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名医方(54)朱丹溪方《丹溪心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元时期名医方(54)朱丹溪方《丹溪心法》
金元时期名医方(54)朱丹溪方《丹溪心法》
头痛
一、不卧散
[组成]猪牙皂角3克、玄胡1.5克、青黛些少。

[用法]吹鼻中取涎。

[功效]开窍利头目。

[主治]头痛。

[来源]《丹溪心法》
二、丹溪家珍治头痛方
[组成]石膏、黍粘子(炒)各15克。

[用法]煎服。

[功效]清热利头目。

[主治]偏头痛连睛。

[来源]《丹溪手镜》
三、羌活汤
[组成]羌活、防风、黄芩(洒)、黄连(酒)各30克、
柴胡21克、栝蒌根(酒)、茯苓各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疏风清热。

[主治]风热壅盛,上攻头目,昏眩疼痛及脑痛。

[来源]《丹溪手镜》
腰痛
一、摩腰紫金膏
[组成]附子尖、乌头尖、南星各7.5克、蜀椒、雄黄、
樟脑、丁香各1.5克、吴萸、肉桂、干姜各3克、麝香0.6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龙眼大。

每日饭后1丸,生姜
汁化开如稠粥,烘热,敌掌中摩腰。

另用药贴痛处,即烘,
布包定。

[功效]温阳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老人、虚人腰痛,妇女白带清多,不臭,虚寒者
宜用。

[来源]《丹溪心法》
二、挫气丹
[组成]山楂30克、北茴香(炒)4.5克。

[用法]酒下。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挫气腰痛,腿软。

[来源]《丹溪手镜》
痰饮
一、滚痰丸
[组成]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240克、沉
香15克、礞石30克(捶碎)、焰硝30克(用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炼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

[用法]上为细末,水丸,梧子大。

每服6-9克,日2 次,量虚实加减服,荼清温水任下,临卧食后服。

[功效]降火逐痰。

[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惊昏迷,或咳喘
痰稠,或胸院痞闷,或眩晕痰多,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者。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
二、寒水石散
[组成]寒水石(煅)、滑石(水飞)各30克、甘草30 克、龙胆少许。

[用法]水煎,热则水下,寒则姜汤下。

[主治]因惊,心气不行,郁而生涎,结为饮。

[来源]《丹溪手镜》
三、参芦饮
[组成]人参芦。

[用法]研的末,水调下3-6克,或加竹沥和服。

[功效]涌吐痰??。

[主治]虚弱之人,痰诞壅盛,胸膈满闷,温温欲吐,脉
象细滑者。

[来源]《丹溪心法》
疟疾
一、截疟常山饮
[组成]穿山甲炮、草果、知母、槟榔、乌梅、甘草炙、
常山。

[用法]上?咀,水酒1大碗,煎半碗,露1宿,临发日早服,得吐为顺。

[功效]燥湿截疟。

[主治]疟疾数发不止,体壮痰湿甚,舌苔白腻,寸口脉
弦滑浮大。

[来源]《丹溪心法》
二、截疟青蒿丸
[组成]青蒿150克、冬瓜叶150克、官桂150克、马鞭草150克。

[用法]上焙干为末,水丸胡椒大。

每30克分4服,于当
发之前一小时服尽。

[功效]截疟祛邪。

[主治]疟疾。

[来源]《丹溪心法》
便秘
一、紫苏麻二粥
[组成]紫苏子10-15克、麻子仁10-15克、粳米60克。

[用法]先将紫苏子、麻子仁捣烂如泥,然后加水慢研,
滤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粥。

每天分两次服,二三天为1疗程。

禁忌:脾虚腹泻的病人忌用。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老人、产妇、病后、体质虚弱等大便不通,燥结
难解等症。

[来源]《丹溪心法》
二、厚朴汤
[组成]厚朴、半夏、甘草各90克、白术150克、枳实、陈皮各30克。

[用法]煎服。

[主治]大便不通。

[来源]《丹溪手镜》
三、润肠丸
[组成]麻仁、桃仁各30克、羌活、当归尾、大黄(煨)各15克。

[用法]上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

[主治]肺受风邪入肠中,结燥便秘。

[来源]《丹溪手镜》
血证
一、咳血方
[组成]青黛(水飞)6克、栝蒌仁(去油)9克、诃子6 克、海石(去砂)、山栀(炒黑)各9克。

[用法]上为末,以蜜同姜汁丸,噙化。

[功效]清火化痰,上咳止血。

[主治]肝火灼肺。

症见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
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

[来源]《丹溪心法》
二、天门冬丸
[组成]天门冬30克、阿胶15克、甘草15克、炒杏仁、贝
母、白茯苓各15克。

[用法]上为未,蜜丸弹子大。

服1丸,噙化。

[功效]润肺止嗽。

[主治]咯血并吐血。

[来源]《丹溪心法》
三、人参饮子
[组成]人参9克、黄芪3克、芍药3克、当归9克、五味子5个、甘草、麦门冬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主治]脾胃虚弱衄血,又治吐血久不愈。

[来源]《丹溪手镜》
血淋
一、小蓟饮子
[组成]生地黄24克、小蓟15克、滑石12克、通草6克、淡竹叶6克、蒲黄(炒)9克、藕节9克、当归(酒浸)6克、栀子(炒)9克、甘草(炙)6克。

[用法]上以水煎,空心服。

[功效]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下焦热结。

症见血淋尿血,小便频数,赤涩热
痛,舌红苔薄白,脉数。

[来源]《丹溪心法》
二、通秘散
[组成]陈皮、香附。

[用法]上锉散,每服6克,水煎空心服。

[功效]理气止痛。

[主治]血淋,痛不可忍。

[来源]《丹溪心法》
伤食
一、保和丸
[组成]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

[用法]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6-9克,食远白汤下。

[功效]消食和胃。

[主治]食积停滞。

症见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
酸,厌食呕恶,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而黄,脉滑。

[来源]《丹溪心法》
二、胃苓汤(又名对金饮子)
[组成]甘草、茯苓、苍术、陈皮、白术、官桂、泽泻、
猪苓、厚朴。

[用法]为粗末,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和中利渗。

[主治]湿带伤食,院腹胀满,泄泻,小便短少者。

[来源]《丹溪心法》
三、黄栝蒌丸
[组成]栝蒌仁、半夏、山楂、神曲(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栝蒌水丸。

竹沥送下4-6克。

[功效]化痰消食。

[主治]食积,痰壅滞,喘急。

[来源]《丹溪心法》
其它
一、大补阴汤(原名大补丸,又名补阴丸)
[组成]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各120克、熟
地黄(酒蒸)、龟板(酥炙)各180克。

[用法]上为未,猪脊髓蜜丸,服6-9克空心盐白汤
下。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症见骨蒸潮热,盗汗,
咳嗽咯血,吐血,或烦热易饥,足膝疼热,舌红少苔,尺脉
数而有力。

[来源]《丹溪心法,补损五十一》
二、左金丸
[组成]黄连180克(一本作岑)、吴茱萸30克。

[用法]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2-3克。

[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经火旺。

症见胁肋胀痛,呕吐吞酸,暧气口
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

[来源]《丹溪心法·卷一·火六》
三、当归龙荟丸
[组成]当归30克、龙胆草16克、栀子、黄连、黄柏、黄
芩各30克、芦荟、大黄各15克、木香4.5克、麝香1.5克(一方
加青黛15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
大,生姜汤下,每服6克。

[功效]清泻肝实火。

[主治]肝胆实火。

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
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来源]《丹溪心法》
四、虎潜丸
[组成]黄柏150克(酒炒)、龟板120克(酒炙)、知母
30克(洒炒)、熟地黄、陈皮、白芍各60克、锁阳45克、虎骨60克(炙)、干姜15克。

[用法]上为末,酒糊丸,或粥丸。

一方加金箔一片。

一方用生地黄。

懒言语者加山药,加黄柏、酒知母、炙龟板
各等分,干姜三分之一,酒糊丸,名补血丸。

一方无干姜。

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

[功效]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阴亏。

症见腰膝酸软,筋骨痿软,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红少苔,脉细弱。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补损五十一》
五、萆薢分清饮
[组成]益智、川萆薢、石菖蒲、乌药等分。

[用法]上剉,每服15克,水煎,入盐一捻,食前服。

一方加茯苓、甘草。

[功效]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膏淋,白浊。

症见小便频数,混浊不清,有如
米泔,稠如膏糊。

[来源]《丹溪心法》
六、二妙散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

[用法]为末,沸汤,入美汁调服。

2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

若痰带热者,先认舟车丸,或导水丸、神芎丸下伐。

后以服趁痛散之。

每服3-9克。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软无力,或足膝红肿热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来源]《丹溪心法》
七、越鞠丸
[组成]苍术、香附、抚芎、神曲、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

每服6-9克。

[功效]行气解郁。

[主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结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等。

[来源]《丹溪心法》
八、通关散
[组成]细辛(洗去土叶)、猪牙皂角(去子)各3克。

[用法]上为末,每用少许,搐入鼻内,喉喷嚏服药。

一方加半夏3克。

[功效]通关开窍。

[主治]中恶客忤或痰厥所致猝然口噤气塞,人事不
省,牙关紧闭,痰诞壅盛,属闭证、实证者。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
九、玉屏风散
[组成]防风、黄芪各30克、白术60克。

[用法]上每服9克,水一钟半,姜3片,煎服。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卫阳不固。

症见恶风自汗,面色皓白,舌
质谈,苔薄白,脉浮虚软。

[来源]《丹溪心法》
十、茴香散
[组成]茴香、苦楝(炒)、五味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饮酒下6克。

[功效]温肾固涩。

[主治]肾消小便如油。

[来源]《丹溪手镜》
十一、却暑散
[组成]赤茯苓120克、生甘草120克、寒食面300克、生姜300克。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白汤调下。

[功效]祛暑清热。

[主治]冒暑伏热,头目眩晕,呕吐、泄痢、烦渴、背寒、面垢。

[来源]《丹溪心法》
十二、清肺饮子
[组成]泽泻15克、猪苓9克、茯苓6克、通草6克、木通6
克、灯芯3克、车前子3克、萹蓄9克、瞿麦9克、琥珀9克。

[用法]煎服。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热在上焦气分,小便不利,热而渴者。

[来源]《丹溪手镜》
十三、泻青丸
[组成]当归、川芎、栀子、羌活、大黄、防风、龙胆
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蜜丸弹子大。

每服1丸,竹叶汤化
下。

[功效]泻肝火、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

[来源]《丹溪心法》
十四、槐子散
[组成]槐子、黄芩、木贼、苍术各等分。

[用法]未之,茶点服之。

[功效]化湿清肝,祛风明目,
[主治]体肥气盛,风热上行,目昏涩。

[来源]《丹溪手镜》
十五、清毒丸
[组成]大黄、牡蛎、僵蚕(各炒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新水化1丸,内加桔
梗、大力子汤。

[功效]清热解毒除疫。

[主治]时疫疙瘩恶证。

[来源]《丹溪心法》
十六、丹溪治喘方
[组成]苏子、陈皮、桑白皮、生姜、茯苓、人参各15 克、木香6克。

[用法]上粗末,水煎温服。

[功效]肃肺利水,降逆平喘。

[主治]水气逆,上乘肺,肺浮而气不通卧则喘。

[来源]《丹溪手镜》
十七、润喉散
[组成]桔梗7.5克、粉草3克、紫河车12克、香附9克、百药煎4.5克。

[用法]上为末敷口内。

[主治]水郁夜热,咽干梗塞。

[来源]《丹溪心法》
十八、术附场
[组成]白术120克、附子30克、甘草60克。

[用法]煎服。

[功效]温阳燥湿止痛。

[主治]寒厥心痛,脉微虚弱暴痛。

[来源]《丹溪手镜》
十九、苍莎丸
[组成]苍术、香附各120克、黄芩60克。

[用法]上为末,蒸饼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后
姜汤下。

[功效]健脾行滞。

[主治]口淡无味,腹胀。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温清丸
[组成]干姜30克、滑石、甘草各60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服。

[主治]翻胃。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一、石莲肉散
[组成]石莲肉(晒干)
[用法]上为末,服6克,陈仓米汤调下,便觉思食,仍
以日照东方壁土炒真橘皮为末,美枣略煎佐之。

[主治]噤口痢。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二、木瓜汤
[组成]干木瓜30克、吴茱萸15克、茴香6克、炙甘草6 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2克,姜5片,紫苏10叶煎服。

[功效]温胃降逆舒筋。

[主治]霍乱吐下,举体转筋,入腹则闷绝。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三、姜曲丸
[组成]陈麦面曲(炒)30克、茴香15克、生姜30克。

[用法]上为末或丸,每服15或21克,白汤下。

[功效]温胃行气消导止泻。

[主治]泄泻。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四、丁香止痛散
[组成]良姜150克、茴香(炒)、甘草各45克、丁香15 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沸汤点服。

[主治]心气痛不可忍。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五、快气散
[组成]砂仁、炙甘草、香附、生姜。

[用法]上为末,盐汤调下。

[功效]健脾调气。

[主治]一切气,心腹胀满,胸膈噎塞,噫气吞酸,胃
中痰呕吐及宿酒不解。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六、四妙散
[组成]威灵仙15克(酒浸)、羊角灰9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4.5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3克,生姜1大片,擂汁,入汤调服。

[功效]祛风除湿。

[主治]痛风走注。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七、补肾丸
[组成]干姜6克、黄柏(炒)、龟板(酒炙)各45克、牛膝30克、陈皮15克。

[用法]上为末,姜汁和丸或酒糊丸。

每服9-12克,白
汤下。

[功效]补肝肾,壮筋骨。

[主治]痿厥之重者。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八、应痛丸
[组成]赤芍15克(煨去皮)、草乌15克(煨去皮尖)。

[用法]上为末,酒糊丸,空心服10丸,白汤下。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

[主治]胀气痛不可忍。

[来源]《丹溪心法》
二十九、乳香丸
[组成]乳香7.5克、牡蛎3.8克。

[用法]上为末,雪糕糊丸麻子大。

每服30丸,姜汤空
心下。

[功效]活血祛瘀,软坚。

[主治]冷漏。

[来源]《丹溪心法》
三十、丹溪治小儿啼方
[组成]黄连(姜汁炒)6克、甘草3克、竹叶6克。

[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清热平肝,泻火除烦。

[主治]肝热,小儿夜啼。

[来源]《丹溪手镜》
三十一、清凉饮
[组成]当归、赤芍、炙甘草、大黄(米上蒸晒)。

[用法]上为末,每服6克,新水调下。

[功效]清热泻下,活血消痔。

[主治]诸痔热甚,大便秘结。

[来源]《丹溪心法》
三十二、破棺丹
[组成]大黄75克(生熟各半)、芒硝、甘草各30克。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每服半丸,食后茶清酒任化下。

[功效]清热泄下,解毒。

[主治]疮肿,一切风热。

[来源]《丹溪心法》
三十三、丹溪治瘰疬方
[组成]五倍子、香白芷。

[用法]末蜜调,外敷。

[功效]行气化痰散结。

[主治]耳后项上生块核。

[来源]《丹溪手镜》
三十四、柳花散
[组成]玄胡30克、黄柏、黄连各15克、密陀僧6克、青黛6克
[用法]上为末。

敷贴口内,有津即吐。

[主治]口舌生疮。

[来源]《丹溪心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