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旅游现状调研及分析——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旅游现状调研及分析——以南京
江心洲为例
区l囊经i斋
使用语言规则上不同方面的考虑和礼貌的文化决定性及礼貌语
境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更多地从跨文化的角度去考虑礼貌及
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Thomas,J.MeaninginInter&ctfon:AnIntroductiontoPr&gmatics [M].Longman,1995
[2]Leech,G.PrinciplesofPragmatics[M],Longman,1985
[5]陈融:英语的礼貌语言[J].现代外语,1989.5
[4]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5]高航:礼貌现象研究评介[J].解放军外语学院,
1996.2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可兆雄:新编于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J.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7
【9】李瑞华:语用的最高准则一一得体[J].外国语,1994.5
[10]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2
[11】钱厚生:礼貌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研究,
1995.4
[12]冉永平:礼貌的关联初探_J].现代外语,2002.4
[15]束定芳:-L~GeoffreyLeech的语言观和人际交际修辞理
论[J].外语研究,1990
[14]徐盏桓:礼貌原则新拟[J].外语学刊,1992.2
[1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1.北京大学出版社,2OOO
[16】孙亚:心里表征与礼貌的得体性[J].外语教学,2002.
1
[17]王得杏:跨文化的语用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
4
[18]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5.
[19】吴爱珍:谈Hc和LC一一Hall文化模式述评[J].外国语, 1998.4
[2O]张韧:礼貌的概念及其它[J].外语教学,1994.1
[21】周梅张啸:礼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会话语用结构对
比分析[J].重庆大学,20O2.8
[22]庄和诚:英语语言的礼貌级别[J].现代外语,1987.1
《商场现代化》2009年12月(下旬刊)总第597期
-农业生态旅游现状调研及分析
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一王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受2009年浙江省旅游局科研项目立项资助.项
目编号:2009LC45
[摘要]本文简单回顾了国内生态旅游,尤其是南京江心洲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历程,分析了江心洲开发,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行业体制,行业管理,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问题,透视了制约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并结合江心洲当地区位,资源等自然条件和当地民俗民风,市场观念等社会因素提出了整体发展思路
[关键词]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 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区为桥梁, 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体系.
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
希望能在原生态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应运而生.
一
,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起
江心洲位于南京西南长江之中块小洲,充满了浓郁的江上
人家风俗民情和独特的地域风情,空气清新,自然破坏少.依托
农业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前景.自1998年起江心洲先后建成了千亩葡萄园.千亩虾池,千
亩蔬菜园,精品果园,千亩韭菜园等农业园区,由纯农业园区逐
渐过渡成观光型旅游景点并逐步完善了当地旅游接待设施. 1999年秋季."江心洲第一届葡萄节"正式推出,游客量达到10
多万人,农民自己也投资兴建了具有农村特色的民俗村.以农家为单位的农家美食一条街.2001年江心洲第三届葡萄节开幕,一个月便吸引了26万多人次参与旅游.此后,大批旅游项目纷纷兴建起来.
二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近年以来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呈逐年增长的态势(图1).2004年的旅游接待量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了4O万.旅游创收达到800万元.几乎是1997年的8倍.从旅游到访人数的增加到旅游收入的增加,江心洲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农业旅游市场初见成效.市场容量的扩大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号召力,虽然受非典"影响.导致江心洲在2003年陷入旅游低谷.但这并不影响江心洲今后旅游业的平稳发展.
经过短短7年的发展.江心洲初步开发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
农业旅游产品,初步挖掘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旅游客源,初步培育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地品牌形象,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却不难发现一些内在问题.在这里笔者将从
客源市场,经营模式和产品开发三个角度对开发现状进行阐述.
_<
<
簌
摧
区域经i斋
一
}.
===——\//
r//\v/=:'
1
k
,<
躲
摧
l—?一旅游人效(万人次)l
I+旅游收入(万元)J
图11997年~2004年江心洲旅游人数和旅游收人增长曲线《据江心洲旅游办公室提供资料)
1.客源市场.首先,从客源结构的角度分析,旅游目的地的
客源都具有个性.从年龄结构看.江心洲客源结构呈现"两头旺"
的趋势,即青少年和老年游客占了很大比例,中年游客所占比重
反而很小.全年25岁以下游客占了到访游客的近一半(图2).原
因之一是江心洲接待的团队游客主要集中在在校学生的春,秋游
团和一些老年团队.而散客主要集中在节假日家庭自助游群体.
这一方面反映出了不同年龄层次对农业旅游的喜好不同,另一方
面也反映出江心洲的客源定位具有局限性,基础设施和系列服务
配套设施的不完备.产品定位不高,将部分城市中年高收入群体
排挤在客源市场之外.
5O岁以
28%
35~50岁
8%
25~
15%18%
图22004年江心洲客源年龄结构图(据笔者问卷调查统计绘制)
江心洲旅游客源市场的另一个特性就是短程游客居多.据
江心洲客源与空间直线距离关系图(图3)显示分析,江心洲的客
源主要集中在2O公里以内的区域范围之内,随着与目的地直线
距离的增加游客的到访量不断减少.以江心洲与南京市中心
的直线距离为8公里计,江心洲客源市场集中在南京市区及附近
一
些郊县(如六合漂水,高淳等地).地域市场的限制使得江
心洲的旅游业被束缚在一个包围圈里,无法挺进更远更大的
市场.长三角一带城市(如上海,杭州,扬州,苏州)的城市化
水平都很高.客源市场有相当大的可挖掘性,又都与南京毗邻,
交通便利.所以.江心洲如果能凭借资源优势把产品做大,做精,
做细.宣传和促销方式积极有效,那么将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
和市场影响力.
距离(km)
图3江心洲客源与空le'j直线距离关系分布图(据笔者问卷调查统计绘制) 其次.从季节性变化的角度分析,江心洲淡旺季旅游人气的
差异非常大.从图四显示的2004年江心洲旅游接待月流量变化曲
线可以看出,江心洲一年的旅游高峰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
由于整个江心洲的旅游过分依赖葡萄作为支撑,呈现出淡季过
淡.旺季过旺".旅游人气青黄不接"的现象.
2产品开发.江心洲有自己的特色葡萄节,但是没有自己统
一
品牌的葡萄,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经营与管理仍停留在小农生
产服务的层面上.
此外旅游活动一味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
房"上,产品雷同,重复较多.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
高品位的旅游需求.许多旅游产品只是在原有生产基础上稍加改动,产品粗糙.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
验乡村旅游地的特色形象.从而影响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后劲.此外.坐等上门,策划包装不力,宣传促销力度不强等原因
也使当地生态旅游难以适应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
3.经营模式.拿民俗街来说,江心洲各个分散的旅游园区都
各自为盈,互相竞争.实行典型的作坊式管理.经营者小本投资, 自负盈亏,园区之间的差异性,互补性不大.缺少长远的发展思
路和整体的发展布局.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对地方旅游经营者而言,要
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
小农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
三,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为了进一步完善目标市场,挖掘内涵产品.树立江心洲农业
生态旅游精品形象,笔者从宏观角度提出有利于江心洲农业旅游整体发展的对策和思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提升江心洲旅游品牌形象.保持
独特的乡土气息和乡村意象是江心洲在长期立足于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包括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这是一项对城
市旅游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无形旅游资源.乡村意象强调的是一
种整体氛围.而这种整体氛围的体现,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
外宣传两方面结合才能够完成.因此.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
中.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
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形成鲜明的乡
村意象.
2.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
一
个乡村具有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典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
闻传说.要将江心洲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
发设计适销对路和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
3.突破旧模式,走政府主导,行业自律,企业竞争的规范化
管理之路.要使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必
须采用政府主导.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
和管理方法.政府部门要把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各级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
行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对生态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
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
《商场现代化2009年12月(下旬刊)总第597期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