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承德市围场玉林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承德市围场玉林学校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唱
谢应龙
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
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
田是村里的好田。
村里现有的田都好。
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
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
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
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
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
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
四爷眼一瞪,那年春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
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
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
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
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
半个也不会回来了。
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
”
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
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
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
”
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
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
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飘……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
抢拾着稻穗……
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
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
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
”
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
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
”
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
“笑啥呢。
”四爷见状,问。
“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
“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
四奶听了,又一愣。
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
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
”
“割吧,割起才热闹点。
”
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
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
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
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
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彻底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与小孩留守的空心化现状。
B. 秋日割稻,田间地头,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既传递出丰收的喜悦,又暗含着隐忍的愁绪。
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
D. 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一对热爱土地的勤劳老人。
他们对田地丰收
感到喜悦,也对“开镰”冷清无人感到失落,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隐忧,令人深思。
2. 小说中间部分划线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小说题目“秋唱”能否改为“秋收”?为什么?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先生一家
钱钟书
一天,周太太太跟鸿渐说,有人替他做媒,就是有一次同席一位姓张的女儿,鸿渐有点儿战前书人的标劲,记得那张的在美国人洋行里做买办,不愿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反正去一次无妨,结婚与否,旁人勉强不来,答应去张家吃晚饭。
这位张先生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
他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地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所能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
方鸿渐马路上经过一家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只卖四百元。
他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可是东挪西凑四百元,一股脑儿花在这件外套上面,不大合算。
国难时期万事节约,就省了罢。
到了张家,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Helo!Doctor方,好久不见!”张先生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装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谈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他仿美国人读音,惟妙惟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声音活像小洋狗在咕噜。
鸿渐寒暄已毕,瞧玻璃橱里都是碗、瓶、碟子,便说:“张先生喜欢收藏磁器?”
“Sure!”张先生打开橱门,请鸿渐赏鉴。
鸿渐拿了几件,看都是“成化”、“宣徳”、“康熙”,也不识真假,只好说:“这东西很值钱罢?”
“Sure!值不少钱呢。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
”关上橱门,又说:“咦,headache”便捺电铃叫用人。
”
鸿渐不懂,忙问道:“张先生不舒服,是不是?”
张先生惊奇地望着鸿渐道:“谁不舒服?你?我?我很好呀!”
鸿渐道:“张先生不是说‘头痛’么?”
张先生呵呵大笑:“headache是美国话指‘太太’而说,不是‘头痛’!你没到States去过罢。
”
方鸿渐正自惭寡陋,张太太张小姐出来了。
张太太是位四十多岁的胖女人,外国名字是小巧玲珑的Tessie。
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她父母叫她Nita跟着两个客人来了,。
张太太说,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
方鸿渐独赢一百余元,心想假如这手运不变,那大衣便有指
望了。
八圈打毕,方鸿渐赢了近三百块钱。
同局的三位,张太太、“有例为证”和“海军大将”一个子儿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来准备吃饭。
鸿渐唤醒一句道:“我今天运气太好了!从来没赢过这许多钱。
”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咱们真糊涂了!陈先生,丁先生,让我一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
”便打开钱袋把钞票一五一十点交给鸿渐。
吃的是西菜。
“海军大将”信基督教,坐下以前,还向天花板眨白眼,感谢上帝赏饭。
方鸿渐因为赢了钱,有说有笑。
饭后他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
有一本小蓝书,背上金字标题道:《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对男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
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明的笑容。
”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
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容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
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不禁失笑。
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
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大重,給我一试就露出本相。
他那时候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德国货总比不上美国货呀。
什么博士!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
欧战以后,德国落伍了。
汽车、飞机、打字机、照相机,哪一件不是美国花样顶新。
”张太太道:“Nita,看这姓方的怎么样?”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
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猪猡相!”
当时张家这婚事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
可是方鸿渐小时是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的;他生得太早,还没福气捧读《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这一类好书。
他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处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节选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提到的“读书人的标劲”,意思是读书人的清高倔强,说明方鸿渐和张先生一家不是同类人,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 皮外套贯穿全文始终,串起了在张先生家打牌赢钱和婚事告吹等情节,获得皮外套和损失老婆两条叙事线相映成趣,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C. 张太太和两位客人并没想要赖掉赌账,只是没有即时付账,而方鸿渐的提醒说明他误会了张太太的想法,张太太感觉委屈因而心生不满。
D. 张先生一家与方鸿渐之间的矛盾其内在实质是文化的矛盾,作者借方鸿渐的视角嘲讽了对西方文化盲目
崇拜、一味模仿的一类人。
5. 张家三人既有买办阶层家庭的共同特征,也有各自不同的形象特点。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围城》讽刺幽默的语言别具一格,请结合本文,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一艺术特色。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
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
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
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
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
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
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
双脚带风,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宽阔的大道。
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人牵着孩子。
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
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
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路走的人自然也少。
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
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
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
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
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父亲送饭。
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
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
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
原先,这条路上没有贼匪,没有黑社会,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
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
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
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
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
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
小的时候。
生活困难,吃
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
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
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
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
阳光好的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
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
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
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
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
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
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后囤子小路的美丽与多彩,也展现了“我”内心的欢乐。
B. 父亲看到“我”从陡坡上往下滚,就“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 不管是里头院老婆子、双禄妈、“我”大娘,还是“我”的奶奶,她们坐在村庄道路上的种种表现,表明了村庄日益没落的现状。
D. “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其实更多的是“我”内心的感受,表达了“我”失去了奶奶的沉重心情。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年轻的时候与现在对这些村庄的路的不同感受,突出了“我"对生我养我村庄的深厚情感。
B. “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移情于物,将“我”的感受融入到村庄的道路上,表现了村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变化。
C. 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及村庄其他的路。
D. 文章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村庄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我”无法言说的伤痛。
9. 开头描写“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文中作者为什么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与边章等寇乱陇右,刺史左昌因军兴新盗数千万。
勋固谏,昌怒,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欲因军事罪之,而勋数有战功。
边章等遂攻金城,杀郡守陈懿,勋劝昌救之,不从。
边章等进围昌于冀,昌惧而召勋。
勋初与从事辛曾、孔常俱屯阿阳,及昌檄到,曾等疑不肯赴。
勋怒曰:“昔庄贾后期,穰苴奋剑。
今之从事,岂重于古之监军哉!”曾等惧而从之。
勋即率兵救昌。
到,乃诮让章等,责以背叛之罪。
章等乃解围而去。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槃,为羌所破。
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
”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
滇吾下马与勋,勋不肯上,遂为贼所执。
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后去官,征拜讨虏校尉。
灵帝召见,问:“天下何苦而反乱如此?”勋曰:“幸臣子弟扰之。
”时宦者上军校尉蹇硕在坐,帝顾问硕,硕惧,不知所对,而以此恨勋。
帝又谓勋曰:“吾已陈师于平乐观,多出中藏财物以饵士,何如?”勋曰:“臣闻‘先王耀德不观兵'。
今寇在远而设近陈,不足昭果毅,祇默武耳。
”帝曰:“善。
恨见君晚,群臣初无是言也。
”拜京兆尹。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京兆高望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
”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勋虽在外,每军国密事,帝常手诏问之。
数加赏赐,甚见亲信,在朝臣右。
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
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
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B.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C.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D.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檄,是古代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
在文中是指用来征召军队救援的文书。
B. 校尉,武官官职。
汉朝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文中护羌校尉与上军校尉都是武将担任。
C. 京兆尹,汉代官名。
汉时把管理京师附近地区的三个地方官称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D. 长揖,一种古代交际礼仪风俗,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行礼,一般是不分尊卑的一种相见礼。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勋遵规守矩,明识大局。
盖勋的劝谏使左昌愤怒,左昌借机定了他的罪。
左昌被围困在冀时,盖勋不计前嫌,率兵救援左昌,并成功解围。
B. 盖勋坚持大义,宁死不屈。
盖勋与州郡联合出兵援救夏育,于狐槃兵败,身上多处受伤,但誓死不屈。
羌戎佩服他的大义勇猛,不敢加害,把他送回汉阳。
C. 盖勋不畏强权,直言进谏。
皇帝召见他询问天下如此叛乱的原因,盖勋直言是幸臣子弟造成的。
他敢于直言的性格,深得皇帝赏识,使皇帝发出了相见恨晚的感慨。
D. 盖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
盖勋任京兆尹时,太子通过蹇硕交代盖勋推举宠臣高望的儿子高进为孝廉,他不答应。
他坚持选贤任能,秉公办事,大义凛然。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
(2)今寇在远而设近陈,不足昭果毅,祇默武耳。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 “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D.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16.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7. 结合本诗,请你谈一谈“咏物诗”有什么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曾点表达希望能够在舞雩台上唱祭歌、献祭品,祭天求雨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蜀相》中“ ______ ,_______”两句诗写刘备知人善任的用人风范,讴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之山水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图是清人改琦的画作《林黛玉画像》,图中黛玉置身竹丛、假山间,左上角还有一只鹦鹉。
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画家为什么要画竹子和鹦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哲给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界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
本社广大中医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