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具体名词解释
第⼋章
杜鲁门主义(T rumen Doctrine):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为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拉开了序幕。

1946年9⽉24⽇克利福德报告全⾯勾画了美国在以后⼀个时期将推⾏的以军事抑制为主的遏制战略。

西南河⼟⽿其危机为杜鲁门主义的出来提供了机会。

1947年3⽉12⽇,杜鲁门在美国会参众两院特别会议上发表了后来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

杜鲁门把世界所有国家分为两类,⼀类国家的⽣活⽅式是“⾃由的”;另⼀类国家的⽣活⽅式是“不⾃由的”,是“少数⼈强加于多数⼈的”。

他说所有国家⾯临两种⽣活⽅式的选择,美国必须领导“⾃由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威胁。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它是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终结和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正式实施与美苏全⾯冷战的正式开始。

美国对外战略正式进⼊冷战时代。

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提出的背景和动因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控制西欧的需要◎输出商品与资本◎遏制苏联。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947.6.5),Marshall Plan
官⽅名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ERP)马歇尔计划的运作⽅式—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历史作⽤:◎西欧经济恢复到战前⽔平,政局趋向稳定◎美国是最⼤的受益者
◎马歇尔获得195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北⼤西洋公约组织(NATO):《布鲁塞尔条约》:1948.3.17签署(英、法、荷、⽐、卢五国)1948.8.25⽣效主要内容及其性质:以军事同盟为核⼼的多边军事条约,是在美国操纵下,建⽴欧洲军事集团的第⼀步。

始创成员国:美、加、英、法、意、荷、⽐、卢、丹、挪、冰、葡12国1949.4.4签署<<北⼤西洋公约>> 1949.8.24⽣效北约成⽴的宗旨是:通过集体防御,维护北⼤西洋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和利益。

当时12个缔约国签订的北约⽂件包括1个序⾔和14项条款,其核⼼是第5项条款,即“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的⼀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将被视为对全体缔约国的进攻。

”北约是⼀个联合抗苏的重要军事联盟,有权组织进攻或进⾏“⾃卫”。

北约是在美国的倡议和组织下成⽴的。

美国极⼒主张成⽴北约的⽬的主要有两个:⼀是美国认为,⼆战后,西欧在战争中遭到削弱,德国出现“真空”,苏联超过了西欧⼒量,并开始向西扩张,西欧普遍存有“不安全感”,美国想通过成⽴北约组织来保卫西欧安全和遏制苏联扩张;⼆是美国企图通过经济上的“马歇尔计划”和军事上同西欧结盟来达到它领导和控制西欧的⽬的。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控制西欧、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具。

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 reaty Ognization):1954年10⽉《巴黎协定》西德加⼊北约,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造成了极⼤威胁。

1955年5⽉《巴黎协定》⽣效后,苏联与东欧国家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
《华沙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个或⼏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缔约国应⾏使单独或集体⾃卫的权利,个别的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切他认为必要的⽅式,包括使⽤武装部队,⽴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个国家或⼏个国家给予援助;“缔约国各⽅保证不参加其⽬的与本条约⽬的相违反的任何联盟或同盟,不缔结其⽬的与本条约⽬的相违反的任何规定”《华沙条约》的宗旨是集体防御。

华约的建⽴是苏联加强了与北约抗衡的能⼒,也加强了苏联队东欧各国的控制,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在东欧形成。

“三和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是苏联新外交政策的核⼼。

1956年2⽉在苏共20⼤上,赫鲁晓夫全⾯系统地阐述了他在对外政策⽅⾯的观点,其新外交政策的核⼼就是“三和路线”。

其基本构想是:与西⽅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可以通过议会道路和平取得政权;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致性并谋求美国
的认可;对亚⾮拉地区则加紧渗透扩张,⿎吹通过和平过渡⾛⾮资本主义道路,以便把这些国家纳⼊⾃⼰的战略轨道。

这⼀战略的基本⽬标是谋求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三和路线以缓和代替全⾯对抗,从⽽使苏联赢得了外交上的主动权和较⼤的活动空间,和平攻势迫使西⽅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范围并扩⼤了苏联的国际影响;但赫鲁晓夫把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政策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服从苏联的国家利益,暴露了苏联的⼤国主义,并成为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思想渊源。

克什⽶尔问题:克什⽶尔包括查谟和克什⽶尔两个部分,位于南亚次⼤陆的北部⼭区,介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战略地位重要,⾯积约20万平⽅公⾥,⼈⼝为500万,其中约77%信奉伊斯兰教,20%左右信奉印度教,还有少量喇嘛教徒和锡克教徒。

⽬前,印度控制了克什⽶尔3/5的⾯积,巴基斯坦掌握着其余的2/5。

克什⽶尔原为印度仅次于海德拉巴邦的第⼆⼤⼟邦。

在印巴分治时,英国对其归属问题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印巴两国就此长期争执并曾多次发⽣武装冲突。

克什⽶尔归属问题成为印巴之间的最⼤症结。

U-2飞机事件:U-2击坠事件发⽣在1960年5⽉,⼀架美国洛克希德U-2侦察机在苏联上空被击落。

美⽅最初否认,但当苏⽅向外界展⽰被俘的飞⾏员和U-2侦察机残骸时,美⽅终于承认该机进⾏间谍活动。

事件令美苏关系达到冷战以来的低点。

苏美巴黎峰会失败收场,很⼤程度是因为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的要求就事件道歉。

事件亦加快了美国对间谍卫星的研发速度。

《欧洲煤钢联盟条约》(ECSC):西欧联合的条件是法德和解。

1951年4⽉18⽇,法、德、意、荷、⽐、卢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1952.7.25,条约⽣效。

这⼀模式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奠定后来欧洲联合的基本⽅向。

这⼀模式超越了成员国之间的松散联系,⼜兼顾了成员国各⾃的利益。

形式上,它是第⼀个欧洲共同体,所以在欧洲统⼀的历史进程中扮演关键的⾓⾊。

德国得以在战后以经济伙伴的⾝份重返欧洲社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华⼈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50年2⽉14⽇签定的条约,同年4⽉11⽇起⽣效,有效期为30年。

内容:1、军事⽅⾯,缔约国双⽅保证共同尽⼒采取⼀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为上与⽇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旦缔约国任何⼀⽅受到⽇本或与⽇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即尽其全⼒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均不缔结反对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动或措施。

2、政治⽅⾯,缔约国双⽅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切重⼤国际问题,均将进⾏彼此协商。

3、缔约国双⽅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完整及不⼲涉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化关系,彼此给予⼀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必要的经济合作。

意义:有利于保障中苏两国的安全,也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扩⼤。

中苏之间的经济合作对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

万隆会议:1955年4⽉18⽇,第⼀届亚⾮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围绕经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谴责殖民主义等主题。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针。

背景:亚⾮独⽴国家增加;帝国主义发动的两场战争失败;新独⽴国家表现出和平中⽴倾向;中印缅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促进了亚⾮国家间的互相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地区民族独⽴国家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新兴的独⽴的政治⼒量开始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4⽉,中印签订《中国西藏地⽅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在中印两国的双边条约中⾸次出现五项原则的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中国⾸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于列宁和平共处的政策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做出的重⼤发展,在它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外交关系花的了良好的发展,解决了⼀些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把美苏之间的争夺由幕后推到了前台。

背景:①美苏在中东地区争夺的态势:②以⾊列⾯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危机战前有关各⽅的幕后活动①以⾊列制造假情报→⽬的在于把战争责任推向埃及②美苏幕后交易:美苏各⾃向埃及、以⾊列保证对⽅不会开第⼀枪;③埃及轻信了苏联的保证,承诺“不先开第⼀枪”
以⾊列挑起战争:①空中偷袭埃及空军⼏乎全军覆没②西奈半岛的战争西奈半岛全部落⼊以军之⼿③进攻约旦,占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④占领叙利亚⼽兰⾼地
美苏两国为了⾃⾝的利益,既要通过⽀持各⾃的盟国来扩⼤⾃⼰在中东的影响,对担⼼因中东冲突的扩⼤⽽陷⼊超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之中。

因此,两国在战争爆发后通过“热线”不断保持联系,并商讨解决危机的办法。

双⽅商定:双⽅不直接介⼊中东战争,⽽由联合国出⾯调停,促使阿以双⽅停⽕。

其结果是双⽅通过互通信息和对各⾃的盟国施压,避免了⼀场直接的对抗。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它既是阿拉伯民族和以⾊列民族的冲突,也是美苏之间的战略争夺中东继续维持着“不战不和”的状态
第⼆次中东战争:第⼆次中东战争(Suez Crisis,⼜称苏伊⼠运河战争、苏伊⼠运河危机、西奈战役、卡代什⾏动)是英法为夺得苏伊⼠运河的控制权,与以⾊列联合,于1956年10⽉29⽇,对埃及发动的军事⾏动。

英法以三国的⾏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

美苏两国均介⼊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

11⽉6⽇,在强⼤的国际压⼒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决议,以⾊
列也在11⽉8⽇同意撤出西奈半岛。

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列⼀定程度上达到了⾃⾝⽬的。

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全世界的⼒量。

苏伊⼠运河危机:①苏伊⼠运河的经济与战略意义1869年通航的苏伊⼠运河,是东西⽅海上枢纽、连接欧洲与东⾮、亚洲的海上捷径,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条航道,每年有世界各国的两万多艘船只通过。

中东运往西欧的⽯油70%也通过这⾥,海运量占世界总量的40%,其收⼊占埃及国民总收⼊的四分之⼀左右。

②埃及收回苏伊⼠运河主权英、法、美等在苏伊⼠运河问题上担⼼苏联趁虚⽽⼊。

▲英国和法国在继续保留在中东和北⾮的利益上有共同利益,因⽽相互⽀持。

▲英国⼒量的虚弱,⽆⼒在运河长期保持⼀⽀8万⼈的部队。

▲英埃签订了《英埃关于苏伊⼠运河基地的协定》(1954.10.19)。

这是个相互妥协的协定,根据该协定,英国军队将于1956.6.13撤出埃及,结束⾃1882年以来英国对埃及长达74年的军事占领。

埃及则同意,在⼟⽿其或任何阿拉伯国家受到外来攻击时,允许英军重新进驻苏伊⼠运河区。

新⽇美安全条约:⽇美安全条约修订的背景:1、⽇本经济发展2、⽇本国内民众的愿望3、岸信介内阁(1957.2—1960.6)处理对美关系的外交三原则“以联合国为中⼼;与⾃由主义国家保持协调;坚持作为亚洲国家⼀员的⽴场。

”1951年9⽉,《⽇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美结成战略同盟。

1954年3⽉,《共同防御援助协定》签订,⽇建⽴⾃卫⼒量。

1960年1⽉,《⽇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条约》签订,加强同盟关系。

具体内容如下:(1)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和平⽅法并以不致危害国际和平、安全和正义的⽅式解决可能涉及两国的任何国际争端。

(2)两国设法消除他们在经济政策中的⽭盾,⿎励两国间的经济合作,表明⽇美将加强经济合作关系。

(3)两国将单独的或相互合作,通过不断和有效的⾃助和互助,维持并且发展他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规定了⽇本不断增加防务⼒量的责任。

(4)缔约国将随时就本条约的执⾏问题惊醒协商,确⽴了事前协商制度。

(5)两国对⽇本管理下的领⼟上的任何⼀⽅发动的武装进攻将采取形以应付共同的危险,从⽽明确了美国对⽇本的防卫义务。

(6)本条⽣效⼗年后在缔约国的任何⼀⽅秀宣布终⽌以前⼀直有效,明确规定了条约的期限以及废除的法律程序。

新安全条约增强了⽇美军事同盟的成分,突出了⽇本在美国远东军事战略中的地位,把⽇本作为美国在60年代侵略亚洲的得⼒助⼿,加剧了亚洲地区的不安,因⽽遭到了⼴⼤⽇本⼈民和亚洲各国的严厉谴责和强烈反对。

艾森豪威尔主义:背景:苏伊⼠运河危机后,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丧失,⼤国地位遭到削弱,美国趁机填补了中东⼒量真空。

1957年,艾森豪威尔提出⼀项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要求国会授权他为“保护”中东国家的“独⽴”⽽使⽤武装部队,还要求国会额外拨款想中东提供经济援助。

这个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继杜鲁门主义后对中东地区的⼜⼀个侵略性纲领。

⽬的是扶植中东的亲美势⼒,遏制共产主义。

戴⾼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乐制定的法国独⽴⾃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乐主义就其本质⽽⾔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主思想. 戴⾼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主和世界⼤国地位为政治⽬标.
具体措施,1>撤出北约军事⼀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2>建⽴法国独⽴的核威慑⼒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3>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关系中发挥作⽤.积极推动中法建交;4>建⽴⼀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的,法德联合为⽀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欧洲联合"5>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意义,戴⾼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提⾼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

但限于实⼒对⽐,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

“⾮殖民化”:⾮殖民化是指⼀个地⽅从外国殖民统治转⽽独⽴及⾃治的过程,与殖民主义相对。

这个概念最早是1932年莫⾥茨·尤⾥乌斯·波恩提出的。

⼆战中,西⽅殖民⼤国的殖民⼒量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反法西斯战争教育和锻炼了⼈民,民族独⽴运动成为时代洪流。

“⾮殖民化”是民族主义强⼤⽽⼜⾮⼗分强⼤,殖民主义削弱⽽⼜未完全削弱的产物,是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相互较量的结果。

西⽅⾮殖民化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扶植对⾃⼰有利的政权,将政权保留在⾃⼰的政治体系中,重新确定⾃⼰的地位,避免了殖民政策所带来的殖民地⼈民的反抗和冲突。

约翰逊主义:1965年5⽉2⽇,约翰逊总统在命令美国军队对多⽶尼加共和国进⾏武装⼲涉之后,曾发表电视讲话,公开声明:“美国不能够,不应当,也不会允许在西半球建⽴⼜⼀个共产党政府。

”这项声明被⼈们称为针对拉丁美洲的“约翰逊主义”。

第九章
尼克松主义:国内背景:美元危机频发,国际收⽀状况恶化,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低迷,反战和平运动风起云涌,社会⽭盾激化。

国际背景:1、美国陷⼊越战的泥潭,急于从越战中脱⾝;2、苏联的实⼒地位上升;3、布雷顿森林体系⽡解,美国丧失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本、西欧崛起;4、⽇益壮⼤的第三世界强烈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政策,亚⾮拉⼴⼤地区到处出现反美⽃争。

尼克松主义应运⽽⽣。

核⼼:调整与欧⽇的关系,通过与欧⽇建⽴“伙伴关系”,维系西⽅战略同盟。

⼿段:以“谈判”作为中美苏⼤三⾓关系和美国与其他国际⼒量之间关系的调节⼿段。

后盾:维持美国世界第⼀军事强国的地位,推⾏“现实威慑战略”。

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衰落的产物,它是在美国处于守势和不利情况下提出的。

美国在亚洲实施战略收缩不是要放弃亚洲,更不是放弃与苏联争霸,⽽是为了更有效地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
勃列⽇涅夫主义:1968年苏联⼊侵捷克斯洛伐克前后抛出了勃列⽇涅夫主义。

勃列⽇涅夫主义内容:1、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的共同利益是“最⾼主权”苏联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2、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接受苏联的指挥;3、国际分⼯论,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与苏联拴在⼀起;4、⼤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国地位。

⾥根主义:⾥根政府奉⾏现实主义的政治哲学和外交思想,(黩武主义和理想主义),实施“振兴经济、重振国威”的竞选纲领,提出了“以实⼒求和平”的“新遏制”战略。

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世界⼒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盾都可以归结于美苏之间或两种制度间的⽭盾,提出的针对第三世界的施政⽅针。

主要内容是与苏联争夺第三世界。

认为苏联在70年代势⼒伸展过长,内外交困,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进展。

美国应准备以“低烈度战争”阻⽌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把它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去;⿎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军事援助,稳定局势。

⾥根主义⼀个突出特点是它的挑战性,美国有效的遏制了苏联的扩张趋势,巩固了与盟国的关系,重新夺回了战略主导权。

新东⽅政策:1968年3
交政策。

出台原因:①向美国⼀边倒的外交政策严重束缚了西德外交活动的⾃主性及国际地位的提⾼,60年代末美苏关系的变化,西德打开通往东⽅国家⼤门的时机成熟。

②法国独⽴⾃主外交强烈地影响了欧洲⼈的观念,增强了西欧的独⽴⾃主意识。

③经济利益的驱动。

60年代末西德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三经济⼤国,经济的发展要求⼴阔的市场,⽽僵硬的哈尔斯坦主义使西德⽆法打开东⽅市场,与东⽅国家改善政治关系迫在眉睫。

主要内容:在加强与西⽅合作的同时,加强与东⽅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边界现状、承认两个德国的并存状态。

①1970.8.12《莫斯科条约》②1970.12.7《华沙条约》③1972.11.8《基础条约》
实施新东⽅政策的四个步骤:①承认民主德国,但这是⼀种国家法承认,⽽不是国际法承认。

②同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签订互不使⽤武⼒条约,承认欧洲现有边界,包括奥得⼀尼斯河线。

同东欧国家建⽴正常的外交关系。

③通过北约和华约间的谈判,在两个德国实⾏载军。

④在中欧建⽴⼀个集体安全体系。

意义:改善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结束了西德游离于东西⽅缓和之外的孤⽴处境,扩⼤了西德外交上的活动余地,取得了与苏联直接对话的资格,提⾼了西德的国际地位。

1973年,西德参加欧安会并在《最后⽂件》上签了字,新东⽅政策的⽬标基本实现。

勃兰特获1971年诺贝尔和平奖。

中美上海公报: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中美和解的背景)
1、新中国⾃1949年成⽴后,美国⼀直拒绝予与承认,中美两国关系隔断了20多年
2、珍宝岛事件为中美关系和解提供了新的机会。

中国明显地感到,苏联已对中国
的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

为了全⼒抵御苏联,中国需要改变同美国长期进⾏对抗的政策3、美国决⼼实现美中和解,⽬的是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来结束越战,并迫使苏联在美苏关系的各个领域作出让步。

4、坚决反共的尼克松反成为同中苏两个共产党⼤国和解的建筑师。

内容:中美声明:“任何⼀⽅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都反对
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这种霸权的努⼒。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
所有中国⼈都认为只有⼀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部分,美国政府对这⼀⽴场不提
出异议。

它重申它对由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

考虑到这⼀前景,它
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标。

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
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量和军事设施。

第四次中东战争:美苏在中东地区的争夺:制造不战不和僵局
1、1971年5⽉27⽇,《苏埃友好合作条约》签订
2、1973年10⽉6⽇,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称“⼗⽉战争”、“斋⽉战争”、“赎
罪⽇战争”。

3、战争爆发后⽯油输出国组织的“⽯油武器”
4、联合国的调停。

10⽉22⽇、23⽇联合国通过338号、339号停⽕协
议。

10⽉底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结果: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尼克松经历了任职以来最严重的国际危机,战争使苏联遭受了新的挫折,削弱了苏联在中东的影响。

美国开始成为中东外交中的主要因素。

埃及开始向美国靠拢,外交政策调整为联美反苏和以。

⽯油⽃争缓和:1960年,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等中东拉美国家成⽴“⽯油输出国组织”,围绕⽯油价格等问题与西⽅垄断集团进⾏⽃争
1973年10⽉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以⾊列及⽀持以⾊列的国家,宣布⽯油禁运,暂停出⼝,造成油价上涨。

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

⾃此,由中东地区爆发战争引发的⽯油危机漫延全球!
增强了以阿拉伯为⾸的掺有国家对世界的影响⼒,产油国控制了⾃⼰的经济命脉,国家实⼒⼤增,从⽽有利于抗衡超级⼤国在中东的⼲涉。

美国霸权受到了打击,分化了西⽅国家和美国,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为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争的信⼼和实⼒。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西⽅国家利⽤⾃⾝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对海洋资源的勘探与争夺。

①第⼀次联合国海洋法⼤
会,1958.2—4⽉,通过四个公约②第⼆次联合国海洋法⼤会,1960.3—4⽉,未达成任何协议
③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1973.12—1982.4⽉,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该公约
1994年⽣效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沿海国家有权确定⾄多12海⾥的领海宽度,有权在其领海外建⽴不超过200海⾥的专属经济区。

沿海的⼤陆架延伸到200海⾥,在特殊情况下延伸到350海⾥,沿海各国拥有对其⼤陆架进⾏资源勘探和开发的主权等。

反对海洋霸权的⽃争成果,
《单⼀欧洲⽂件》:单⼀欧洲⽂件(也叫《单⼀欧洲法令》),指欧共体成员国于1986年在卢森堡签署的推动欧洲⼀体化进程的⽂件,《单⼀欧洲⽂件》实际是《罗马条约》的更新,加强了欧共体在技术合作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采取有效措施的权限,增加了强化“欧洲意识”的内容。

Single European Act《单⼀欧洲⽂件》的签署,1986.2.17 《单⼀欧洲⽂件》的⽣效,1987.7.1
欧洲货币体系进⼀步完善,并着⼿筹建欧洲货币联盟;扩⼤规模、吸收新成员国(希腊于1981年加⼊共同体。

西班⽛、葡萄⽛1986.1.1加⼊欧共体)
《洛美协定》:第⼀个为期5年的《洛美协定》1975年2⽉签订。

1979年10⽉、1984年12⽉、1989年12⽉因协定到期⼜续签了3次,其中第四个协定的有效期为10年,⾮、加、太国家集团成员增加到68个。

《洛美协定》是双⽅⾮互惠协定,即共同体国家单⽅⾯向⾮、加、太国家的全部进⼝⼯业品和绝⼤部分农产品提供免税或减免税优惠。

根据协定欧共体还累计向⾮、加、太国家提供了296亿欧洲货币单位的财政援助。

《洛美协定》签订后,欧共体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全⾯扩⼤,先后同100多发展中国家建⽴了正式关系,并同这些国家或地区性国家集团分别签订了⼏⼗个不同类型的贸易或经济合作协定。

赫尔⾟基进程:1975年欧安会的召开,开启了赫尔⾟基进程。

在30年的时间⾥,赫尔⾟基进程历经了两个不同的国际体系,⾯对着完全迥异的安全问题。

作为⼀种政治安全进程,欧安会(欧安组织)帮助欧洲建⽴起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军控和信任与安全措施机制,在冷战结束之后⼜在预防性外交、危机处理、冲突解决与冲突后重建等⽅⾯发挥了积极性作⽤。

赫尔⾟基进程在塑造欧洲地区“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观念和区域安全共同体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建构作⽤。

第⼗章
超越遏制战略:美国总统布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

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哲学思想的变⾰”。

“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