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历史史实与历史人物
的学习,逐渐培育学生科学的包括历史观、自然观、政治观、人生观等在
内的价值观体系。
在一级课程目标体系里,除了目标外,新课程特别强调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目标。
这就为我们课堂实践带来新的思考。
因此,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为单纯传授知识目标位目的的,而是在过
程中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健全学生完整人格、科学价值观
体系的活动。
所有围绕目标而构思的课堂预设,不是僵化的、封闭的、单
线的活动方案,它在预设的基本框架下,应该为课堂生成留下线索、留下
空间,使课堂成为生气勃勃的、开放的、板块的非线性状态下的活动,使
师生在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氛围中,不断交流碰撞,在富有生机的活动过程中,燃烧激情,点亮智慧。
那么如何在历史的课堂中,立足于预设,而又不囿于预设,在开放的
课堂中发展?下面,结合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1围绕目标精心预设,为课堂生成培育土壤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课堂的组织结构、思维训练必须是开放的、灵活多变的。
可是,教学活动毕竟是一项科学而
复杂的活动,开放也必定有他的逻辑脉络,二不是放马归山,毫无章法。
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为达成新课程目标而精心预设。
凡事,预
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为课堂教学设置了基本的活动规范和活动程序以及
活动内容。
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基于经验的学情研判
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主观性,这就为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意外”埋下了
伏笔。
倘若一个有着高尚教育情怀和深厚教学功底的教师,不会盲目扑灭
学生在“意外”中闪现的智慧火花,而是常常因势利导,启发他们渐渐萌
发的生命内力。
所以,在每一个板块的教学预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课堂中会出现的可能性,并为应对这种可能设计几种方案,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显得从容。
而绝不会为了课堂秩序,僵硬的课堂结构,野蛮地将学生的奇思异想就地消灭,以树立自己可笑的权威。
长此以往,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出来记得几个史实和人物,而不会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观念和能力。
好的预设,一定为课堂生成预留空间,也为生成提供土壤。
生成不仅仅是瞬间智慧,也是教师课前预设的一部分。
以“洋务运动”一课为例,是为了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基本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本课教学要突破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即洋务运动的概念,因为对洋务运动概念的理解影响到学生对整棵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使用课本材料,指导学生解读课本文字与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这为客观评价洋务运动奠定了部分基础;在对洋务运动评价时,在教学设计时,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证据进行辩论。
正反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做小结。
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是言之有理即可以,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样的课堂设计,已经具备了动态开放的课堂特征,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必定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生成新的观念,为学生闪现智慧火花提供了生成的土壤。
2自主合作的课堂学习,超越预设,在动态中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特别强调在合作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彻底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在开放的课堂活动过程中,知识的习
得,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能与细致而周到的预设相吻合,但学
生的自主性也空前解放了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信息获得途径的多元化条件下,他们前置知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丰富,这就使得课堂可能异彩纷呈。
在课堂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在预设的前提下组织教学,但学生的能
力可能会超越预设,教师如果不囿于预设,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则师生在
互动过程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都会得到共同提升。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为生成提供主观条件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与学生的在课堂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以知识本位的教训活动中,老师处于主导地位,把持着课堂的话语权,
在教师传授知识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禁锢,学生
的能力得不到良性发展。
一切教学活动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不可能超出教师的预设。
这就需要教师要倒出一碗水,可能需要储备
一桶水,结果学生的知识能力无法超越教师,假使某个老师的知识能力有限,那么他的学生岂不更糟糕?因此,我们希望在课堂上,老师学生享有
平等的话语权。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我们不应该把他们异化成学习的奴隶;老师不应该是留声机,学生是录音机;问题的最终裁判权不应该只归教师
所有,不应该存在标准的答案。
“戊戌变法”一课,是想让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
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的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
然而资产阶
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只会采取改良的办法,对封建反动势
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
的支持,所以戊戌变法注定会失败。
然而学生在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史事之
后提出,戊戌变法并不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因为这次运动的主要成
员并不是资产阶级中的一员,他们的阶级地位而仍然属于封建官僚的。
对
这一大胆的提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该对他们积极思维进行鼓励。
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问题讨论中去。
这样,历史学、历史教
学才会焕发出异彩,才会出现精彩纷呈的局面。
总之,课堂是变化的,发展的。
教师在历史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平
等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精心设计课堂的前提下,不拘泥于预设,在动态变化中不断超越,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仅是一
次知识的习得过程,更是展现智慧,培养能力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