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易象针灸取象图详解之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息易象针灸取象图详解之三
全息易象针灸取象图是一幅实用的工具图,熟悉和掌握这个挂图的内容对初学全息易象针灸技术的医生来说会有很大帮助。

对学习八卦针法如脐针、手八卦针法的医生也极具参考价值。

全息易象针灸取象图共有17圈。

现自内至外一圈圈地进行解释。

本挂图中心的太极图,可以把这个太极图看作为易象全息元(如神阙、百会穴)的底部,而周围的八卦图则分布于不同层次的外周。

看全息易象针灸取象图时,要把它看成一个立体图,人站在底部,也就是以太极图的中心点向周围观看,画八卦的卦爻是自上而下一爻一爻地画的,但读的时候却是从最下面的爻画逐条往上读的。

第10圈八卦属性与落脏对应。

属性即卦德,最好也能够熟悉一下,如了解乾卦的“健”与坎卦的“陷”是什么意义;艮卦的“止”与震卦的“动”又是什么意义等,其他各卦的属性都要作相应的了解。

八卦卦德: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卦德即属性,说明八卦各自的性质。

乾卦表示刚健勇猛;坤卦表示温和柔顺;震卦表示迅捷运动;巽卦表示无孔不入;坎卦表示险陷下塌;离卦表示美丽依附;艮卦表示为止为静;兑卦表示口说愉悦等。

乾卦:属性健。

对应督脉、脊椎、脑、髓、头首、骨、关节、胸部、大肠、右下腹、右下肢、精液、男性生殖器等。

坎卦:属性陷。

对应三焦、任脉、脑、脊椎骨、背、腰、下腹部、会阴部、性器官、精液、血液、生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艮卦:属性止。

对应左下肢、手、手背、手指、脚背、足趾、腓肠肌、脊背、关节、乳房等凸起之处。

震卦:属性动。

对应神经系统、筋脉、左腰、左胁肋、左肩臂、头发等。

巽卦:属性入。

对应左胁肋、左肩臂、血管、气管、食道、肠道、
头发、神经、肝胆系统、淋巴系统、前额等。

离卦:属性附。

对应心包、中上腹、胸部、颈项部、头面部等。

坤卦:属性顺。

对应任脉、肌肉、四肢、右肩臂、右胁肋、胃、肠等消化系统。

兑卦:属性悦。

对应气管、支气管、呼吸系统,右肩臂、右胁肋、口腔、舌、咽喉、颊骨、牙齿、肛门、尿道等。

第11圈手全息元对应区
乾卦:正象全息:下腹区、大肠区、小肠区、直肠区、肛门区。

倒象全息:肺区。

第五掌骨全息:生殖穴、脐周穴、肾穴、脾胃穴。

坎卦:正象全息:生殖区、肾区、膀胱区、尿道区、盆腔区、前列腺区。

倒象全息:气管区、心脏区、乳腺区。

艮卦:正象全息:心脏区、肺区、胃区。

倒像全息:肺区、胃区。

第一掌骨全息:腰椎区、肩关节区。

震卦:正像全息:肝胆区。

倒像全息:肝胆区、腑下、肋间神经、横结肠、升结肠。

第二掌骨全息:肝胆穴、脾胃穴、十二指肠穴、腰腹穴。

巽卦:正像全息:肝胆区、左肩区(医生观察位)。

倒像全息:卵巢区、盲肠区、臀部区、坐骨神经区。

第二掌骨全息:头穴、颈肩穴、上肢穴。

离卦:正像全息:食道区、咽喉区、口腔区、鼻区、目区、头脑区。

倒像全息:生殖区、肾区、膀胱区、尿道区、盆腔区、前列腺区。

坤卦:正像全息:食道区、咽喉区、口腔区、鼻区、目区、头脑区。

倒像全息:生殖区、肾区、膀胱区、尿道区、盆腔区、前列腺区。

兑卦:正像全息:大肠、小肠、结肠。

倒像全息:结肠、脾胰。

第五掌骨全息:头穴、颈肩穴、心肺穴、肝胆穴。

第12圈八卦相关疾病主治
乾卦:主治头脑、脊椎、大肠、结肠疾病,胸部疾病、肺与气管疾病、骨、关节、右足疾病、便闭壅结、头项强痛、硬化性疾病、肾气亏虚、腰脊强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等。

坎卦:主治肾与膀胱、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病、遗精、肾虚、耳鸣聋、糖尿病、血液病、妇科病、免疫、病毒、头脑、心脏、腰、脊、背、水液、精、气、骨、髓、齿、发、二阴等疾病。

艮卦:主治脾胃、肠道疾病,痘症、过敏、肿胀凸起炎症、结石、气血不通、男性生殖器疾病、男女乳房疾病、淋巴、甲状腺、肿瘤、脱肛、牙齿、鼻、手、背、腰、骨、下肢、关节等症。

震卦:主治肝胆疾病,口苦、口干、气、血、水运行失常、胁肋、左腰、左肩臂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半身不遂、癫痫、惊吓症、暴怒气郁、各种妇科病、头痛、眩晕、多动症、腿足疾病。

巽卦:主治肝胆、食道、肠道疾病,风疹、中风、感冒、血管、淋巴管、大小肠、左胁肋、左肩背、坐骨神经痛、胯骨、胫骨、四肢疾病,咳嗽、哮喘、筋脉、神经、抽筋、风湿、皮肤病。

离卦:主治心脏、心包、小肠疾病,心烦失眠、火烫伤、日照病、肥大症、女性乳房疾病、妇科囊肿、各种炎症、热性病、血液病、胸膈、三焦、眼目、神志、血、脉、唇、面、舌等病症。

坤卦:主治脾胃消化系统病症,泄泻、痢疾、头痛眩晕、肌肉四肢、口唇疾病,便秘、肿瘤、浮肿湿重、皮肤病、血管硬化、高血压、眩晕症、失眠、妇科病、血液病、劳累疲乏、慢性病。

兑卦:主治胸肺气管疾病、口腔、鼻孔疾病、咳嗽痰喘、胸痞、食欲不振、尿道口、肛门疾病,鼻息肉、痔疮、性病、遗精、胃溃疡、低血压、气短、贫血、外伤、皮肤病、毛发等疾病。

第13圈八卦功效
乾卦:功效:通调督脉、调气健脑、温经通阳、通调三焦、强脊壮阳、通阳散瘀、补肾益精、回阳固脱、固肠涩肠等。

坎卦:功效:补肾益精、滋阴降火、引火归元、调理冲任、清脑
聪耳、通窍散瘀、调补肝肾、调和气血、泌别清浊等。

艮卦:功效:温补脾胃、清热化湿、消食导滞、调理肠胃、宣通腑气、舒肝和胃、理气止痛;疏通经络、收敛止汗等。

震卦:功效:舒肝利气、平肝熄风、调补肝肾、解痉止痛、舒筋利节、强筋通络、祛风止痛、调和气血、止惊缓搐等。

巽卦:功效:舒肝理胆、清热开窍、通经活络、散风清热、疏解少阳、活络止痛;散风袪湿、解痉止痛;通关利窍等。

离卦:功效:清热抗炎、镇惊安神、温经活络、疏散风寒、安神宁志、通畅心络;清热明目,温经散寒、抗拮过敏等。

坤卦:功效:健脾和胃、通腑导滞、清热化湿、温中散寒、调理冲任、理气化痰、疏调六腑、理气润肠、健脾利水等。

兑卦:功效:宣肺解表、止咳平喘、肃降肺气、清热利咽、平气降逆、畅通气机、凉血止血、利水消肿、通利气道等
第14圈经络配穴、奇穴相应、通关穴
乾卦:经络配穴:三间、合谷、温溜、曲池、天枢、上巨虚、百会。

相应穴:腕骨腕顺二
通关穴:小海
坎卦:经络配穴:涌泉、太溪、照海、申脉、京门、石门、中极。

相应穴:大陵神门
通关穴:内关曲泽
艮卦:经络配穴:内庭、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中脘。

相应穴:鱼际鱼肩土水三穴灵骨重仙小节
通关穴:尺泽
震卦:经络配穴:大敦、行间、太冲、蠡沟、中都、曲泉、期门。

相应穴:三间穴间谷合谷反后绝
通关穴:曲池
巽卦:经络配穴:足临泣、丘墟、绝骨、光明、阳陵泉、日月。

相应穴:二间穴
通关穴:曲池穴
离卦:经络配穴:劳宫、神门、大陵、腕骨、内关、鸠尾、膻中。

相应穴:劳宫
通关穴:内关穴曲泽穴
坤卦:经络配穴: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章门。

相应穴:少府穴液门穴
通关穴:少海
兑卦:经络配穴:少商、鱼际、太渊、列缺、孔最、尺泽、中府。

相应穴:后溪穴腕顺一穴
通关穴:小海
第15圈脏腑经络别通
乾卦:脏腑别通大肠←→肝
经络别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
坎卦:脏腑别通肾←→三焦
经络别通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
艮卦:脏腑别通胃←→心包
经络别通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
震卦:脏腑别通肝←→大肠
经络别通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
巽卦:脏腑别通胆←→心
经络别通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
离卦:脏腑别通心←→胆心包←→胃小肠←→脾
经络别通手厥阴心包经←→足阳明胃经
坤卦:脏腑别通脾←→小肠
经络别通手少阴心经←→足少阳胆经经络交会
兑卦:脏腑别通肺←→膀胱
经络别通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
第16圈十二经原络配穴
指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配合,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

“原穴”即十二经脉分布于手足腕、踝部位的十二个原穴。

凡此
十二原穴对内脏疾患的疗效很好。

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络穴”即十五络脉分布于四肢、腹腰等处的十五个络穴。

凡此十五络穴,对十二经脉的阴经与阳经起着联络的作用。

取原络相配,能通达内外,贯彻上下,对内脏与体表疾患均可治疗。

原穴与络穴均为特定穴,两者一表一里,原络相配达到调整脏腑的功能,输布经气,通经活络增强疗效,不仅治疗疾病,同时还可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进机体自然康复的趋势,临床疗效显著。

原络主客配穴法,取其有关经脉表里经的原、络穴,同时结合病候的主、次关系,历来为医家所重用。

具体应用:太渊配偏历,主治咳嗽气喘、上部浮肿等;合谷配列缺,主治外感咳嗽、偏正头痛等;冲阳配公孙,主治胃痛呕吐、肠鸣腹痛等;太白配丰隆,主治胸腹胀闷、痰饮咳嗽等;神门配支正,主治怔忡、惊悸、癫痫、目眩等;大陵配外关,主治胸肋疼痛、心烦吐血等;腕骨配通里,主治头项强痛、舌强不语等;太溪配飞扬,主治头痛咽肿、咳嗽、目眩等;京骨配大钟,主治头项强痛、小便淋沥等;阳池配内关,主治胸肋胀痛、头痛发热等;丘虚配蠡沟,主治少腹病痛、胁肋胀痛等;太冲配光明,主治肝胆火邪上炎、目赤生翳等。

第17圈八卦与节气
八卦四分四至的季节变化说明阴阳消长过程,一日分白天与黑夜,黑夜为阴,白天为阳。

一年有上下两个半年,冬至黑夜最长,白昼最短;夏至白昼最长,黑夜最短。

故冬至为阴之极,夏至为阴之极。

从冬至到夏至为阴消阳长,从夏至到冬至为阳消阴长。

在周天三百六十度内,将夏至与冬至这两个极点作为界限,上下相连,就将周天分成左右两半,便为太极分两仪之象。

如再将春分与秋分连一直线,将周天分成上下两半,便为太极四象图。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