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港
搜集:罗天然整理:任锡钧
石首市江北有一条既长又宽的燎原渠,两岸良田万亩,土地肥沃,是“三镇一区”抗旱排渍的命渠,而它的原名就是三叉港。

三叉港,在解放前是一个蒿草遍野,芦苇丛生的大公湖湖区。

港边仅居住了从外地逃荒、讨米、躲壮丁的近十户人家,三十几口人,他们以打鱼、砍柴为生,年复一年过着十分贫寒生活。

在万恶的旧社会,由于政府腐败无能,不管老百姓死活。

使之江水泛滥,堤垸溃口,导致十年九水。

就形成了许多自然的不规则的没有名称的大小沟渠、港、塘。

据老人说:命名三叉港是有一定来由的。

约在1932年,由于革命形势需要,石首、华容、监利合并成江南县委。

江南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江南游击大队,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武装斗争。

那年正月初,江南县委由监利的陶家埠迁到现在的天鹅洲开发区的三户街村。

而三叉港正处在石首、新厂、三户街的水陆交通要道之中段,加之该地湖水一片,芦苇丛生,是最好的军事交通联络之地。

所以在跑马垱与小坝的中间设了一个交通联络处,也就是现在的三叉港。

此地当时没有地名。

从箢子口、黄金剅一条大渠从上往下,西有从丁家垸、大堤口一条大渠,从西而来,另有一条从普圣寺、杨柳沟从南而来,汇成一条大港,为了革命工作需要,从地形角度而论,便把此港取名三岔港。

当时革命形势十分活跃,从那时取名后,一直到1958年,后人将都称三岔港喊成了三叉港。

1958年人民公社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三叉港改名为燎原渠。

解放后的1952年从公安荆江蓄洪区迁了200多户移民到江北石首的三叉港落户。

在县委工作组郑联东的领导下,带领人民开荒围堤,分田分地,造房建舍,有条有序的安置了移民。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在党的领导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在的三叉港已经旧貌变新颜,交通方便,路通、电通、沼气通、自来水通、数字电视通、网络通讯通,大小车辆、农业机械已经进村入户,经济发展,高楼林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到处呈现出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