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甚蕃.( ) 淤.泥( ) 濯.( ) 清涟.( )
枝蔓.( )亵.玩( ) 隐逸.( ) 颐.( ) 噫.( )
2、翻译。

甚蕃.( ) 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盛.爱牡丹( )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濯.清涟而不妖.( )(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 ) 亭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 余谓
..菊( )( ) 花之君子者也( )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 中通.外直.( )( )
3、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不蔓不枝:
4、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号。

北宋朝。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

上述句式和排比句以外,统称。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5)《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用原文回答问题。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7)全文的中心句是:
(8)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9)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10)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11)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12)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13)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14)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1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1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17)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18)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19)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2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21)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
(22)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
三、问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表达方式有:表现手法有: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附: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 噫(yī)
2、甚蕃.(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表示转折)(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分枝) 香远益清
..(更加)(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
..菊(我)(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3、①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②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4、(1)茂叔濂溪哲学家 (2)文体 (3)骈句散句 (5)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二、理解性默写。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莲,花之君子者也。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1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香远益清。

(14)莲,花之君子者也。

(1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18)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回答题。

1、“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5、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

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6、本文所用的修辞有:表达方式有:表现手法有:
答:排比、设问、比喻记叙、描写象征、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答: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8、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2、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