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古筝作品的舞台表现力——以《夜深沉》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
MODERN MUSIC
现代古筝作品的舞台表现力

—以《夜深沉》为例
沈梦胡
[摘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古筝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已经趋于成熟。


而,在古筝演奏中经常存在着舞台表现力较弱的问题,这使得古筝演奏很难带给观众以深刻的感受,从而成为了
阻碍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瓶颈。

古筝演奏不能单单指乐曲和技法的演奏,还应该包括舞台表现力,这样古筝的演
奏才是完整的有灵魂的。

本文将以乐曲《夜深沉》为例,结合作品和演奏实践进行分析,对如何完善古筝的舞台
表现以及提升古筝舞台表现力进行相关思考并提出意见。

[关键词]古筝作品;《夜深沉》;舞台表现力;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2-0127-04
一、背景介绍
在古筝演奏中表演者本身首先要对演奏的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再通过恰当的演奏技法,将演奏曲目蕴含的情感和内容充分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时内心产生共鸣,笔者认为这即是舞台表现力。

笔者根据自身的演奏经验以及在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分析,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艺术涵养、心态情况等都会对演奏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舞台的表现力不只是单纯的乐器演奏表现和伴奏的简单堆叠,更重要的是演奏者对演奏作品的创作背景有足够的了解,结合古筝的相关文化以及自身对作品的感悟,对演奏曲目进行二次创作。

所以,在进行古筝演奏时不仅要保持对作品的还原,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古筝作品的舞台表现力丿1]
古筝在近些年发展极其迅速,其主要原因是现代古筝曲目的迅速崛起。

凭借着多种多样的演奏风格和表演形式,古筝演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舞台表现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古筝也得到了更多普通大众的热烈欢迎。

[收稿日期]2020-08-15
[作者简介]沈梦玥(1996—),女,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福州350000)
二、《夜深沉》中的舞台表现力
(一)了解演奏曲目背景对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
每个音乐作品都不是凭空创作而来的,其背后都包含着当代社会和所处时代的特点。

也就是说每个作品的创作都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气息,更饱含着创作者的感情结晶。

例如《夜深沉》,此曲是由王中山先生根据同名京胡曲改编 而来的古筝曲。

《夜深沉》早先并不是一首曲名,而是由琴师梅雨田与谭鑫培先生以昆曲名剧《思凡下山》一折中的 【风吹荷叶煞】这一曲牌的前四句(夜深沉,独自我,起来时,独自坐。

有谁孤凄似我?似这种削发缘何?),斟酌研究最终得来的曲牌。

【风吹荷叶煞】的唱词描述的是小尼姑哀怨自己遁入佛门,过着无人问津的凄苦生活。

而《夜深沉》是作曲家们通过运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删简、紧缩、句末填充和变新等手法,将原来悲伤哀怨的曲调修改成为一首强劲有力的乐曲,并运用在著名京剧《霸王别姬》以及《击鼓骂曹》中,以此来配合祢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激烈的场面。

此曲牌在王中山先生改编后,由古筝配合大鼓一同演奏,节奏跌宕遒丽,旋律一呵而就。

大鼓等乐器的加入使《夜深沉》更加充分地展现了中国独到的京韵文化。

所以,在演奏前仅仅从演奏技巧层面去分析作品是不充分的,更应该根据以上所述内容,从作品背景方面去发掘,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感悟,并以此作为提高古筝舞台表现力的基础。

总而言之,对作品背景有了全面的了解和充分的感悟,可以相对有效
127
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
地帮助演奏者培养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二)演奏技法对于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
古筝发展至今不单是一门艺术,而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的演奏技术从最开始的单手演奏演变成了如今主流的双手演奏,而且延伸出了五花八门的演奏技法。

因此想要提升古筝的舞台表现力,就需要演奏者保证扎实的演奏技术。

在王中山老师改编的《夜深沉》中,在保留原作的曲式结构特征的情况下,加入了具有现代筝曲特色的新的演奏技法,例如轮指、三指摇、弹摇、快速指序等。

这些较为新颖的演奏技巧,使得改编后的筝曲在演奏时更能展现乐曲演奏的多变性。

并且,这些演奏技法的加入更能体现此作品的京剧韵味,同时古筝与京胡、大鼓的配合,将舞台表现力大大增强⑵。

1.轮指
古筝的轮指主要分为单轮和长轮两种。

单轮是指使用无名指、中指、食指、大指依次在一根琴弦上匀速、均匀地弹奏;长轮即在单轮的基础上循环使用四指不断地拨动同一根弦。

轮指的使用将单音演奏成一个循环往复的长音,大大增强了乐曲的律动性和多变性。

在演奏轮指时,演奏者需要注意每个音的颗粒性和均匀感,四个手指拨弦的力度、速度要尽量做到一致,弹奏每一个音时要干净利落,因为一直在同一弦上弹拨,所以我们需要尽量控制拨弦的角度,减少杂音。

《夜深沉》中的轮指主要出现在乐曲的慢板部分(如谱例1),并不是大面积使用轮指,而是穿插在琶音或者一个单音或者倚音的后面。

大部分的轮指为十六分音符,将单音改为单轮,不仅能增加旋律的可听性,还能更好地衔接旋律,使筝曲听起来犹如白居易诗中所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

谱例1:
—------
2.三指摇
三指摇是根据最基础的单摇改进而来的。

单摇主要是指大指捏在食指的第一个关节上方,借助手腕的力量,小臂带动大臂,摇动手腕,用大指来回拨动琴弦。

三指摇是在单摇的基础上增加一根手指(大多为中指),三指分别在三根不同的琴弦上同时摇指。

三指摇是现代筝曲中不常出现的且相对困难的演奏技128巧。

想要演奏好,首先演奏者需要扎实的单摇功底,其次指尖要立起来,手型要正确,而且要保证手腕一直处在放松状态。

三指摇还需要演奏者对手腕和指尖有着极强的控制力,一长段的摇指,需要作出强弱起伏,不能使用一段相同的强弱来诠释,这就要求演奏者善于运用手腕和指尖的力量来作出乐句的音强变化,以此丰富乐句。

3.弹摇
弹摇同三指摇一样是现代作品中出现的复杂技巧。

弹摇是指在摇指的同时用其他空闲的手指(一般情况下为中指或无名指)拨弦,从而形成双声部的感觉。

弹摇(见谱例2)是一个复合技巧,因此我们在把握摇指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勾弦,两者需要结合演奏,不能顾此失彼。

所以在练习时,演奏者需要格外注意勾弦和摇指的配合,上方勾弦的同时,大指的摇指需要的是劈音,两者向同一方向运动才不会出现够不着弦,或者两者配合不当混乱的结果。

此外,演奏者需要格外注意勾弦手指的力度,不能过小,旋律会被摇指盖住;指尖勾弦要迅速、干净、颗粒性要强,不然会使演奏出来的乐曲杂音多,旋律 缺乏优美感。

谱例2:
4.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由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曼琴先生所创,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奏及教学经验,将古筝的演奏方式与其他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融合改编,形成了一套新颖的、有别于传统古筝演奏技法的指法体系。

快速指序将原来的三指改为四指,加入了无名指。

四指交替使用拓展了指法的多样性,同时提升了演奏时的速度⑶。

谱例3:
如谱例3中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加入无名指的使用,减轻了大指、食指、中指的使用次数,同时提高了演奏速度。

快速指序的使用,摆脱了传统指序的固定顺序,
对于
沈梦玥:现代古筝作品的舞台表现力一一以《夜深沉》为例
快板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有了质的提升。

由上可知,娴熟的演奏技法是取得理想的舞台表现力的基础和保证。

《夜深沉》中,许多现代技法是在基本技法熟练的基础上,与另一技法融合或者增加难度所体现出来的,现代古筝作品以及乐曲内出现的现代演奏技法都建立在娴熟的基本功的基础上,这就说明演奏者需要夯实自己的演奏基本功。

演奏者在练习时不可忽略基本功的练习,熟练的基本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控制手指发力,运用手腕力量将每个音更好地演绎。

演奏者本身的演奏技法越娴熟、越扎实,就越能表现出作品的特点,从而提升舞台表现力。

三、如何提升舞台表现力
(一)演奏风格
毋庸置疑,每个演奏者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

一个有着娴熟技法的演奏者只能称之为一个厉害的乐手,只有拥有独特演奏风格的乐手才能被叫做演奏家。

目前中国存在着很多古筝流派,流派之间的划分自然是基于各自的风格。

而不同的风格不仅是作品的不相同导致的,更多的是因为演奏技法的侧重不同。

此外,演奏者所处地域的人文和历史因素也会对演奏风格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在演奏的过程中,表演者自己的发挥空间较大,在弹奏的过程中因为手指力度的不同、时值的不同、幅度的不同会导致演奏中音色的差异,不同的演奏风格也就因此产生。

例如《夜深沉》中,演奏者需要格外注意左手的按滑音,在作韵时,不能直上直下,而是需要借助左手的手腕力量,将弦 揉到该到的位置,这样按出来的滑音才会好听有韵味⑷。

演奏者需要对乐曲和筝谱进行深刻到位的剖析,再结合以相适应的速度技法,使整个演奏节奏鲜明、高潮迭起、段落分明,在某些细节之处加以独到的处理,形成一首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筝曲。

当然,个人风格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调整。

只有在表演者对作品的背景、时代特点、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等进行深入剖析,获得准确的理性认知之后,才能在演奏中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王中山老师改编后的《夜深沉》就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上文中所提到三摇指和快速指序的运用;再如此曲参考的《霸王别姬》,伴奏时所使用的E调式即在古筝的原有调式D调式上,在宫音和徵音上各降半音⑸。

京胡版的《夜深沉》使用的是F调,王中山老师采用E调,使古筝版本的《夜深沉》听上去更加沉稳,更符合乐曲的名字。

此曲中,大鼓与古筝的配合也是亮点之一,或激烈 或惊雷般的鼓点,变化莫测、扣人心弦。

曲子引子部分由大鼓击打开始,深沉的鼓声由弱到强、由慢到快,庄重、肃穆的声音将人们的心绪拉入了京城之中,仿佛自己就坐在戏剧台下,准备聆听即将上演的精彩京剧。

最后一声清脆的敲击鼓边的声音(谱例4),似一声惊雷,提醒着听众,接下来出现的将会是此曲的重点了,从而引出了古筝旋律。

古筝由两个连续琶音开始,有承上启下之感。

不仅紧凑的衔接了之前的鼓乐,同时引出了后面的旋律。

谱例4:
大鼓在《夜深沉》中主要是起到伴奏作用,在每小节都会给古筝一个重音,在合奏的时候不仅便于合节拍,更体现了每小节之间的联系。

《夜深沉》需要格外突出重音,首先鼓声是一个干净利落的声音,古筝在此曲中需要频繁使用左手的按滑音、颤音、点音,模仿京剧中的腔调,这就体现了重音的重要性[6]。

尤其是快板部分,开头由八个左右手配合及鼓合奏的重音开始(谱例5),随后左手在每个重音的拍子上都做了点按,右手则强调重音,使得快板部分节奏分明、颗粒性强,可听性得到大大提高。

谱例5:
画严♦.矣展快
I艸*\-VV』诽押z*丰;^I
大鼓与古筝的配合使得曲子较改编之前的有了质的改变,改编之前的《夜深沉》虽有京剧的韵味,但总体感觉有些许空缺与不足。

王中山老师改编之后,大鼓的敲击声与古筝左手作韵结合,更加体现了《夜深沉》名字中所展现的夜晚寂静空旷。

在舞台上,古筝与大鼓需要配合演出,演奏者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配合,眼神、肢体的交流使得舞台更加充实,频繁的交流不仅展现了演奏者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两个表演者的配合,如此曲子才能更加完美。

(二)舞台演奏经验
音乐艺术的特质之一就是公开的演奏,古筝艺术也是一样的。

所以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是提高舞台表现力的必
129
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
要方式。

古筝表演者经常遇到这种问题,台下练习的时候演奏很流畅,但是在舞台上因为紧张和压力会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演奏技术,从而无法传递正确的情感,使得舞台 表现力极大地降低。

而这种问题的主要成因就是表演者的舞台经验太少,导致临场发挥失常。

为此演奏者应当更多地参与公开演出,在每次的公开演出中锻炼自己的心理,增加自己的舞台经验。

同时也应该主动在课下去学习表演知识,多观看著名演奏家的现场演出,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演出标准,并在演出时笃力奉行。

(三)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就是人通过形体的动作元素来表达的艺术语言。

人体的形体元素通常分为表情元素和肢体元素两种。

眼神和面容共同组成表情元素,古筝演奏中一般只涉及上半身的肢体元素。

1.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传达出人极其细微的情感变化。

京剧大家侯喜瑞曾经说过“眼是心中苗”,足以说明眼睛在表演中的重要地位。

古筝演奏也是如此,表演者在演奏作品的时候眼睛不要总是集中在琴和双手上。

因为当演奏技法足够娴熟时,眼睛完全不需要去时时刻刻地盯着琴和双手,这样就可以解放出来去做一些跟乐曲相关的表达,更好地让观众理解乐曲想要传达的情感,悲伤或欢快、激烈或柔美,使得观众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演奏者在演奏《夜深沉》时,不仅需要注意自己,还需要与大鼓的演奏者有眼神交流。

在舞台上,两人只有时常交流沟通,才能将乐曲配合得更加完美[7]o
2.表情
所谓表情就是人在产生各种情感时面部动作的表现。

中国古代的优秀音乐家、诗人和思想家嵇康,曾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到:“夫喜、怒、哀、乐、爱、憎、惭、惧,凡此八者,生民以接物传情,区别有属,而不可溢看也。

”也就是说凡是喜欢、愤怒、哀伤、欢乐、爱慕、憎恨、愧疚、恐惧这八种情感,是人们能通过外物来传达的情感,要区分开来不能一概而论。

日常生活中,随着人的情感变化,面部表情是会随之改变的,古筝演奏者也应该在舞台上通过自己的表情表现出弹奏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但是要注意不可做作,尽量贴切真实。

3.肢体
手的动作在古筝演奏中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古筝演奏者在台上表演时,主要就是依靠双手的技艺,但是单纯靠技艺是不能吸引观众的。

因为手势除了是体态动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能帮助演奏者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渲染气氛。

所以在演奏中可以配合乐曲的演奏设计一些优雅的手部动作,来加强舞台的表现力。

当然,在古筝表演时,要把重点放在乐曲的表现上,手势动作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过大的手势动作会影响观众的集中,不能顾此失彼。

在演奏时,表演者双手动作与筝曲保持协调且自然,随着筝曲的发展似有意似无意地摆动手势,才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o[8]作为一名古筝表演者,不仅要将筝曲表达给观众,还要运用好体态语言来充实自己的表演,让观众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筝,欣赏古筝。

结语
在古筝发展的两千多年中,我们不断地修改,研究不同的演奏技法以及演奏方式。

然而,现代筝曲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我们则要更加关注一个长久被忽视的话题一一 古筝的舞台表现力。

在文章中,本人将《夜深沉》这部作品为典型例子进行详细探析,后又从了解曲目的背景、演奏技巧、演奏风格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舞台表现力。

笔者认为,舞台表现力是现代筝曲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超的演奏技艺在舞台上并不能完全吸引观众的目光,我们需要多变的表现能力、人与琴的融合、古筝与其他乐器的配合,在提高舞台表现力的同时,还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了解乐曲,能更好地诠释作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音乐的认识功能在艺术门类的认识功能中是相对薄弱的,因此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舞台表现力,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舞台表现力与具体的古筝作品融会贯通,只有做到以上的条件,方能让观众更加直接、便捷地体会到作曲家以及演奏者想要表现的作品内涵与意义。

注释:
[1]来扬博•浅谈古筝的舞台表演艺术[J].大众文艺,2014(08):
136—137.
[2]刘芮•古筝舞台表演艺术探讨[J].黄河之声,2016(03):82.
[3]刘金博•加强体态语美化筝演奏——也谈古筝演奏[J].大众文
艺,2011(11):7—8.
[4]巢霞•改编古筝曲《夜深沉》演奏浅析[J]•民族音乐,2011
(01):96—97.
[5]黄睿琦•筝曲《夜深沉》的艺术风格与演绎分析[D].南京艺术学
院,2013.
[6]刘承华•中国音乐的文人阐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10.
[7]管建华•中国音乐文化的审美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1995:10.
[8]冯光钰•古筝艺术的传统和创新[J].人民音乐,1992(03):6—9.
(责任编辑:庄唯)
1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