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5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第29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运动课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九)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文化复兴运动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长春质检)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
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 [根据材料“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可得出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专门教人雄辩术和修辞学。
在古代雅典城邦中,公民珍视自己的政治权利,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在陪审法庭上都需要自己辩护,所以就使教授人们修辞学和雄辩术的职业成为社会需求,故A项符合题意。
]
2.(2018·宝鸡质检)普罗塔哥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称“自知自己无知”。
这种差异反映出( )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道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B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但他很谦虚,自知自己无知,兼顾知识与美德,故B项正确。
A、C、D三项表述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
3.“人总是追求幸福的。
而美德归根结底会给人带来好处,邪恶则总会给人带来坏处。
”“如果勇敢不是基于知识和智慧,‘勇敢’到无法无天、无所畏惧,那就会变成‘鲁莽’这种罪恶。
”下列人物,曾提出这类观点的是( )
A.普罗塔哥拉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D.莎士比亚
C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强调美德给人带来好处,没有知识的“勇敢”就会变成罪恶,故可知该观点是苏格拉底的,C项正确;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亚里士多德主张“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创立了逻辑学,与题干无关,排除B 项;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
4.(2017·武昌调研)“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
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B.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D.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C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与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相违背,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时代,希腊的奴隶主统治并未没落,故B项错误;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两个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孔子的思想是中国的本土思想,不是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
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最能印证这一主旨的是( )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人文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同题干逻辑不符,故B、C、D三项错误。
]
6.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
这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实质因工业革命被普遍认识
B.文艺复兴的内涵在近代欧洲被不断丰富
C.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学者对文艺复兴认识的深化
D.16世纪的欧洲人并未自觉意识到文艺复兴的到来
B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与工业革命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16世纪“文艺复兴”只被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到后来其内涵慢慢地丰富,故B项正确;材料未出现启蒙运动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这一名词在16世纪理解为古代传统的恢复,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文艺复兴,故D项错误。
]
7.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
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
”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
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清代乾隆年间的袁枚在《子不语》中有一篇“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的故事,与“绿鹅”故事十分相似。
两则故事都( )
A.体现了思想解放潮流
B.提倡男女平等思想
C.否定压抑人性的观念
D.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的故事与“绿鹅”故事都是人的本性流露,从作者的角度看,都具有否定压抑人性的观念,故选C项。
]
8.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指出:“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在每一件事情上)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做出他的决定。
”该学者( )
A.高度肯定意大利的民族精神
B.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
C.注意到了理性主义的两面性
D.非常赞赏当时的人文主义
B [材料中该学者在文中指出,意大利民族在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仇或自制等相互矛盾的每一个事物均有强烈的激情及反映,体现了该学者辩证地看待文艺复兴运动的观点,故选B项。
]
9.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
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 )
A.推翻王权统治B.宣扬人文主义
C.否定宗教神权D.注重内心反省
C [依据材料“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受控于宗教神学,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宗教神权,故C项正确。
]
10.有学者认为:“相对于马丁·路德的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的神圣性同时而牺牲了人的行动的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
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
A.与马丁·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
B.比马丁·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C.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D [根据材料“加尔文……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的思想主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选D 项。
]
11.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
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但丁对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
这一现象( )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B [民族国家需要通过文字(阅读)来构成民众的想象,所以方言文学勃兴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B项正确;方言文学勃兴有利于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本国的扩展,但不是促使其兴起的因素,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中世纪欧洲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故D项错误。
]
1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
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
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C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说明利用世俗力量反对封建神权,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说明利用宗教手段反对封建神权,故C项正确。
文艺复兴自由地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地追求真理不属于“追求的手段”,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是追求内容不同,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封建神权,但没有反对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肯定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
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对他来说就是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所以普罗塔哥拉这样教诲人,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
智者利用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这使研究正确的思维规律成为必要,从而加速了逻辑的诞生。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材料二一个好争之徒在争论的时候并不在意问题的正确与否,而只是急于说服他的听众。
此刻我和这种人唯一的不同仅仅是——他想使他的听众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
……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前与朋友的谈话) 材料三自希腊之后,西方世界一直都存在理智和精神之间的冲突,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自己全部交给其中一个,而将另一个从我们的意识中完全除去。
每一代人都尽力将精神的真理和理智的真理协调起来,并借此使内心世界的图画适合于这变动不安的外在世界的画框……希腊人没有将外在世界抽象、淡化而专顾内心世界的呼声;他们也从来没有拒绝精神而偏爱其物化的形体。
对他们来说,图画和画框是契合的……
——[美]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
(1)概括材料一、二中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简述这些哲学贡献的意义。
(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获得有什么共同看法?对此,在亚里士多德的探索中有什么继承和发展?(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希腊人实现“图画和画框”契合的含义。
简述14世纪左右西方为实现这样的“契合”而进行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6分)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信息分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中寻找共同点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每一代人都尽力将精神的真理和理智的真理协调起来”可得出含义是理智与精神的协调;第二小问,由14世纪可知是文艺复兴运动,据此答出文艺复兴的进步与解放之处即可。
【答案】(1)贡献:都阐述了人的价值,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或“人以自己为准则”),苏格拉底发现了“自我”(或主张“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
意义:使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或“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西方的人文主义由此起源(或“掀起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欧洲18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2)共同看法: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继承和发展:尊崇理性;创立逻辑学(或“三段论”)。
(3)含义:理智与精神的协调。
斗争: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使人的思想开始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14.(2017·北京通州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西莫(1389年9月27日—1464年8月1日)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银行家,美第奇家族的第二代传人。
他是一个靠货币赚钱的人,依靠放贷收息使整个家族富甲一方。
但同时,科西莫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放贷收息违背了基督教义。
家族的财富越来越多,这让他怀疑自己与上帝的距离越来越远。
于是,科西莫开始想办法弥补自己的罪孽,寻找灵魂解脱的方式。
与此同时,对宗教神权的批判与对人权的重新发现迅速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和艺术领域。
这场运动被后人称为“文艺复兴”。
从艺术作品中,科西莫的灵魂开始得到解脱,他认识到用钱赚钱并不是一种罪恶。
这种认识的转变也给货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科西莫决定用最大的财力资助文艺复兴,在美第奇家族资助的名单中,有达·芬奇、但丁、拉斐尔、薄伽丘、马基雅维利、伽利略……文艺复兴也让一个银行家族走上了权力的顶峰。
美第奇家族不仅控制着佛罗伦萨的政治权力,而且在美第奇家族的历史上,产生了3位教皇、2位皇后、3位大公。
——摘编自《货币》请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关系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分析逻辑清晰)(12分)
【解析】根据“科西莫依靠放贷收息使整个家族富甲一方”的这一信息可知,14—15世
纪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起来;根据“科西莫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放贷收息违背了基督教义。
家族的财富越来越多,这让他怀疑自己与上帝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这一信息可知,基督教思想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根据“与此同时,对宗教神权的批判与对人权的重新发现迅速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他认识到用钱赚钱并不是一种罪恶”的这一信息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们传统思想的转变;根据“科西莫决定用最大的财力资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也让一个银行家族走上了权力的顶峰”的这一信息可知,银行家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开始控制政治权力。
【答案】14—15世纪,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以银行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拥有大量财富;但基督教的教义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认为靠货币赚钱是一种罪孽。
文艺复兴的兴起改变了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认识,他们(银行家)通过资助文艺复兴摆脱了宗教对心灵的束缚,人的自主意识逐渐觉醒,赚钱成为正当的、光荣的事情。
银行家的资助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进一步发展,也使意大利的权力中心不再由宗教和王权垄断,富裕商人(银行家)成为制约权力的重要力量。
上述材料表明,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思想的解放可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富裕者的经济地位;经济地位的提高则可改变人们的政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