

刑罚简略,杀人及盗马者处死,其余则征物以赎罪。

其宗教,原信奉萨满教,西迁后,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兴起以后,向甘青地区扩张。

唐龙朔三年(663),吐谷浑被吐蕃所灭,诺曷钵奔凉州,后率数千帐内附唐。

唐徙其部众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安乐州刺史,子孙仍世袭青海地号,直至贞元(785~804)时为止。

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移居河东,被称作退浑、吐浑。

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曾附属于沙陀李氏,后属后晋石氏。

天福初(936)燕云地区割属契丹,吐谷浑人附契丹,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

吐蕃灭吐谷浑后,仍有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附落犹存,达延芒结波与素和贵等仍拥重兵。

9世纪中叶吐蕃崩溃后,吐谷浑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险屯聚自保。

12世纪后,河东的吐谷浑人返回甘青故地,与湟水流域之吐谷浑人聚会。

元朝时,称作西宁州土人。

依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认为,今青海土族即吐谷浑的后裔,此说能否成立,尚待进一步研究。

吐谷浑(读作“吐玉魂”tǔyùhún),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先祖游牧于徒河青山(今辽宁省锦州东北)。

西晋太康4年(283年)鲜卑单于涉归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因与慕容廆不和(两人是同父异母兄弟,慕容吐谷浑年长。

两人原本感情良好。

慕容廆被挑拨,渐次疏远,有次以马匹互咬为由与慕容吐谷浑争执,后慕容吐谷浑表示求去,虽慕容廆致歉合好,但慕容吐谷浑认为嫌隙已生,决心求去),率所部1700户西迁到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

立国
313年左右,慕容吐谷浑又从阴山南下,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临夏)。

以此为根据地,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青海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等地的氐、羌民族。

317年,慕容吐谷浑逝世,由他的长子吐延继位。

西晋咸和四年(329年),吐延被羌族酋长姜聪刺死,临死时嘱咐长子叶延保卫白兰。

及后,叶延继位,在沙洲建立慕克川总部,并以吐延为氏,以吐谷浑为姓、族姓及国号。

南北朝
叶延逝世后,碎奚嗣立。

前秦建元七年(371年),他跟随仇池氐王向前秦称臣,被封为安远将军。

后来,继位的视连、视罴都臣服于西秦,被封为沙州牧、白兰王。

期间,屡次不服都招来战祸。

西秦太初十八年,视罴之子树洛干立,占据莫河川(又称慕贺川),自称为吐谷浑王,号称茂寅可汗。

411年,他挥军击败南凉太子虎台,取得浇河地区。

后来,虽曾败于西秦,却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

自此,吐谷浑专心吸收人才,势力越趋壮大,疆土东至洮河、龙固(今四川省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

北望南凉,东接西秦。

唐朝
7世纪吐蕃兴起,向青海地区扩张。

663年吐蕃举兵灭吐谷浑,首领诺曷钵率领残部投唐凉州。

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故地,成为吐蕃属国。

经济与风俗
吐谷浑地处青海高原,以畜牧为主。

白兰山出黄金、铜、铁,金属冶炼也比较发达。

位于中西交通要道,商队曾东至长江和黄河下游,西达波斯,南抵吐蕃、天竺。

吐谷浑男子服饰,著小袖,小口袴,大头长裙帽。

帽上以罗幂遮住脸容,骑马可避风沙。

吐谷浑妇女服饰与汉族妇女相似。

但发式即辫发。

以金花为首饰,特别是可敦则首戴金花冠,具有鲜卑遗风。

宗教信仰初崇尚萨满教,逐渐信奉佛教。

514年立九层佛寺于益州。

吐谷浑可汗表
1.吐谷浑(?~317) 13.度易侯(481~490)
2.吐延(317~329) 14.伏连筹(490~529)
3.叶延(329~351) 15.呵罗真(529~530)
4.碎奚(351~375) 16.佛辅(530~534)
5.视连(375~390) 17.可沓振(534~535)
6.视罴(390~400) 18.夸吕(535~591)
7.乌纥提(400~405) 19.世伏(591~603)
8.树洛干(405~417) 20.伏允(603~635)
9.阿豺(417~426) 21.慕容顺(635~635)
10.慕璝(426~436) 22.诺曷钵(635~688)
11.慕利延(436~452)(下略)
12.拾寅(452~481)
吐谷浑,乐府名。

源于北朝的马上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到唐时犹存。

《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隋世,与西凉乐杂奏。

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五·唐鼓吹铙歌》:“《吐谷浑》,言李靖灭吐谷浑於西海上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