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家炳高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3月月考
高一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印度的人口在2050年将增至16.14亿,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图①②③④表示印度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 )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②③①
D. ①③④②
2. 印度现在人口结构比中国年轻很多。

该国有专家认为,必须管理好这项宝贵“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印度和中国老龄化现象一样严重
②印度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
③印度应尽快控制人口数量
④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自然资源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1. B 2. B
【解析】试题分析:
1. 人口增长的转变过程为早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死亡率逐步下降的“高低高”类型转变;而后出生率下降,出现“三低”类型。

2. 目前,印度的年龄结构比中国年轻很多,说明目前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没有中国严重;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年轻,意味着该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但一段时期后,这些年轻的人口将会进入老年,社会压力将增大,因此印度需要妥善管理,实行正确的人口措施;印度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其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依靠自然资源。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 a、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属于( )
A. 现代型和原始型
B. 原始型和传统型
C. 现代型和传统型
D. 传统型和现代型
4. 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 B 4. B
【解析】
4. 本题关键搞清楚c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其区域分布主要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少数发展中国家也接近现代型,如中国。

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另一方面使人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也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老有所养的生育观念。

因此①④正确,故答案选B项。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 该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的时期在(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 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类似的是( )
A. 埃及
B. 德国
C. 中国
D. 印度
【答案】5. D 6. B
【解析】试题分析:
5. 根据图示纵坐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①-②阶段,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反映人口加快增长;②--④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仍为正数,故判断人口增长放缓,但总人口仍不断增长,④点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则反映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故④时为该国人口总量达到顶峰时期。

6. 根据图示反映,目前该国的人口发展呈负增长,故只有德国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和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对人口增长和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表示人口数量减少,而只是人口增长减慢,只有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时,人口数量才开始下降。

7.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约增加了7400万人。

其中广东省已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东省尚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 )
A.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家庭规模减小
C. 城市化速度缓慢
D. 青壮年劳动力迁入数量多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广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水平、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教育等条件优越,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即广东的人口机械化增长快。

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
8.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往往表现为( )
A. 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 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 在迁出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D. 在迁出地,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在迁入地,由于人口增加,加重了当地的人地矛盾,A错。

在迁出地,人口的外出活动,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B对。

在迁入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不是迁出地,C错。

在迁出地,人口减少,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减少,D错。

考点: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

9. 有关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B. 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因素
C. 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小
D. 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逐渐减小,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大。

自古以来,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因素。

人口迁移的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展,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力度越大。

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是为了追求更优的生活环境。

故A、C、D三项错误,B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同学们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的分析能力。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 ( )。

A. 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 主要向服务业转移
C. 以县外、省外转移为主
D. 主要向沿海省区转移
11. 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A. 缓解流出区人口压力,加强地区间联系
B. 弥补流入区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C. 易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D.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 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乡镇内转移为主。

故选A。

11. 农村劳动力在乡镇内转移有利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故选D。

12.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的等级越高,城市()
A. 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B. 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C. 数量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D. 数量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城市级别不同,其服务范围大小也不同。

高等级城市数量少,服务范围大,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小,高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往往覆盖了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考点定位】中心地等级及服务功能
【知识拓展】中心地理论:
(1)概念:为周围居民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场所。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中心地按照其提供的货物(或服务)的等级排列成有顺序的等级系
统。

低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高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又被更高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所包括。

而相同级别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彼此独立和排斥的。

各级中心地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空间结构系统。

在这个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6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低一级的中心地又有它比较小的服务范围,它的角上又有6个更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以此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

在市场原则下,高一级的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一般相当于三个低一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

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等也影响中心地布局。

正六边形的各级城市的布局:在此体系中,高级中心地位于它的服务范围的中央,有6个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服务范围的角上,依次类推,直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和服务范围。

各级之间构成了相互嵌套的关系。

13.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A. 城市规划的需要
B. 功能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聚集
C. 交通条件的发展
D. 人口的消费需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

点评:本题考查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难度较小。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闲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用地类型。

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城市功能区一般可划分为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以及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14. 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小的是()
A. 武汉
B. 广州
C. 西安
D. 井冈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体系,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城市服务范围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高,拥有的数量就越少,其服务的范围就越大。

城市等级越低,服务范围越小,井冈山城市等级最低,所以服务范围最小。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5. 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共同特点
B. 城市化包括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两个方面
C.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移动表明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经济水平高
【答案】B
【解析】大城市发展迅速,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A错误;城市化包括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两个方面,B正确;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移动表明这些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不是城市化的倒退,C错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开始得比较晚,城市化也就起步晚,发展水平低,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16. 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下图中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化。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该图的含义,纵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横坐标表示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从图中可知:①时期城市化水平低、速度慢,属于城市化初期阶段;②时期城市化速度快,水平提高,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符合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
③时期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变慢甚至停止,处于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符合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项。

1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B. 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城市整体水平提高
C. 发达国家存在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
D. 衡量城市化进程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用地规模大小
【答案】A
【解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发展中国家早。

其中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A正确;
人口集中于少数大城市,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城市整体水平提高,B错误;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C错误;衡量城市化进程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D错误。

故答案选A正确。

我国东南沿海某特大城市,改革开放后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 该城市空间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
A. abcd
B. badc
C. dcba
D. cdab
19. 可能和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关系不大的是( )
A. 政策
B. 外资
C. 历史文化
D. 城市规划
【答案】18. B 19. C
【解析】
18. 根据图示老城区、开发区位置,小城镇数量变化分析。

最初小城镇数量最少,对应b。

随着经济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加,对应a。

城区规模扩大,开发区与城区交错在一起,对应d。

最后建立新的经济开发区,对应c。

该城市空间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badc,B对。

A、C、D 错。

19. 结合上题分析,由于开放政策实施、外资引入直接推动城市发展,影响城市空间结构,A、B影响大。

城市规划对该地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大,D影响大。

可能和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关系不大的是历史文化,C对。

读“某城镇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20. 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B.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21.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 距离城市较远
B. 位于城区河流下游
C. 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 靠近铁路
22. 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 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 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 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23.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水文
C. 地形
D. 植被
【答案】20. D 21. B 22. D 23. A
【解析】
20. 图中①占地面积最大,为住宅区;②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为商业区;③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与铁路相邻交通便利,是工业区,D正确。

21. 印染厂主要污染为水污染,在甲处布局主要是因为位于城区河流下游,B正确。

22. 若乙处为临河分布,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D正确;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和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不能反映自然环境;地势较低,不能俯瞰全城。

23. 广东、四川、江苏纬度不同,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插秧时间越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正确。

24. 以上现象反映农业生产具有( )
A. 地域性
B. 季节性
C. 周期性
D. 差异性
【答案】A
【解析】不同地区插秧时间不同,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A正确。

25. 冬季牡丹催花需要从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进行精确控制。

影响催花牡丹“花随人意应时开”的最主要因素是()
A. 气候
B. 土壤
C. 市场
D. 技术
【答案】D
.....................
26. 读“某地农业布局图”,在A、B、C、D四地发展水果、棉花、蔬菜和乳牛业.蔬菜和乳牛业应分别布局在()
A. A地和B地
B. B地和C地
C. C地和A地
D. D地和A地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A处地形平坦,远离城镇,宜种植棉花;B处靠近水源,接近市场(城镇)宜发展蔬菜生产;C处既靠近公路,交通便捷,又靠近消费市场(城镇),宜发展乳牛生产,能为市民提供新鲜农产品;D处为丘陵地形,宜栽培水果。

故B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判断该题时应从以下几点来考虑:①距离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的成本越高。

②不同类型的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值有很大的区别。

③还应考虑这几种农业所需土地面积的大小、生产所需水量的大小、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等。

27. 图为某地农业土地利用示意图,农业生产X、Y、Z分别对应的是()
A. 水果、蔬菜、养鱼场
B. 蔬菜、林业、养鸡场
C. 花卉、养猪场、观赏鱼
D. 花卉、乳畜业、粮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根据图中显示的土地价格,距离城市越近,地租越高,应选择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产品。

花卉的单位面积产值最高,所以X为花卉。

Z为单位面积产值最低的粮食。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8. 有关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购买农产品的农业地域类型
B. 种植的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
C.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D.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A错误;其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玉米和小麦,B正确;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故投入的劳动力较少,C错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为美国,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著名的农业地域类型。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概况、生产特征和世界的主要分布地区等基本内容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29. 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分别集中在( )
A. 低纬度季风区、中纬度沿海地区
B.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沿海地区
C. 低纬度大陆东岸地区、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
D.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及温带季风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水稻喜欢高温多雨的环境,水稻生产花费劳动量较大,适宜布局在水热充足、农业劳动力丰富的地区。

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符合此特点。

商品谷物农业以种植小麦(耐旱,不喜高温)、玉米(喜欢高温多雨的环境)为主,谷物生产要求有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地广人稀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小麦、水稻种植。

由此可
知,A、B、C三项错误,只有D为正确选项。

考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
点评:该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的认知能力。

30.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共同点是()
A. 商品率低
B. 机械化水平低
C. 种植粮食作物
D. 科技含量高
【答案】C
【解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科技含量高;亚洲水稻种植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含量低。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种植粮食作物,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亚洲水稻种植业作物以水稻为主。

由此判断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共同点是种植粮食作物,故C正确,A、B、D错误。

二.综合题
31.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2017年¡°五一¡±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1990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2/3,可到了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20世纪70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1990年又迁回山东的原因是什么?
(3)1985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
影响和不利影响?
【答案】(1)东北
(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20世纪70年代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1985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

不利影响: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与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1)读图分析可知,在1980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我国的东北地区。

(2)由材料二和三可知20世纪70年代小明的爷爷迁往东北时,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20世纪90年代由东北迁回山东时,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东北,因此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

(3)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给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带来困难。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

尤其是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来讲,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作用。

有时也遏制迁出地的经济发展。

对迁入地:对环境的影响更为广泛,促进了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增加,和经济开发,但是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和环境的不稳定性。

32.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A与B相比形成较早的是,理由为。

(2)C城市中商业区的区位优势是
(3)C城市的盛行风是,C城市今后的城市形态可能向_____或
方向延伸(4分)。

(4)在C城市的①②③④四处,布局工业区最合理的是________处,原因是
【答案】(1)B 位于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
(2)位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交会,交通便利,能够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3) 西南风东、南
(4)③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城区河流下游的郊外,对城区污染小;
有公路、铁路经过,靠近河流,交通便利
【解析】试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区布局
(1)图中A位于河流冲积扇,B位于两河交汇处,两河交汇处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人流物流量大,更容易形成城市。

(2)商业区一般位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交汇,交通通达度高,客流量大,能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3)从图中盛行风的指向标可知,C城市盛行西南风;C城市可能沿河流和铁路线向东、向南发展。

(4)从图中盛行风的指向标可知,C城市盛行西南风,河流向东流,工业区应布在盛行风和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流,③处较合适,且有公路、铁路经过,靠近河流,交通便利。

【点睛】
工业区一般布局主要考虑地租、交通和环保三个要素;一般位于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原因是市区外缘地租低,可降低生产成本,也可减轻对市区污染;临河、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便于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在河流的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向可减少对市区污染。

33.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A、B、C三地填出下列数字所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填序号
①混合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2)B处稠密,丰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与A处地域类型相似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和_ ____地区,
(4)它的生产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案】(1)②③①
(2)人口,劳动力
(3)东北西北
(4)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解析】试题考查农业地域类型
(1)图中A位于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B位于东亚是季风水田农业、C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是混合农业。

(2)图中B处为东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图中A处位于美国中部平原是商品谷物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地区。

(4)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