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慎其所处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④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
【注】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④漆:墨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则商也日益________
②赐也好不若已者________
③即与之化矣化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孔子认为“不知其人,视其友”,而刘禹锡的陋室中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从中我们能看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4)从文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

这个成语是________。

【答案】(1)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2)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3)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分析】⑴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日”:每天,一天天。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⑵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是以”“其”“处者”等字词的翻译。

⑶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⑷题干要求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词语作答。

可用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答案。

作答前可分析“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一句。

故答案为:⑴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⑵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⑶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

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也。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

是以:因此;与处者:与自己交往的人。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一是结合具体的事件来分析。

二是抓住作者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来分析。

三是从文章整体内容上在人物形象。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归纳要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文段强调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选择适合的词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合适。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作坊,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的!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康肃忿然(忿然:气愤的样子)
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
C. 笑而遣之(遣:派遣)
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自夸)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 尔安敢轻吾射惟手熟尔
C. 但手熟尔但当涉猎
D. 徐以杓酌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
(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文末写道“康肃笑而遣之”,康肃公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笑”和“遣”也表现了陈尧咨通达爽快的一面。

D. 作者借卖油翁对康肃公说的“无他,但手熟尔”,以及卖油翁对自己的评价“我亦无他,惟手熟尔”,意在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1)C
(2)B
(3)D
(4)A
【解析】【分析】选自:《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C项理解错误,遣:打发。

(2)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B项,意思分别是:你/罢了。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在。

C:只是。

D:用。

(3)。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D 项正确,其他各项的应该分别翻译为:A: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B: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C: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4)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A项错误,略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

故答案为:(1)C;(2)B;(3)D;(4)A。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句意解释,词组有,
忿然:气愤的样子,作动词,自矜:自夸,动词。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答题时应注意,虚词一般是一词多义,要根据整个句子乃至全文的意思加以辨析,特别要区分词性。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和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还原到相关词句中去,逐项比对辨析正误。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子罕》
【注释】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

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斯是陋室________
③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④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⑤子欲居九夷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

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案】(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想,想要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时,重点在于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名:出名,有名。

②这是简陋的房子。

斯:这。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鸿儒:博学的人。

④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案牍:官府文书。

⑤孔子想搬到九夷(边远之地)去住。

欲:想,想要。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力,①句意: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②句意: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根据内容可知:【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甲】文中“惟吾德馨”和【乙】文中“君子居之”分析,明确“君子”应该具有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的情操。

故答案为:(1)出名,有名;这;博学的人;官府文书;欲:想,想要
(2)①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②有人说:“(那个地方)非常简陋,怎么能住呢?”
(3)惟吾德馨;君子居之
(4)清雅脱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淡泊宁静。

【点评】解答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

本题中要注意重点字词①中的“上”,爬上;“入”,映入;②中的“或”,有人;“如之何”,倒装,何如,怎么住。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的作者是________,是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的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史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②但当涉猎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5)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①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

②“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________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
(2)当道、当权;粗略地阅读;推托;经过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4)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掌握能力。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攥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注意本题中“当涂”解释为“当道”;“涉猎”解释为“粗略地阅读”。

(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成语的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针对词语类型进行积累、识记。

根据文章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并解释即可。

如:①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②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文章意思,然后要审清题意。

(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主题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围绕“吕蒙的读书经历及变化”来谈悟出的学习道理即可。

回答时要求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
悟,能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做到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示例: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

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
(2)当道、当权;粗略地阅读;推托;经过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4)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本文中要注意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②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③,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注】寝陋:丑陋。

②咸:都。

③匕箸:调羹和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
B. 睨之(斜着眼看)
C. 幼时殊无异之处(特别)
D. 人咸易之(容易)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 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
B. 久而不去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有
C. 幼时殊无异之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 如是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如是在噬,石又再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从郑板桥学习中,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发?
【答案】(1)D
(2)C,D
(3)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获得有益的启发:学习要刻苦、专注,珍惜时间。

【解析】【分析】甲:选自《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乙:选自《板桥诵书》。

作者:郑燮。

年代:清。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D项的解释有误,“易”在这里是“看不起”的意思。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C项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如”都是“像”的意思。

A:凭借;用。

B:表修饰;表转折。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颔”“咸”“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启发感想。

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从“然读书能自刻苦”“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可知读书要勤奋、刻苦;“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可知要珍惜时间。

故答案为:(1)D
(2)C D
(3)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获得有益的启发:学习要刻苦、专注,珍惜时间。

【点评】(1)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人咸易之:人们都轻视看不起他。

(2)一词多义辨析,要求学生首先能够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推断。

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此题较难,需要仔细辨析,C,D意思相同。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易错点: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微微点点头、善于记忆、却不知道、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

一般学生都应该明白,学习要刻苦、勤奋专注,珍惜时间等。

【附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的世界没有(第)二个(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这自夸。

曾经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翁放下担子站立,斜着眼看这情形,(很)久不离去。

看见他射箭十(支)射中八九(支),只是对这微微点头。

乙: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虽然长大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

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不容易记忆的地方,就善于背诵。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对着客人不听他们的话,并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都在记忆书并且默默的背诵。

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6.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蕃:________ 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从作者对莲花的赞美来看,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答案】(1)多;很少
(2)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蕃”,多;“鲜”,很少。

(2)重点字词:“亵”亲近而不庄重;“同予者”,像我一样的。

(3)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得出:作者把“莲”喻为“君子”,君子应该是在混浊的世道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故答案为:⑴多;很少
⑵①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