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张小龙的产品思维,从谨慎试错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盘点张小龙的产品思维,从谨慎试错开始
盘点张小龙的产品思维,从谨慎试错开始
最近,微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接受了《商业价值》杂志和极客公园的采访,
采访过程中聊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话题。
我们将采访的内容整理成了本篇文章,试图盘点
张小龙不一样的产品思维。
以下10点,是从访谈里整理出来的10个关于张小龙产品思维的点,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谨慎试错
参加过极客公园活动的人应该都知道,很多产品经理都强调互联网产品要快速试错,
不用多完美,要先推出来试试看。
但在张小龙看来,应该对产品有足够理解、对人性和社会的足够把握,才去做尝试,
这样的试错才是最有效的。
“比如说,我前面有10个点,我预计到9个会行不通,但我都去试。
另一种方法是,我们就做一个点,然后这个点的成功概率会更大。
微信里,我们用的是后者的方法。
” 其实微信也有试错失败的时候,但这些失败都不是关键性的。
对于微信来说,失败的试错需要确保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结构。
“核心的结构我们是不敢轻易尝试的,因为一旦出错了,问题就会很严重了。
如果产
品本身没有一个成体系的结构,试错的时候就有可能把系统搞乱了,又或者把产品的结构
搞得不稳定了。
”
二、抽象认知产品的本质
当我们问到,如果画一个结构图,觉得微信的原点是什么时,张小龙答道,“是
消息系统。
它包括了人和信息,他们在系统里流转。
”
就像 QQ 邮箱,微信也是一种抽象的消息系统,哪怕以后微信可以连接到物联网,其
实走的还是消息的通道,只是把物品拟人化了,它对微信的消息系统结构没有影响,微信
不需要去定义一种新的结构。
这是一种对系统的抽象认知能力。
“所谓抽象就是要找到所有复杂东西的共性,然后就做共性的这一点点。
比如说,公
众平台也是一个抽象的产物,有人说它是媒体,有人说它是CRM??但是,对我们来说,公
众平台只是一个消息的流转平台,它使得消息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分发到不同的地方。
你
会看到,对公众平台来说,它足够的抽象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命名它。
你不能说这是
企业的信息发布平台,也不能说这是新的博客系统,更不能说这是CRM。
因为你一说,就
相当于把它限制死了。
于是我们就命名为公众平台。
有人会用来写博客,有人拿来做别的。
它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消息系统。
” 三、不为了占领平台而开发
张小龙认为,微信团队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合适的事,并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最本质
的东西,使得微信能够迅速崛起。
“QQ 会有在线状态,微信是绝对不能有。
这样恰好符合了移动互联网随时在线的技术。
”张小龙说道。
微信不重视iPad 版,是因为iPad 更多是在WiFi 条件下使用的,如果用户使用
iPad 来注册微信,那么你跟他发消息,他可能不能马上收到,这样的体验就会很糟糕,
他就丧失了随时在线的特征。
“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做iPad 版,如果我们要做,那肯定是我们想清楚了为什么要做,而不是为了多一个平台的终端。
” 四、抛开概念看需求
外界可能认为,微信的核心是强关系、小关系,通过各种小关系最后形成大关系。
但
对于每个人来说,他只需要维护自己的小关系。
相比,微博是大关系和弱关系。
当我们跟张小龙提出这样的说法时,他对“X关系”这样的概念并不感冒。
“我觉得业界对于SNS产品的分析太抠概念了,什么是强关系什么是弱关系,说老实话,我几乎没想过这个问题。
”
实际上,如果以“X关系” 的概念来看微信的话,你会看到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
微信不提供好友批量导入功能,不建议用户大量添加好友。
另一方面又做了陌生人的交友
功能。
但在张小龙看来,这些不矛盾的。
“我不会用强关系、弱关系来限定产品。
我们只是看到,用户有这个需要,然后就去做。
你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通信录里什么人都有,你不会说我要去建一个分组是
强关系,一个分组是弱关系,甚至懒得去分组,而且关系是可以转化的。
微信的通信录也
不会做分组,所有的人都是平淡地在一条线索里面的。
” 五、好的产品是具有生命力
的
微信做了很多事情,摇一摇、扫描二维码、公众平台都是在搭一个台子,似乎微信只
要搭了一个台子,所有的事情就会顺势发生了,发生后再看看可以如何做得更多。
“我们确实做一件事是希望它自然而然地发生后面的事,而不是我们要通过计划来推动。
一旦需要我们去推动,那这件事多半是没做好。
”
就像摇一摇,微信从来没教用户怎么用它,如果它是有生命力的,用户自然会去使用,不需要产品从运营或其它层面去推动也能流行起来。
豆瓣CEO 阿北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2021上有过类似的观点,豆瓣网的很多运营都是
通过产品来实现的;还有的产品经理邵光荣也曾经讲述过,他们是如何做出一
个让用户吃惊的婚恋网站,同样可例证好产品应该具备自生长的能力。
公众平台也是如此,事实上你可以看到微信几乎没做宣传,也没召开各种发布会或者
开发者大会。
“一个系统它真的有生命力的话,肯定会有草和树木长起来,不需要我们去推动。
”
六、不定义标准答案
微信4.5 启动页面的底图是个只有0和1的黑暗世界,被一团动态的火焰点亮。
页面
中下部有两个选项,一个是“直接进入微信”,另一个则是“听一首老歌”,崔健的《一
无所有》。
当问起张小龙“为什么要选择这首歌”时,他笑了笑反问《商业价值》记者:“你觉
得是为什么?”
而当你问张小龙“微信是什么”或者“公众平台”是什么的时候,他一样会把这个问
题抛给你。
“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张小龙说道。
张小龙不给产品下标准的定义,这样一来可以让产品更自由地发展,另一方面,也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空间,因为产品最终是什么,是用户说了算。
七、理解移动互
联网的本质
张小龙认为,单纯把PC 应用搬到手机上,那不是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你看Google Talk 为什么没有变成移动互联网上每一个人用的工具,它是PC 上的
东西,Google 肯定也想把它改造来适应移动互联网,但是这种改造还毕竟是改造,还不
是全新为移动互联网而生的。
”
“拿 QQ 做例子,QQ 会有在线状态,微信是绝对不能有。
这样恰好符合了移动互联
网随时在线的技术,只有在 PC 互联网我们才会看看对方是否在线然后给他发消息。
” 实际上,微信正在用移动互联网的本质重新定义“输入”。
在微信里,你可以通过“摇一摇”和“扫一扫”来进行输入,这两种方式,在张小龙
看来,是符合移动互联网本质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想象扫一扫可以扫到很多东西,不光是简单的二维码。
比如扫一个单词,可能它的英语发音就出来了。
摇一摇和扫一扫你不能看它们只是一种娱乐的东西,实际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