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选修2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检测(二)
(说明:本试卷共24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载.体/千载.难逢中.肯/中.饱私囊透辟./开天辟.地
B.敕.令/十恶不赦.佝偻./衣衫褴褛.泾.渭/不胫.而走
C.狙.击/神情沮.丧挟.制/狭.路相逢匮.乏/振聋发聩.
D.挑.拨/挑.肥拣瘦适当./安步当.车披靡./靡靡.之音
解析:选B.B项分别读chì/shè,lóu/lǚ,jīnɡ/jìnɡ。
A项,分别读zài/zǎi,zhònɡ/zhōnɡ,pì/pì;C项,分别读jū/jǔ,xié/xiá,kuì/kuì;D 项,分别读tiǎo/tiāo,dànɡ/dànɡ,mǐ/mǐ。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在这个功利泛滥而诗意乏善可陈的年代,诗性教育能走多远?诗性是怎样才能与教育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先行者实已不易,可能的践行者更加任重道远。
然而,我们也看到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诗意地耕耘,任劳任怨,让我们看到曙光。
A.乏善可陈 B.相得益彰
C.任重道远D.任劳任怨
解析:选A。
A项“乏善可陈”,表示一件事物没有什么优点可以提出来称道,用此成语,表示不太满意,而这里指的是数量的缺少。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B.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
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C.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凭借着在本届澳网比赛中的超强发挥,李娜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球员,从而奠定了她中国“体坛一姐"的宝座.
解析:选B。
A项,成分残缺,缺少“解决”的宾语,应在“房源不足”后加“的问题”.C项,句式杂糅,“将围绕……为主题”应改为“将以……为主题”。
D项,“奠定”与“宝座”搭配不当。
“奠定”宜与“基础”搭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云计算"被视为革命性的计算模型。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是通过各个端口的自主调整而自我实现的
②即使某个端口坏了,某些节点断裂了
③而且,“云"的升级更新
④“云计算"时代,单机的自身性能已经微不足道
⑤也不会影响到“云”自身的功能
⑥手机、电脑以及其他设备,就其计算能力来说是一样的
A.②⑤⑥③①④ B.②③①⑤④⑥
C.④⑥②⑤③① D.④⑤⑥②③①
解析:选C。
可采用比较各选项的手法,逐一排除。
②与④句相比,②不适宜做第一句,排除A、B,②⑤是一组关联词,应紧密相连,排除D。
答案应选C项。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
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
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徭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久之,太仆王音举武贤良方正,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
及武为刺史,行部②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
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
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
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
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
自是后,圣惭服。
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武为刺史,行部必先即学官③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出记问垦田顷亩,五谷美恶。
已乃见二千石④,以为常。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寿知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故厚之。
后寿为大司农,其兄子为庐江长史.时武奏事在邸,寿兄子适在长安,寿为具召武弟显及故人杨覆众等,酒酣,见.其兄子,曰:“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
”显等甚惭,退以谓武,武曰:“刺史古之方伯⑤,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
”显、覆众强之,不得已召见,赐卮酒。
岁中,庐江太守举之。
其守法见惮如此。
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
为楚内史厚龚胜、龚舍,在沛郡厚唐林、唐尊,及为公卿,荐之朝廷。
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名叫求商的乡官.②行部:汉制,刺史常于八月巡视部属,考察刑政,称为行部。
③学官:学舍,学校。
④二千石:
郎将或太守的另称.⑤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泛指地方长官。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卒白.太守白:告诉
B.县数负其课.课:赋税
C.酒酣,见.其兄子见:召见
D.然疾.朋党疾:憎恨
解析:选C.“见”的意思是“使……拜见”。
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错误!
B。
错误!
C。
错误!
D.错误!
解析:选C。
A项,“以",介词,用。
B项,“于”,介词,在。
C项,“见”①召见,②拜见.D项,“乃”,副词,竟然。
7.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何武“正直无私”的一项是(3分)( )
①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
②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
③自是后,圣惭服
④行部必先即学官见诸生,试其诵论,问以得失
⑤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
⑥好进士,奖称人之善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③⑥
解析:选B。
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③是间接之事,④是勤政之事,
⑥是选拔人才之事.排除这三项即可。
8.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武的弟弟何显因不按规定交赋税而受到小官吏求商查处,何武制止了何显要报复求商的作法。
B.九江太守戴圣仗自己名气曾经轻视何武,何武查得其罪,他自请免官;后来他又诽谤何武,何武仍然公正处理他儿子犯法的事。
C.何寿有恩于何武,且身为高官,想让何武提拔他兄长的儿子,何武虽然召见了何寿兄长的儿子,但后来才让庐江太守按照规定推荐了此人。
D.何武能够推荐选拔人才,在用人上坚持严格标准;想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文以杜绝谋私行为.
解析:选C.“但后来才让庐江太守按照规定推荐了此人”不合文意。
何武出于礼节见何寿兄子,但只是“赐卮酒",未作“私问”之事。
而其后是庐江太守推荐了此人,正可见何武在此事上正直无私。
9.断句与翻译。
(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4分)
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此子扬州长史,材能驽下,未尝省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1)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2)①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平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
②这个孩子是扬州辖区的长史,才能低下,不曾问候见面.
参考译文:
何武字君公,是蜀郡郫县人。
何武兄弟五人都是郡官吏,郡县官吏敬畏他们。
何武的弟弟何显家有商人的户籍,赋税常不缴纳,曾屡次欠应征收的赋税。
市场掌管赋税的啬夫求商逮捕、羞辱了何显家人,何显发怒,想要用官吏职事中伤求商。
何武说:“因为我们家在租赋徭役方面没有做众人的表率,奉公行事的官吏不应该这样吗!”何武最终告诉了太守,征召求商当了卒吏,州郡乡里听到此事都敬服何武.
过了很久,太仆王音推荐何武为贤良方正之人,升官为扬州刺史。
九江太守戴圣,《礼经》上号称“小戴”,实行政事多不守法,前任刺史认为他是大学者,宽容他。
等到何武做刺史,巡行辖区审查记录囚犯罪状,有检举的犯罪行为就把他们委托给郡官府。
戴圣说:“后辈年轻人懂什么,竟要扰乱别人治理政事!”他全没有判决。
何武派从事考察得到他的罪过,戴圣害怕了,自己请求免官。
后来戴圣做了博士,在朝廷诽谤何武。
何武听到这件事,始终不宣扬他的不良行为。
后来戴圣儿子的门客聚合做强盗,被捉到,拘囚在庐江.戴圣自以为儿子一定会死,何武平心公正判决此案,戴圣的儿子最后得以不死。
从此以后,戴圣惭愧、佩服。
何武到京师汇报事情时,戴圣总要到何武处谢恩。
何武作刺史,巡行辖区一定先到学校见儒生,考查他们诵读议论,询问政事得失的见解,然后进入传舍,调出公文询问开垦田地和一般田地情况,各种庄稼长得好不好。
做完这些事才接见太守,
把这做为固定的作法。
起初,何武做郡官吏时,侍奉太守何寿.何寿了解何武有宰相才能,因为他是同姓所以看重他。
后来何寿做了大司农,他哥哥的儿子作庐江长史。
此时何武奏告政事在府邸,何寿哥哥的儿子恰好在长安,何寿准备了酒席请来何武的弟弟何显以及老朋友杨覆众等,喝酒畅快时,何寿叫他哥哥的儿子出来见客人,说:“这个孩子是扬州辖区的长史,才能低下,不曾问候见面.”何显等人很惭愧,回来把此事告诉何武,何武说:“刺史是古代的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是皇帝托付、信任的官职,是一州的表率,职责在于进荐好的人才,罢退不好的人。
官吏治理政事的成绩显出卓越的才能,百姓有才能而隐居不出,刺史才应当召见他们,不能有因私询问的事。
”何显、杨覆众竭力劝他,何武不得已召见何寿哥哥的儿子,赐给他一杯酒.这一年,庐江太守推荐了何寿哥哥的儿子。
他遵守法令为人所敬畏到了这样的地步。
何武为人仁义厚道,喜好进荐人才,勉励赞许别人的长处.做楚内史时看重龚胜、龚舍,在沛郡看重唐林、唐尊,等他做了公卿,(就)向朝廷推荐他们.然而他憎恶结党营私,考察文职官吏一定向学者了解情况,考察学者一定向文职官吏了解情况,来相互参考检验。
要任命官吏,先订立规则条例来防止因私请求托付。
他任官时也没有显赫的名声,不任官后常被人们思念。
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7分)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①。
【注】①山翁:指晋代将军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三、四两句是诗人远眺所见,抓住“江水"“山色”的特点“天地外”“有无中”分析即可。
答案:三、四两句描绘出汉江江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两岸的青山朦朦胧胧,时隐时现的特点,景色清新壮美。
(2)从整首诗的角度看,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从整体上看,前面写景后面抒情。
分析作者的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最后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含意。
答案:作者前三联将汉江壮美清新的景色描摹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襄阳湖光山色的喜爱之情,最后以山翁自喻,流露出对襄阳的留恋之情.
参考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11.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6分,每小题1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5)少小离家老大回,______________。
(贺知章《回乡偶书》) (6)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
(贺知章《咏柳》)答案:(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雄关漫道真如铁(3)天涯若比邻(4)落霞与孤鹜齐飞(5)乡音未改鬓毛衰(6)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诗和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
画是静止的,它只能囿于空间的一个瞬间。
而诗则相反,是流动的,然而它并不是具象的,是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
虽然诗和画,一是作用于听觉,一是作用于视觉的不同艺术,然而这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各自异化。
也就是说,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而抽象的诗歌语言又可以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融、可嗅的感觉最终达到异体同化,就像苏东坡赞誉王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了.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就客观因素来讲,就是人的“通感”,就是“感觉挪移”,或“听声类形”,或“视物类声”。
这就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可能性提供了客观基础。
如果将人的“通感”喻为面粉的话,则还需要酵母使其发酵,就是说要靠一定条件的触发,人的各部器官才能相互“通”的。
这
一条件就要来自诗画本身了。
比如诗,须注意字活色明,声响音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算是活字,也很有色彩,但它之所以活得很突出,还倚靠一个“又”字。
至于色明,有物象本身的色彩,也有环境气氛上的色彩,还有心理情绪上的色彩.“春风又绿江南岸",一方面表达了一种自然景物的色彩,同时也隐现了诗人心理上的色彩。
只有字活色明,才能将这两种色彩同时表达出来,也才能调动起人们的“通感”。
比如画,齐白石的画《十里蛙声出山泉》,这画依查初白的诗句而作。
“十里”、“蛙声”本为绘画所难以表达,但因“理达而隐"“象显而灵”,从事外立象,事外振奇着眼,由蝌而蛙,由蛙而声。
这使画中的具象突破了时空界限,使境界活起来,从而调动起人的“通感”,“视物类声”了。
这不是画中有了诗情?
从以上二例可以看出,从诗到画,从画到诗的交通脉络以及两者的异体同化的规律了。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诗是流动的,是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
B.诗和画既是静止的,又是流动的,在一定条件下诗与画是可以做到互相转化的。
C.苏东坡赞誉王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用来说明抽象的诗歌语言可以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融、可嗅的感觉。
D.诗画本身如同面粉,人的“通感”手法如同酵母,天才的诗人与画家把诗与画相交相通起来,做成馒头.
E.就齐白石的画《十里蛙声出山泉》来说,“事外立象”指的是一群群的蝌蚪。
解析:选CD.C项,苏东坡赞誉王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来说明诗和画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各自异
化。
D项,应该这样理解:人的“通感”为面粉,条件(诗画本身)是酵母,诗与画相交相通起来,才是馒头.
13.下列对“异化”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绘画可以突破静止状态,在时空上延伸。
B.诗歌语言又可以产生逼真的可视、可融、可嗅的感觉.
C.读小说而产生的栩栩如生的人生形象。
D.看京剧表演而看到的舞台鲜活的人物形象。
解析:选D。
D项表述的情况没有产生异化,看京剧表演就是看舞台鲜活的人物形象。
14.请从三个方面概述文中所讲的诗画间的异体同化规律。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文除第一段外,后四段谈了“诗画间的异体同化规律”,除第三段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第二段的问题外,概括每一段的分论点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是人的“通感”,就是“感觉挪移”,或“听声类形",或“视物类声”.这就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可能性提供了客观基础。
②诗歌语言须注意字活色明,声响音谐.③绘画中的具象突破了时空界限,使境界活起来。
15.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国画《踏花归去马蹄香》属于典型的诗画间的异体同化现象,请以其中的一例(或者自己举例),结合文本知识,分析它们异体同化的过程。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这个问题,先把握“诗画间的异体同化现象"的特点,即通过“通感"手法,可以领悟出“诗中的画"和“画中的诗”。
然后从题目所给的语句中选取有通感用法的字“闹”“弄”“香”,结合其表达效果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一方面表达了一种自然景物的情态,同时也隐现了诗人心理上的情态(心头上的“闹”)。
“闹”字将这两种情感同时表达出来,调动起人们的“通感",于是产生了“画”。
中国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这里的“香”是绘画所难以表达的,但画家因“理达而隐”“象显而灵",从事外立象,由蜜蜂围绕马蹄,而知踏花归去。
这使画中的具象突破了时空界限,使境界活起来,从而调动起人的“通感”,“视物类声”了。
于是画中有了诗情。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高不可攀的寂寞
雪小禅
有些寂寞,实在高不可攀.
看墨西哥女画家——谁能理解她的疼痛与孤独,唯有那支画笔吧。
喜欢看她的自画像,那样冷艳,那样寂寞,那样不顾一切的狂妄……饱满的色彩与夸张的服饰,那张模糊的美丽的脸,如此让人
惊心动魄的忧伤.是从看佛里达的画开始,认同这种高不可攀的寂寞,只有自己知道。
毕加索的名画《拿烟斗的男孩》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油画,1.04亿美元的拍卖价至今仍然是天价,毕加索创作它时只有24岁,那时他刚到法国,也许还怀着一腔单纯的热情,也许还有许多纯粹的寂寞,所以,这幅画里少年的寂寞也是那样高不可攀的。
几乎看到这张画的第一眼,我就被一种忧伤所侵略。
那是一种更安静更彻底更坚决的侵略!高不可攀的寂寞,绵延在这个少年的眼底,有什么比少年的寂寞更寂寞?他的蓝色衣服,简单的样式,裹住一个稍显单薄的身体!连这单薄都如此完美!
不,不,这一切不足以构成寂寞。
是他的眼神,是他头上的花环,还有他手里的烟斗。
我喜欢他薄薄的嘴唇,有一丝不甘心和不屑,还有他的头发,花冠下的头发,淡淡的棕色,微微的忧伤,如此配合着少年的眼神。
他一只手垂下来,另一只手拿着烟斗。
他为什么不拿别的东西而是拿了一只烟斗?这是油画的哲学意味,这是毕加索自己个人的魅力?
也只有拿烟斗才能体现少年的那种无以诉说的孤单吧。
而他的背后,一面粉墙,粉艳艳的花,衬托出他蓝衣的惆怅,在繁花与少年里,有谁可以知道他的寂寞?这是我最喜欢最迷恋的一张画,那么简单却又那么深邃,那么饱满却又那么萧索——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更迷恋油画,因为它厚重,更容易抵达内心,更让人觉得这世间的寂寞,有一种高不可攀.
有朋友是乡间中学教师,喜欢阅读与画画,一个人在边远的乡村里,远离繁华与虚荣。
有一天,我接到他的短信,他说:喜欢在夜晚听鸟鸣叫,极少和人交往,只和自然对话,大量阅读,回归本身的宁静。
喜欢看和听,极少说话,如果有一天失明了或聋了,那就回到内心渺小的光明和单纯.
我知道,这世间必有一种人,以最单纯最干净的态度,以植物的姿势,骄傲地寂寞着.我去过那个中学,简陋破旧,学校后面有一条长堤,在三四月间,大叶黄杨抽出嫩芽,风吹来时,那些杨树像在跳舞,没有人欣赏,但它们跳得仍然是绝世的美。
还记得去深山古寺里看莲花,摩肩接踵。
走在人群里,风吹起衣衫,素面薄颜,看灯红酒绿,看霓虹闪烁,此时的内心清凉和决然的清静,才更是难得,这种时刻,如炼真金,多少年,才能修得。
请允许我有这样的奢侈,至少,向往这样的寂寞。
(选自《散文》2011年第3期) 16.“高不可攀的寂寞”,在文本中极有层次地展开着。
请依次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作者依次写了墨西哥女画家的自画像、毕加索的《拿烟斗的男孩》、乡间的中学教师和“我”对寂寞境界的追求。
写前三者是为了引出“我”。
故而是层层铺开。
答案:①墨西哥女画家佛里达自画像中的冷艳、寂寥(忧伤)与狂妄;②《拿烟斗的男孩》中的忧伤(惆怅)和孤单;③乡间中学教师远离繁华与虚荣,回归本身的宁静;④作者自己追求的内心清凉和决然的清静。
17.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散文的基本特点是“形散神聚”。
文
章写了四个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可谓“形散",但这些材料都围绕了“高不可攀的寂寞"这个中心,可谓“神聚”.
答案:①形散。
有人、有画、有“我”,有古有今,有中有外,不拘于空间、时间.②神聚。
所有的材料,都围绕一个题旨:高不可攀的寂寞。
18.“我知道,这世间必有一种人,以最单纯最干净的态度,以植物的姿势,骄傲地寂寞着。
”这“一种人”在历史上存在着,请在你了解的历史人物中举出一人,并简要阐释。
(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探究题。
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举出的人物是历史人物;这个人物要符合句中“单纯、干净、以植物的姿势、寂寞”等几个关键要素;要有简要的事例印证。
如陶渊明、梭罗等。
答案:(示例)陶渊明。
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不满官场的黑暗,向往清新的自然,于是归隐田园,饮酒赏菊,保持了自己清高的品格,虽然田园生活中没有车马的喧嚣,少了管弦的热闹,但他无怨无悔,以最单纯最干净的态度,以植物的姿势,骄傲地寂寞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拯救诗人
冰点
一张宽大的床板被当成桌子,上面残留着他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痕迹。
一瓶已经被冻得凝固的食用油,粘着辣椒、很久没刷过的饭
碗,两个半鸡蛋壳,以及三把挂面。
剩菜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油腻腻地瘫在一次性饭盒里,这都是朋友们在饭店吃饭时为他打包的剩菜。
这是距离北京市中心29.9公里的宋庄辛店村。
何路,诗人何路,就住在这里。
这个重庆男人并不是一个天生就擅长挨饿的人,至少在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做过火锅店老板、记者,不但无须风餐露宿,而且还拥有“几十万元的家财”。
何路自称已经为诗歌坚守了17年,而其中的16年,他都在挨饿。
从一年前开始,诗人何路暂时不用挨饿了.一场大病后,人们给他捐款共89688元。
转折发生在2009年2月14日。
那一天,已经发烧了十几天的何路倒在自己住的出租屋里,心想着“这次可能要交命了”。
衰弱的病人被前来探访的朋友发现,并送进了北京市通州潞河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急救。
很快,由于呼吸衰竭,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一群挤在病房外的艺术家勉强凑够了住院费,但医生告诉他们,这个病每天的花费都在5000元到10000元之间,很多人立刻就傻掉了.
突然间,这个穷得叮当响的诗人陷入了一个世俗的困境里,没有钱只有诗歌的话,他恐怕连命都保不住.
抢救一个穷诗人的行动立即开始。
何路病危当晚,胡月朋就把文章《死磕派诗人倒下啦》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
这篇文章开始在网上传播的同时,已经与何路失去联系10多年的卧夫也听说了这个消息。
与何路不同,卧夫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这个生长于黑龙江省矿区的男人,曾经放弃团市委书记的职位,从家乡带着400粒安眠药来到北京,想创办文学刊物,结果钱款被骗;无奈之下,他去到圆明园画家村,计划“静心写一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