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A五明清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明清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课程代码:0014216
学分/总学时:54
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面向专业:汉语言文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战略,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通过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一般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对本时期其它文学现象(如诗词、散文、散曲、说唱等)有一般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尤其是认识在“雅文学”之外,还有大量的、内容深刻的“俗文学”;也使学生通过研读本时期的文学作品,加深认识封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古代汉语、文学理论。
三、课程基本要求
(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占总课时比重较大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在专业培养目标中,“中国古代文学”担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古代文学学养的重要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具备独立研究某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文学史知识由三部分组成:
1、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样式分类的总论,着重说明总貌,理清线索,指出特点,把发生、发展、兴衰嬗递的原因、过程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示明白。
2、作家作品的评析,包括对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的较全面地评析,次要作家作品主要特点的评介,以及对一般作家作品的简介。
3、是某些文体特点的专章介绍。
四、学时分配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说
[目的要求]
1、介绍明代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了解明代文学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明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3、了解明代文坛相继出现的文学流派及其主张。
第二章明代的诗文创作
[目的要求]
1、介绍明代诗文的分期。
2、了解明代诗文的主要流派及作家作品。
3、了解明代诗文流派的文学主张。
[教学内容]
明前期诗文:明初诗文的代表作家是宋濂、刘基、高启等人。
他们都是由元入明的作家,经历过元末明初的大动荡,写出了一些反映社会、表达心声的作品。
此外,明前期诗文创作中出现了以台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也出现了以李东阳为领袖的“茶陵派”,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三杨”及其末流粉饰太平、缓弱浅俗的诗风。
明中期诗文:这一时期的明代文坛,流派甚多,著名的有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等。
他们在诗文创作的理论方面尽管见解不一,但都各有建树,对活跃明代文坛有一定的贡献。
此外,唐寅、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多才多艺,号称“吴中四才子”。
明后期诗文: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有李贽、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以及钟惺、谭元春、张岱、陈子龙、张溥、夏完淳等。
他们在诗文创作方面各有传世的作品,显示了晚明诗文的实绩。
明代的散曲和民歌:明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初至成化年间,主要作家有朱权、朱有0等;二是弘治至嘉靖年间,主要作家有陈铎、王九思、王磐、康海等;三是嘉靖至明末,此时,北曲迅速衰落,南曲成了曲坛的主流。
至于民歌,明代民歌的内容以写男女之情为主,感情大胆真率,语言清新流畅。
[重点难点]
前后七子和唐宋派作家作品的理解。
第三章《三国演义》
[目的要求]
1、了解章回小说的体制及其发展历史。
2、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3、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内容。
4、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标明回目、分章叙事。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三国演义》是一部在长期的民间传说和民间创作的基础上由作家加工整理完成的,其写定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此书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最流行的版本是“毛评本”。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此书着力宣扬了“仁政”思想,形成了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此外,书中还着力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义气”,作者是把“义气”当做贯穿全书故事的主要精神脉络来表现的。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此书刻画的人物大约有400多个,其中不少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色彩鲜明,如曹操、关羽、诸葛亮等。
第五节《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其战争描写既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又有张有弛、疾徐相间,具有旋律节奏,富于诗情画意;其人物塑造往往强调人物的某一特点,不惜用浓墨重彩加以渲染;作者还善于运用虚构、夸张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在结构方面,尽管书中事多人多,头绪纷繁,但作者组织得法,详略得当,故脉络清楚,主次分明。
三国演义》的影响:此书的“忠义”思想和大量的军事斗争经验对后世的十分深远;其分段叙述、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确立了古代章回小说的基本模式。
[重点难点]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理解及历史小说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水浒传》
[目的要求]
1、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2、了解《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内容。
3、了解《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和作者:《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水浒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也见于宋元两朝的话本及元代杂剧。
今传明代《水浒传》刻本,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的,有单题施耐庵编辑的,也有单题罗贯中编辑的,一般认为此书是施耐庵在大量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
第二节《水浒传》的思想倾向:1、作者写出了在一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下,整个社会暗无天日,民不聊生,老百姓不能不起来造反的现实。
2、通过一个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描写,写出梁山好汉怎样逐渐由个人的反抗进而到一定规模的反抗,最后形成一支强大的队伍的过程。
3、作品突出反映了在替天行道的大旗下,梁山义军把“忠义”奉为其行事的基本准则。
4、在“招安”问题上,作者一方面肯定梁山义军接受“招安”是尽忠尽义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又写出他们的悲惨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他们接受“招安”的道路。
第三节《水浒传》的艺术特色:1、作品刻划人物,善于从人物身份、经历去描写人物的性格。
2、作品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性格。
3、作品的环境描写比较成功,生动地描绘了城镇市井的风俗人情,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十分精彩。
4、作品的结构颇具特色,前70回写了一系列的英雄故事,类似英雄列传,而71回之后,情节的发展相对集中。
5、作品的语言以市井口语为主,明快简洁,表现力很强。
第四节《水浒传》的金批本:明末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只保留作品的前70回,文字上略加润色,还加上不少评语,其中颇有真知灼见。
但金氏对原书的删改,也引起了争论。
第五节《水浒传》的影响:1、书中的“江湖义气”在民间影响深远。
2、作品对明清的小说、戏曲创作都产生深刻影响。
3、此书有多种外文译本,受到外国读者的欢迎。
[重点难点]
《水浒传》的暴力思想及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明代的戏剧
[目的要求]
1、了解明代戏剧的发展概况。
2、了解明代三大传奇。
3、了解明代杂剧创作的具体情况。
[教学内容]
第一节明代的杂剧:杂剧在明代截然不同地呈现为两个阶段,一是明前期的宫廷杂剧创作阶段,二是从弘治年间康海、王九思开始的明中后期的文人杂剧创作阶段。
而明中后期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徐渭。
第二节明代的传奇:明代的传奇创作,初期极为萧条。
明中期,传奇创作有所改观,出现了几部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等。
明代后期是传奇创作的繁荣时期,大批作家的涌现、戏曲创作流派的形成、戏曲理论的论争,都是繁荣的标志。
重要的作家有沈0、高濂、周朝俊、孟称舜等。
[重点难点]
明代传奇和杂剧的区别及明代的四大声腔。
第六章汤显祖
[目的要求]
1、了解“吴江派”和“临川派”的戏曲理论之争。
2、了解汤显祖的“主情”理论。
3、了解“临川四梦”。
[教学内容]
第一节汤显祖的生平和思想:汤显祖年少时受到罗汝芳、李贽、达观等思想家的影响。
为官期间,关心百姓疾苦,颇多善政。
万历二十六年春天弃官回家,并在这一年完成《牡丹亭》的创作。
第二节《牡丹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牡丹亭》第一次深入地展示了爱情作为人的自然本性与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即情与理的冲突。
2、作品表现了主人公为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出生入死、起死回生、抗争不息的精神力量,体现出对“理”的反叛。
3、全剧贯穿着一种浪漫主义精神,作者采用梦境、魂游、人鬼相恋、还魂回生等超现实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4、《牡丹亭》是一部优美的诗剧,作者善于运用抒情的手法,细致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第三节汤显祖的其他剧作:汤显祖的重要作品还有《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它们与《牡丹亭》合称“临川四梦”。
[重点难点]
《牡丹亭》中的情理冲突。
第七章《西游记》
[目的要求]
1、了解《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2、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3、了解《西游记》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游记》的作者和成书过程:西游故事起因于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这一历史事件。
从西游故事的产生、流传和演变,到吴承恩加工写定《西游记》,大约经过了700多年漫长的时间。
第二节《西游记》的思想内容:1、作品通过闹天宫的幻想情节,把古代中国维护礼法秩序与破坏这一秩序之间的矛盾生动地表现出来,也表现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
2、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妖魔鬼怪形象,对宗教蒙昧主义进行了批判。
3、作品不时揶揄当时的世态,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第三节《西游记》的艺术特色:1、作品的情节超越时空,纵横万里,天上人间,无时不可在,无处不可到,其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令人叹为观止。
2、作品极富喜剧色彩,通篇都给人以喜剧的感受。
3、在人物塑造方面,能写出主人公身上的优点与毛病,不作简单化处理。
[重点难点]
《西游记》的谐谑艺术。
第八章《金瓶梅》和明代中后期其他长篇小说
[目的要求]
1、了解《金瓶梅》的作者。
2、了解《金瓶梅》的主要思想内容。
3、了解《金瓶梅》的主要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金瓶梅》的作者和版本:关于《金瓶梅》的作者,众说纷纭,有近30种不同的说法,但要而言之,可分为两类看法,一是其作者为“大名士”;一是其作者并非个人,《金瓶梅》是民间人士的集体创作,后经文人的加工润色。
《金瓶梅》的版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词话本系统”,一是“说散本系统”。
第二节《金瓶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作品暴露了晚明的政治黑暗。
2、通过貌似平常的家庭生活描写,揭示出其中不平常的社会意义。
3、揭示出在主人公西门庆的一生中,对钱财的占有欲望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4、在艺术方面,《金瓶梅》着力表现普通的、日常的生活真实,变传统的传奇手法为写实手法。
5、作品语言传神,善于运用口语俗谚,刻划人物性格。
6、在人物塑造方面,打破过去类型化的写法,塑造出性格复杂的人物。
第三节明代中后期其他长篇小说:这一时期最为繁荣的主要有历史小说和神魔小说,如《隋史遗文》、《封神演义》等。
[重点难点]
《金瓶梅》中的性描写。
第九章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
[目的要求]
1、了解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历史。
2、了解“三言二拍”的主要思想内容。
3、了解“三言二拍”的主要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
第一节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和主要作者:明代短篇白话小说是对宋元说书艺术的模拟。
主要作者有冯梦龙、凌蒙初、陆人龙等。
第二节“三言二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1、一改传统以言利为耻的原则,表现了人们对金钱、私利的追求。
2、反映出在金钱关系的笼罩下人伦关系的扭曲。
3、其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不同程度地批判了封建婚姻,肯定了自主婚姻,从中透露了有别于封建礼教的新的思想。
4、一些作品强调维护人的尊严,维护做人的权利,而下层妇女在这一方面的要求尤为强烈。
5、在艺术方面,大量作品往往都有一个离奇巧合的故事情节,在情节发展中,注意对小道具的运用,使之成为联缀前后情节的重要线索。
6、很多作品注意描写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动作,使人物栩栩如生。
[重点难点]
三言二拍小说中的市民化色彩。
清代文学部分
第十章清代文学概说
[目的要求]
1、介绍清代文学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2、清代文学与当时社会思潮的关系。
3、清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第十一章清初至清中叶的诗、文、词、散曲
[目的要求]
1、了解清代诗歌创作的主要流派及其作家作品。
2、了解清代散文创作的总体情况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3、了解清代词学创作的复兴及其重要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诗歌: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等明代遗民的诗歌创作。
2、钱谦益和吴伟业的诗歌主张与诗歌创作。
3、郑板桥、袁枚、黄景仁等的诗歌创作及其特色。
第二节散文: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的散文创作。
2、魏禧、侯方域、汪琬等人的散文创作。
3、方苞的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
4、刘大0、姚鼐的散文理论与散文创作;“桐城派”的形成。
5、恽敬等人的散文创作。
第三节词与词学:1、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的词作及其特色。
2、朱彝尊、张惠言、周济等人在词学研究方面的贡献。
第四节散曲:1、沈自晋的散曲创作。
2、归庄的散曲创作。
3、厉颚的散曲创作。
4、无名氏的散曲创作。
[重点难点]
清代诗文集大成的特色。
第十二章洪昇和《长生殿》
[目的要求]
1、了解洪昇的生平及其作品。
2、了解《长生殿》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3、了解《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洪昇的生平和作品:洪升曾努力求取功名,但很不得意。
其戏曲著作共有10种。
另有诗集传世。
第二节《长生殿》故事的继承和发展:唐代以来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不断出现。
《长生殿》的作者在前辈作家创作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扬弃,并注入了新的思想因素,使作品超越了前人之作。
第三节《长生殿》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作品自始至终写李隆基与杨玉环在情爱生活中的聚散离合。
2、作者用不少篇幅展现了与李、杨情缘紧密相关的一系列政治事件,还把笔触伸展到下层百姓的内心世界中去,反映他们在苛政统治下的愤懑之情,以及在政治大变动中的兴亡之感。
3、在对待李、杨情缘当面,作者有时陷入矛盾的状态之中。
4、在艺术方面,作者既吸收前辈作家成功的艺术经验,又匠心独运,有所创新,使李、杨故事的内涵更为丰富,更加耐人寻味。
5、以真幻结合的写法,使作品既真切,又浪漫,充满了历史意识和绮丽情韵。
6、作品在处理具体场面时,比较注重诗与剧的结合。
[重点难点]
《长生殿》的结构及故事演变的脉络。
第十三章孔尚任和《桃花扇》
[目的要求]
1、了解孔尚任的生平及其作品。
2、了解《桃花扇》故事的继承和发展。
3、了解《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和作品:孔尚任出身于名门望族,曾在康熙皇帝到曲阜祭孔时充任“诗礼堂讲书官”。
后一度参加疏浚黄河海口的工程,期间结识一批明代遗民,这对他修订《桃花扇》稿本有一定的帮助。
其戏曲作品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小忽雷》传奇。
诗文集有《湖海集》等。
第二节《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桃花扇》是一部历史剧,作者通过描述南明王朝短暂的历史,引导人们举一反三,去思索明朝江山之所以崩溃覆没的原因。
2、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在风雨飘摇年代的离合悲欢作为情节推进的线索,把笔锋伸展到当时社会的多个角落。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艺妓,在作品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体系。
3、作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描绘了一幅“南明王朝始末图”。
4、在艺术方面,剧中人物众多,但各具个性,互不雷同。
2、戏剧结构宏大严密,主人公侯、李二人时分时合,使剧情呈现出波澜起伏的格局,而纷繁的历史事件与众多的头绪显得连环相牵,有条不紊。
[重点难点]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艺术特色。
第十四章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目的要求]
1、了解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
2、了解《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3、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和作品:蒲松龄一生为举业所累,为衣食所累。
其作品除《聊斋志异》外,还有大量的诗文、俚曲、杂著,后人编为《蒲松龄集》。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1、作者以极大的同情描述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在婚恋问题上的不幸遭遇,赞赏他们冲决礼教藩篱的勇敢精神。
2、抒写了以“知己之爱”为特征的爱情理想。
3、抨击科场的腐败现象。
4、反映政治的黑暗,同情人民的疾苦。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1、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疑幻似真的艺术形象。
2、故事情节以曲折有趣、变化多端见长。
3、借用史传文学一传一主的写法,情节结构脉络贯通,层次分明。
4、作品语言既典雅简洁,又清新活泼。
第四节《聊斋志异》以后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问世后,影响很大,仿作不少,如《谐铎》、《萤窗异草》、《子不语》等。
而与《聊斋志异》旨趣不同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昀),作为文言短篇小说集,也有较大影响。
[重点难点]
对《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理解。
第十五章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目的要求]
1、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作品。
2、了解《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3、了解《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吴敬梓早年曾热衷科举,后来由于科场失意,功名之心逐渐淡泊,36岁后不
再应试。
《儒林外史》是他寄居南京时所作。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1、作品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风民情,尤其对可笑、可恶、可憎的社会现象加以揭露。
2、作者以较多的笔墨描写了形形色色的读书人以及地主、豪绅、名士的活动,剖示其不同的内心世界。
3、作品揭露了科举制度对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
4、作品也揭露了封建时代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1、作品以“科场百态”为主要内容,突破了过去的英雄传奇、才子佳人等题材类型,以全新的视角透视封建社会的痼疾,显示出作者勇于开拓题材领域的勇气。
2、作品的讽刺艺术立足于生活真实,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讽刺方式,取得恰到好处的讽刺效果。
3、既着眼于塑造人物群像,又刻意显现各个人物的主要性格侧面,使小说中的人物神态活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重点难点]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第十六章《红楼梦》
[目的要求]
1、了解曹雪芹的生平和作品。
2、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3、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红楼梦》的产生及其作者:乾隆年间,《红楼梦》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京都。
此书曾几易其稿,而写定者是曹雪芹。
第二节《红楼梦》中的贾府:贾府的生活反映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1、封建社会晚期残存着庄园奴隶制。
2、贵族家庭已经出现入不敷出的衰败景况。
3、贵族家庭内部经常有两败俱伤的“窝里斗”。
4、宗法、等级观念制约着日常生活。
5、贾府中人多贪财好色之徒。
6、贾府的教育方式刻板乏味,令人生厌。
7、男女婚姻与家族利益形成互相牵制的关系。
第二节《红楼梦》的主要人物:1、贾母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资格最老的见证人。
2、王熙凤是贾母的心腹,主持荣国府的日常运转,其性格既鲜明又复杂。
3、贾宝玉是一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他憎恶虚伪,崇尚天然,执着于对黛玉的爱情,而对仕途功名不屑一顾。
4、林黛玉寄居贾府,身世凄凉,为人敏感而聪颖,与宝玉心灵相通,却不能见容
于贾府中的封建势力,最后被封建家族势力所吞噬,这是书中最大的悲剧。
5、薛宝钗是一个世故少女,巧于应对,善于进退,赢得贾府众人的好感。
她执着于“金玉良缘”,试图改造宝玉的品性,希望他读书做官,封妻荫子。
但其意图落空,她的性格中也含有悲剧因素。
第三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1、为了求真,作品尽量再现特定场合的时空关系。
2、人物之间的冲突具有内在的戏剧性。
3、书中各种场面相互关联,互相呼应,构成有机的整体。
4、书中的细节描写自然真切,耐人寻味。
5、书中的心理描写层层深入,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6、书中的语言本色传神,富于生活气息。
[重点难点]
《红楼梦》的写情艺术。
五、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枕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2.《水浒传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枕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版。
3.《西游记资料汇编》,朱一玄、刘毓枕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7月版。
4.《金瓶梅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5.《三言二拍资料》,谭正璧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0年10月版。
6.《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毛效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9月版。
7.《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夏志清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 8 年9月版。
8.《明代诗文的演变》,陈书录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年11 月版。
9.《聊斋志异资料汇编》,朱一玄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 5 年2 月版。
10.《儒林外史研究资料》,李汉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 84 年7 月版。
11.《红楼梦资料汇编》,朱一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 5 年6月版。
12.《清代戏曲史》,周妙中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版。
13.《清代小说》,胡益民、李汉秋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 89 年3月版。
14.《清诗史》,朱则杰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 2 年2 月版。
15.《儒林外史辞典》,陈美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 94 年10月版。
16.《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年1 月版。
六、教学方法
1、将感性的作品导读与理性的通史分析融会贯通。
以史的顺序带动对作品的考察,以作品来观察文学史现象,实现“史的整体把握”与“名作的精细体会”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文学史有感性的认识,而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又具有史的关照。
2、讲好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提炼出问题,或作专题性的讲授,或组织课堂讨论,或组织课外研究,并建议学生进一步修习相关的选修课程,重在为学生在课外的独立探究提供明确、丰富的指导。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切身体验。
强调原典的精读、理解,并以经典研读课程、提供阅读书目等扩大学生对原典的接触面和研究读能力;开设诸如“古典韵文习作”、“诗学研究”类的习作性强的选修课,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感受能力,做到“知”(古典文学的学习)与“能(古典文学体裁的习作)”并重。
4、打通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联系,淡化学生的学科意识,拓宽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视野。
解决方法在于课程讲授中不要拘于教程,有重点,有发挥,结合文史、结合学界和自我的科研成果,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的示范。
同时强调从中国文化背景下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设立“道教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史论”、“古典文献学”等课程,引导学生贯通文史,发现问题。
七、课外学习要求
复习思考题(教师可选择一些重点题,不细作要求):
1.简述《西游记》题材的演变。
2.《西游记》前七回与后八十八回中孙悟空形象的关系。
3.《西游记》中作者借孙悟空形象宣扬“三教合一”的心学,简析这一观点。
4.简评清代才子佳人小说。
5.简述晚明小品文的特征。
6.简述沈汤之争。
7.简述汤显祖“至情”论的内涵。
8.《聊斋志异》与六朝志怪、唐传奇的关系。
9.《聊斋志异》的诗化倾向。
10.《儒林外史》如何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
11.分析《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