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若水先生传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若水先生传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第一篇:余若水先生传的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
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
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
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
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丙戌xū,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
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
其旁僦jiù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chuī,妻孥晏如,亦无怨色。
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
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
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tīng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
闻客入,欲起逾垣。
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
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
”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xiāo xiāo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zèng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
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
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
日欲晡bū,辞客而退。
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
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
岁庚戌,无疾而终。
身无长物,友人醵jù钱以殓。
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
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
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
②桯:床前的小桌。
③共张:又作“供张”,
设帐张乐,盛礼款待。
④班荆:布草而坐。
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知县行属礼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重:敬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痛哲兄之先萎终葬汝于先人之兆B.因直前托视疾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汝殁以六月二日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将成家而致汝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
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
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反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8.(1)翻译:
(2)翻译:
(3)翻译:
【参考答案】
5.D(重:慎重,不轻易)
6.B “于是,就”(A “之”取独/;结构助词,的;C 相当于“而”,表承接/介词,在;D表修饰/表承接)
7.A(“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8.(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4分。
“多”“因”“罕见”“去”各1分)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会”“交亲”后句句式各1分)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
(“下”“辱”“足”各1分)
【参考译文】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
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
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
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
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
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
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
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
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
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
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
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
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
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
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
”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
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
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
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
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
傍晚,辞别朋友退下。
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
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
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
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
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
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
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
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
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第二篇: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答案)
篇一:七年级语文差不多先生同步测试题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
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
A、计算比较
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
A、断绝
B、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
A、质地精密
B、不疏忽大意
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
A、道德和品行
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
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
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
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
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一句?【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
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
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
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
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
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
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
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
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
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
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
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
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
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
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呜
续续
圆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烦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
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
(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
【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点拨:意思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即可
经查基本属实。
篇二:【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差不多先生》同步练习
差不多先生传同步练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
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A、计算比
较B、争论
C、打算
②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了气。
().
A、断绝
B、完全没有了
C、独一无二
③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
..
A、质地精密
B、不疏忽大意
C、细腻
④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
()..
A、道德和品行
B、讽刺语,表示瞧不起他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
C、德高望重
5.根据语境及拼音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字。
打开心灵的窗口,睁开敏锐的眼睛,莫让一切都随风。
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rǎo___ 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fán___ 恼之泉。
一个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悲惨的结局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南辕北zh?___。
【语言表达训练】
6.文中“差不多先生”指的是哪一种人?
7.第二段中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8.差不多先生做事不肯认真,死后为什么还得到大家的称赞?
9.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10.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差不多”这种处世态度的危害,及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
11.根据提供的情景按要求答题。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精粹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悉,对人生万象的彻悟。
吟诵这些妙语,可以使灵魂得以烛照,使智慧得以开启。
为此,立志中学初一
(二)班班委会决定搞一次“名言接力赛”。
(1)请你以对联的形式为这一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语。
(2)如果以“友谊”为主题,你要给同学们交流的一句名言是哪
一句?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2-16题。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
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
先生说:“错了。
是山西,不是陕西。
”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
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
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
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
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
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
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
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
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
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是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1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人人皆晓()赔小心()一命呜呼()
未免()
13.文中说差不多先生的记性不精明,思想也不很细密。
请用自己的话把这些事例概括出来。
14.差不多先生也常为“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括叙述出来。
15.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16.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概括出来。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17-19题。
9月5日晚报《古城纵横》的“回音”栏里有这么一条:“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
乍一看,没什么,再一想,不对头。
到底饭菜里边是有苍蝇呀还是没苍蝇?有苍蝇就是“属实”,没苍蝇就是“不实”,这个“基本属实”应该怎么理解呢?
且去查查老底再说。
一查查到8月22日晚报的《古城纵横》栏,里边有一条:“3日,去河南饭庄吃饭,刚吃几口,发现菜里有两个黑东西,竟是两只死苍蝇”
原来如此。
莫非查明了苍蝇是有的,但是只有一只?━━有,所以是“属实”,但是数目不对,所以是“基本”属实?是这么回事吗?那就应当说清楚。
可是来信只说“饭菜内有蝇事”,那“基本属实”,就不好理解。
其实呀,8月3日的事情,8月22日见报才去查问,那
苍蝇是一只还是两只,还是三只,大概是谁也记不清了,所以只说有无,不提数目。
那么为什么又是“基本”属实呢?因为一老一实地说,“有这么回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给它来个“基本”,打个折扣。
没想到既然没有数目,折扣就无从打起。
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
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
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
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
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结论:“基本”这个词基本有用,但不是到处有用。
17.给加线字注音。
①乍一看()
②打个折扣()
18.本文引出语言病例的一段话是。
19.作者在本文提倡的是什么?
【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xiàng fang xíng pùdài 3.稀
呜
续续
圆
从从
4.①C ②A ③B ④B 5.扰烦辙
【语言表达训练】
6.指的是处世态度马马虎虎、凡事得过且过的一种人。
7.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不是指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
8.因为做事马虎、敷衍了事已成为大家的习惯,是当时社会的通
病。
9.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世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10.示例: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点拨:答案不统一,只要能结合文意和现实,谈出自己的看法就可以。
11.(1)聆听先哲教诲,感悟人生真谛。
(2)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点拨:(1)题能用基本的对偶形式,且能围绕主题,句间有一定的联系即可。
(2)题扣住“友谊”的名言均可。
12-16 略
【课外拓展阅读】
17.① zhà
②zh? 18.河南饭庄来信:贵报反映我饭庄饭菜内有蝇事,经查基本属实。
19.提倡严谨、一丝不苟的文风, 用词一定要准确。
点拨:意思对、句子通顺、无错别字即可篇三:《差不多先生传》练习题2 差不多先生传
【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提起差不多先生,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2、给下里加线的字注音。
相貌()信奉()德行()
钱铺()王大夫()
3、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___里糊涂一命___呼断断___ ___ ___通大师___ ___容容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