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护理教育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96—01
护理学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护理专业在医疗系统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是在接受护理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

护理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对实践的指导,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是护理教育的任务。

通过与国际上的相互交流和彼此借鉴,有利于推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下将对中外护理教育加以比较:
1 培养目标及模式的对比
培养目标是规定教育的方向性总目标或总要求,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结与归宿。

国外护理教育一般根据护生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及态度三个方面的要求设置培养目标,并将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90年代美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护理培养目标研究,确定21世纪美国护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从护士的素质和职能、现代护理信息和群体健康的角度及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交流技能等方面,提出了21世纪护士的培养目标。

而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护理科学技术或相关工作理论知识及实际能力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

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护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现此种结构的各种运行方式,它集中反映了人才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教育思想及理念。

国外的培养模式侧重对护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国护理教育将主要精力用在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但缺乏对护生的个性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中外护理教育的基本情况及比较
发达国家在护理教育领域发展很快,已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学科体系。

从国家到地方对护理教育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护理教育的层次体系已建立,护理科研机构已形成,护理教育模式较成熟。

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对比,可以找出我国在护理教育中的差异与不足,更好地促进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同这4个国家相比,与我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是相似的,在入学资格上也大体一致。

我国的学制略长,而国外教学机构更具独立性,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国外护理教育基本上在学校教育中就已经完成,而我国目前主要是在用继续教育进行补课。

对比中我们发现,我国对于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我国护理学科层次偏低,没有独立的教学组织机构,实际上还是将护理教育归结于医学教育的一小部分,缺乏自身独立的教学体系。

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护理学院,从而全面提高了护理教育的水平。

(2)我国所培养的护理人才知识水平偏低,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以大专、中专为主。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曾办过护理本科教育,然后一度中断,50年代初政府对护理教育认识不足,停办了高等护理教育,80年代才重新开始本科教育,造成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远落后于国外。

而美国80年代以后本科及以上护理教育已占主导地位,目前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通过兴办继续教育和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护理硕士、博士点来培养高学历护理人才,培养出高层次护理人员,以满足新时期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3 护理教学的比较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将教育观念、目的等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进程。

从表2中我们发现,在课程分布上,我国基础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其它四国基础课程比例普遍较小。

对于课程重点国外主要以预防为主,侧重于“健康”概念,而我国主要以临床为主,侧重于“治疗”概念。

我国的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最后是医院实习,仍然是自然科学及技术偏多,人文学科偏少,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

此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课程有课程设置短程化,课程组织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就教学方法而言,发达国家护理教育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已经从教学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过
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及临床教学三种形式为主。

教学中多注意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师生的互动及交流,缺乏独立思考。

在授课方式上,国外较灵活而我国较传统。

在考核形式上,国外更加灵活多样。

在课程设置上,我国护理教育严重缺乏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安排,加上授课方式沉旧、考核形式单一等一系列教学问题,我国的护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

4 护理就业的差异
护理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就业,就业的整体环境也将反过来影响护理教育的改革方向。

这里我们对中外进行对比,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社区医疗、康复中心、私人诊所等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我国的就业方向与国外相比十分狭窄,主要就业方向为医疗卫生机构。

就业标准基本相同,都需要通过护理注册方可就业,但就业之后的行业认证制度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统一认证部门加以管理。

我国由于缺少护理行业认证制度,因而对已毕业的护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不利于护理教育的再深入。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这一认证制度,反过来对护理教育也就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反馈渠道,使护理教育的发展更具盲目性。

5 对我国护理教育的启示
5.1 明确培养目标: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是护理教育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明确护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在高等护理教育中,要不断调整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等。

5.2 课程的专业化:护理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认识护理学科发展的趋势。

应以护理为本,在数量上要保证专业课程的比例,适当压缩英语、政治等非专业课程的比例,同时要注重吸收人文社会学科,在种类上要创建出自己的护理课程,在方向上要考虑由目前课程的单一化发展向多样化发展转变,加强临床实践技能,通过课程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护理的地位及作用。

5.3 注重课程的课程的综合性:未来的护理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护理专业在越来越细化,一方面各专业对护理学科的渗透也越来越广泛,这要求护理课程的设置须要多关注交叉性学科。

我国对跨学科和非专业课程的开设尚较少,而国外护理学专业多设在综合大学,就是为了方便实现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教育。

国外护理学课程除了护理及相关方面的课程,还包括人文、心理、社会等领域的学科,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但可扩展学生的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及综合科研能力[1]。

5.4 注重课程的统一规范性:中国尚没有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护理教育的标准,护理的课程多为各个学校自行开办,各校的教材来源、课程设置、授课导师的聘用各不相同,严重缺乏统一性、规范性。

而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于1996年构建了美国学位护理教育的要素[2-4]。

美国的护理课程就是基于此要素来设置的,各校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开设不同的课程,课程名称变化多样,各具特色,但其内容均按统一标准展开,表现出多样化的同时,又存在一致性,保证了教育的质量。

5.5 教育管理:国家应重视对护理院校及其教学质量的宏观管理,设置量化的国家标准及专门的评估机构,定期对所有护理院校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课程、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并在评估结束时提供书面的评估报告及结论。

各院校内部也应设置一定的评估机构及评价标准,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动态的监控及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