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6.3 测量物质的密度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物质的密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对测量密度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

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此前学生已经理解质量、密度这两个重要的物理概念,知道密度的计算公式,某种物质的密度可以通过其质量和体积计算得出。

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非智力因素:密度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也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通过质量和体积计算出来,但是与质量和体积是没有关系的。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密度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它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记住水的密度1.0×103kg/m3,要求记住。

计算题要注重格式,要写必要的公式、公式变换、单位、文字说明。

还要有必要的计算过程。

三、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指导学生设计、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细线、水等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前几天,老家二哥去拆旧房子,捡到一个小佛像,他不知道是不是金的。

想让老师帮他鉴定一下。

同学们,怎样鉴定这小佛像是不是金的?你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办法?
引导:从密度表可知,各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要知道一个物体是什么物质做的,就要测量出它的密度,再把测得的密度跟密度表对照一下就知道该物质是什么了。

那么,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

思考:根据我们学过的密度公式,要想测量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小佛像的形状不规则,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这需要利用量筒。

不同,可以测量小
佛像的密度,看它
是否与金的密度
相等。

学生回答:
根据密度公式
,要测量物
质的密度需要测
量物体的质量和
体积。

测量质量需
要天平,测量体
积……
密度测量问
题。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量筒的使用
请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下面几个问
题:
(1)利用量筒能测量什么物理量?
(2)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毫升
(mL)和立方厘米(cm3)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
(3)该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利用量筒能
测量液体和固体
的体积。

(2)一般量筒是
以毫升为单位标
度,1毫升=1立方
厘米。

有了前面学
习的温度计、
刻度尺作基
础,学生能够
顺利完成对
量筒的知识
迁移。

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
(4)课本图6.3-1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
的几种做法。

请指出哪种做法正确,哪种错误,它
们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练习使用量筒测量一下烧杯里水的体积。

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观察水面的形状,读
出它的示数。

(3)量筒的最大
测量值是..,量筒
的分度值是…。

(4)甲正确,乙、
丙错误。

乙会使读
数偏大,丙会使读
数偏小。

学生操作
并读数。

让学生实际
操作,练习量
筒的正确使
用方法
二、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一)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评估、进
行。

1.调节好天平,用天平测量出小石块的质量
m;
2.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读出水的体积V1;
3.把用细线吊着的小石块浸入到量筒的水中,
读出水的体积V2;
4.利用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针对上面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会设计
出不同的实验步
骤,先让他们写出
来。

然后教师引导
他们对实验步骤
做出评估。

学生思考并回答:
(1)如果先测小
石块的体积,则小
石块上会沾有水,
测量它的质量会
偏大。

在测量
固体密度实
验中,从产生
误差的角度
进行评估,培
养学生在设
计实验时有
控制误差的
意识和能力。

(1)能不能先测小石块的体积,然后测量它的质量?
(2)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时,能不能先测量总体积,再测量水的体积?
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测量小石块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石块质量m(g)量筒中
水的体
积V1
(cm3)
放入石
块后的
总体积
V2( cm3)
石块体
积V
(cm3)
石块密度
ρ(g/cm3)
(二)思考:蜡块不沉入水中,也能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
方法一:
方法:压入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细铁丝、石蜡。

步骤:(略)
方法二:悬垂法测体积。

器材:天平、量筒、水、金属块、石蜡。

步骤:(略)(2)测量小石块
的体积时,如果先
测量总体积,则把
小石块从水中取
出时会沾水,使测
量的小石块体积
偏大。

增加学
生测量的方
法。

三、测量盐水的密度
(一)如何测量液体的密度呢?先设计实验步
骤然后进行评估,评估后进行实验。

多数学生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2)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
的烧杯的总质量m2;
(3)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
盐水的体积V;
(4)计算出盐水的密度:。

引导学生对上述实验过程进行了评估:实验原
理正确,实验器材使用恰当,操作过程规范,读数
准确,计算无误,得出的盐水密度是不准确的。


为在操作过程中,烧杯中的盐水不可能全部倒入量
筒中,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儿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

应该怎么办呢?
注意到了上述因素,有同学提出了改进方案:
可能出现:用天平测出盐水和量筒的质量m2;
单纯从减小误差的角度来考虑,上述步骤是正
确的。

但上述步骤忽略了另一重要因素──安全性。

因为量筒又细又高,底座面积又小,放在晃晃悠悠
的天平上,一不留神就会翻倒。

安全性──包括人
身安全和实验仪器安全,应是实验者考虑的首要因
素。

既然烧杯中的水无法全部倒入量筒,我们不妨
让它多剩一些,测出烧杯和剩下的盐水的质量,可
学生可能会设计
出不同的实验步
骤,先让他们写出
来。

引导他们对实
验步骤做出评估。

学生对实
验步骤进行改进
设计。

学生对实
验步骤进行最终
设计。

培养学生安
全操作实验
仪器的意识。

在测量
液体密度实
验中,从产生
误差的角度
进行评估,培
养学生在设
计实验时有
控制误差的
知倒出去的盐水质量,倒出去的盐水体积可由量筒直接测出,这样就可算出倒出去的盐水的密度。

正是这样经历多次设计,多次评估,考虑到各种因素,确定了测量盐水密度的最佳方案:
(1)将适量的盐水倒入烧杯中,测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1。

(2)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3)测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

(4)计算出量筒中的盐水密度(与配制的盐
水密度相同)。

这种方法避免了因盐水沾在容器壁上所引起的误差,保证m1、m2测量准确,V读数准确。

让学生按上面的步骤测量盐水的密度,并把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烧杯和盐水总质量m1(g)剩余盐
水和烧
杯总质
量m2(g)
倒出盐
水的质
量m(g)
倒出盐
水的体
积V
(m3)
倒出盐水
的密度ρ
(g/cm3)
四、实验评估与交流
造成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分组
进行实验
学生设计
实验步骤
意识和能力。

回顾本
节知识应用
增强实
际应用能力;
增加实验方
法:等效替代
法;为今后学
习浮力打基
础做铺垫。

如何改进步骤减小误差?
实验中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五、学以致用:
1.现在把测量小佛像密度这个任务交给你。

(1)请简单说明实验方案。

(2)如果小佛像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中该如
何测量呢?
六、课后作业:
给你一架天平、一只小烧杯、适量的水、如何
测出牛奶的密度?
要求:(1)简要写出实验步骤;
(2)根据你测量的物理量,写出计算
牛奶密度的公式。


堂小
结(5
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总
结。

量筒的认识和使用方法;
测量固体、液体密度的方法;
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特殊的测体积方法
梳理本节
课知识内容,把自
己所学到的知识
与老师同学交流,
最后总结出本节
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
生总结归纳
的能力。

梳理
本节知识形
成一个完整
的知识体系。

同时也可以
帮助学生记
忆。

五、板书设计
测量物质的密度
质量(m)天平
一、量筒的使用测体积(V)密度(ρ)
量程、分度值
如何读数
二、测量固体的密度
原理:
实验步骤 1.2.3.4. 如何减小误差?
记录数据表格
三测量液体的密度
原理:
实验步骤 1.2.3.4. 如何减小误差?
记录数据表格
六、教学反思
通过对密度知识的回顾,同学们都能比较顺利的得出测量密度的实验原理。

学生在实验前自主设计了多种方案,但有的实验方案误差较大。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了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然后确定了实验的正确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只是做了适时的引导。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学生死记硬背测量步骤,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减小误差。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小组之间交流较少,有的学生参与较少。

在今后教学中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利用实验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