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4《名家名作》·评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我们在说话的同时,也实施了某种行为,言语不仅传递信息,还直接用于做事。
他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即从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中抽象出三种行为,分别称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
根据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言即行,意思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包括以上三种言语行为,这对我们了解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交际效果的形成与否,以及其中所涉及的言语机制,具有很大的启发。
三种行为的意义分别是:言内行为,指话语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即说话者说了什么,是言语的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指话语本身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具有特定的意图,即说话者的言语意图是什么;言后行为,指说话者言语之后在听话者身上所带来的结果和反应,即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有没有被听话者所理解。
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主要内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一书是农村作家周克芹的长篇小说。
该书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描述了生活在四川偏远山村葫芦坝的农民许茂一家的命运。
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用一个家庭的爱与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
生动的对白、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叙述,使它熠熠生辉。
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就像天空中变幻的云彩,永远不会是原来的样子,勇敢地追求总是有希望的。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的体现下面选取了作品中的三个经典片段,用上述三种理论进行不同程度的剖析。
例 1:
看见三姐的气消下去了,四姑娘才走到床前,挨着她坐。
看着四姑娘的眼睛,声调缓和多了,问道:“你究竟打的啥主意呀? ” 四姑娘对她摇了摇头。
“你安心这样半死不活地过一辈子? ”
四姑娘点点头。
“为你,把我的心都操烂了!耳鼓山上那个人难道配不上你么? ” 四姑娘又摇摇头。
“那,你为啥死赖在这不走? ”四姑娘的眼泪涌出来了。
“你倒是说话呀!我的娘! ”
四姑娘镇定着自己,没让眼泪流下来,她吞声说道: “三姐,难为你,你像娘一样疼我……可我对不起你。
我实实的不想走,我不愿意离开这葫芦坝,真的……我舍不得……”
在上述片段中,三姐一连串着急的追问,迫切想要得到四妹的回复,属于言内行为。
当嘴硬心软的三姐得知妹妹与郑百如离婚的“丑闻”,她感到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这种强烈反应到底是出于时代背景和固化的封建传统思想的限制,让她感到没有脸面,还是真心地关心四妹的生活,为她担忧。
从三姐的追问中,“究竟”“半死不活”“难道配不上你”等词冷酷又尖锐,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毒害之深。
四姑娘对三姐一句又一句的“逼问”委屈地说不上话, 只能抑制自己内心的不安与痛苦,努力回复——“点点头”“摇摇头”属于言后行为。
她内心的委屈和苦闷无人得知,也无处发泄。
她的悲惨命运大概就从被郑百如玷污开始,所有人都在唾弃她是一个离过婚,“干过不光彩”事情的女人。
或许根本没有人关心她为什么离婚,旁人只是一味地顾
[摘 要]语言学和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细细品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其中都有语言学理论作为支撑。
用语言学的理论去分析文学文本,旨在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研究其本质。
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为研究对象,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据,从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言语分析。
一方面,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情节,揭露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进而探究时代背景对人民群众的影响。
另一方面,进一步证实语用学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 键 词]言语行为理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语言与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
贾舒雯
035
及脸面让她复婚或者再嫁。
在那个年代,女人的清白和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四姑娘最后一句“我对不起你”“不愿意离开”“舍不得”言外之意体现了不惧世俗眼光,即便遭遇重创依旧热爱生活,正所谓“直面人生,开拓未来”。
例 2:
郑百如还在继续说:“你不答应,我就不起来了。
”
许茂老头气急败坏地堵在小屋门口。
嘶声叫道:“郑家的!你小子好恶哇!”
郑百如还没有缓过神来,棍子已经落到他背上了。
就在这个时候,四姑娘像个幽灵似的突然出现在小屋门口。
“出去,你们全都出去!”四姑娘冷冷地命令。
她像告别似的,环顾着这间破小屋的四壁。
好一阵,终于吹灭了油灯出门去了。
小门在她身后洞开着。
正房的阶沿上,许茂老汉声音微弱地对七姑娘说:“快去给我追回来!……我冤,冤……冤枉她了!”
七姑娘惊愕地说:“爹,你吓糊涂了吧?”
老汉摇了摇脑壳,说:“不,我从前糊涂,如今才清醒了!……郑家小子不是好人,你四姐受……受罪了!”
上述片段中,郑百如为了除掉许秀云这个最大的威胁,上演了一 场“求复婚”大戏。
因为他知道自己所有的龌龊行为一直是许秀云抓在手里的把柄,担心某一天许秀云全部抖搂出来,自己就成了过街老鼠。
当许老汉不小心得知真相时,四姑娘已经离开家了。
他着急地喊 着“快去给我追回来!”的言内行为是明白一直以来都错怪了自己的女儿,他后悔自己曾经不明事理,因为四女儿离婚之事,和旁人一样对她百般唾弃,所以让七姑娘追回四姑娘许秀云。
后一句又说“从前糊涂,如今才清醒了”,此句的言外行为是许老汉因为曾经听信了外人的教唆,把女儿拒之门外,如今内心觉得亏欠女儿太多而懊恼和后悔。
当他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时,嘶喊着:“郑家的!你小子好恶哇!”随后气急败坏地抄起棍子教训曾经被败坏女儿名声、毁了女儿半辈子的男人,这一系列属于言后行为。
许老汉全部的情绪转变通过这一系列的语言和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小说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许茂无疑是全书刻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位。
作者从语言、动作等方面细致地刻画他复杂多变的性格,从朴实慈爱到自私无情,再到后来的人性复归、恢复常态,向我们展示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农民所经历过的那段心路历程。
例3:
金顺玉大娘说到这儿,见许琴提着暖水瓶过来了,忙问道:“病得重不重啊?发烧么?”
“不发烧。
开初叫他吃药,他偏不吃,硬说没有害病,还骂我大惊小怪的。
我对他说,这药片是颜组长叫送过来的,他想了想才吃了。
”
许琴这样说着,摊开手板,亮出两张一角的票子,笑了起来,“你们看笑不笑人!嘻嘻……他吃了药,在枕头底下摸了半天,摸出两角钱来,问我:‘多少钱一片呀?’我说:‘你这是干什么嘛!’他硬把钱塞在我手上,叫还给颜组长,还说:‘金钱上的事,可不兴含糊,各人是各人的。
’哈哈哈……你们说,我爹笑人不笑人呀!”
金顺玉大娘也被逗笑了,批评道:“这个人咋会这样小家子气啊!”
颜少春却没有笑。
她吃惊地大睁着眼睛,心情却越来越沉重。
以上片段中,许琴的言内之意描述了许茂生病后却执拗得舍不得看病买药的过程。
许茂问“多少钱一片呀”的言内之意是本身就斤斤计较的性格担心医药费太贵支付不起。
“他硬把钱塞到我手上,交还给颜组长”这一言后之意明显地和改革之前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之前的他在庄稼人心目中,在葫芦坝这个小乡村里是个颇受人尊重的淳朴老汉,家家有事都上前帮忙,不计得失,不求回报,具有中国农民典型的传统美德。
而如今,在政策和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不如从前那般讨人喜爱,甚至遭人“厌恶”。
现在他自私,还有几分势利,对任何事、任何人心里都会不停地算计。
自从得知工作组要住进自己家里,他心里就极其不平衡,想着法地制造麻烦。
即使是生病了也不吭声,就连工作组组长好心送药给他,他都要坚持给钱。
看到这一幕,颜少春“吃惊地大睁着眼睛,心情却越来越沉重”的言后行为无不反思政策的糟粕。
不过,过分地苛责许茂的自私落后是片面的,也是不公正的。
他生活在农村,既摆脱不了历史因袭的重负,又从切身经历中得到了在他看来是应值得汲取的“教训”。
他的眼睛盯在一块块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他的目光从不超出“眼前”的现实。
他性情的转变正是农村实施不当政策的结果,当时的葫芦坝人民的土地上没了庄稼,随
036《名家名作》·评论
处可见的是毫无生机的杂草,人们日常的柴米油盐不受关注,取而代之的是空洞、不落入实施的改革口号。
四、总结
人类交际不仅仅是简单地说出词、句子或者其他任何的表达方式,而是通过话语实现某种行为的完成。
言语是人类展示自己和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创造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的经历沉淀出的产物。
言语行为理论将外部世界、人的主观意愿和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在言语行为层面,可以说语言是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有效途径。
该理论普遍应用在文学作品之中,使读者在小说的大背景下,体会人物对话的引申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言语行为的三种不同维度在同一句话的不同层面都有不同的体现,从而加深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正如本文研究的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对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背景和不同阅历的女性人物以及对许茂的复杂的人物刻画描写都是通过大量的对话来呈现,从人物的对话中,读者可以窥见改革初期政策未成熟的复杂情况下农村的社会环境、老一代农民的思想变化,以及农村妇女五味杂陈的内心世界。
我们通过话语体会到了人物丰富的对立性格冲突,从而揭示了故事背后的深刻背景,描绘了在那个动荡多变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将历史的曲折和人物所处的独特境遇交汇在一起,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现实的变化及其对人物关系的影响。
在那段岁月中,主人公许茂的性格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自我保护”,是畸形的现实给他的畸形教育。
从他的身上我们恰巧看到了社会生活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我们可以对他的自私表示不满,同时又不能不对他产生深切的同情。
参考文献:
[1]曹喜梅.小说中人物对话的文学语用分析:以《弗朗西斯·麦康伯的短暂快乐生活》为例[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8-51.
[2]常智勇.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09.
[3]戴小雨.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物对白的语用分析[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2014.
[4]黄立鹤.多模态语用学视域下的言语行为与情感因素:兼论在老年语言学中的应用[J].当代修辞学,2019(6):42-52.
[5]姜晖.TED演讲中受众元话语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4):25-35,147.
[6]江艳丽.女性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6(21):81-82.
[7]曲鲁伟,王青.立足土地 关爱农民: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J].电影文学,2009(14):27-29.
[8]冉永平,杨娜.新闻访谈话语中立场表述的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17(1):43-48.
[9]容苑.以一家写社会: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散记[J].四川戏剧,2013(7):112-114.
[10]孙玉超.《飘》中会话的语用分析:违背合作原则的体现[J].语文建设,2013(32):37-38.
[11]翁向华.莎士比亚戏剧文本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5(2):66-67.
[12]杨君,周莉琨.对《傲慢与偏见》中拒绝语的语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8):35-36.
[13]袁玥.关注:女性群像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J].电影文学,2018(3):84-86.
[14]芦丽婷,胡婉.汉英拒绝语及物性过程对比研究:兼证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互补性[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132-138.
[15]卢加伟.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14-25,88.
[16]廖四平.“伤痕”叙事的艺术探索: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J].当代文坛,2012(5):49-52.
[17]罗杰,刘帆.从人物关系解构分析谈戏剧冲突:以《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例[J].电影评介,2018(14):49-51.
[18]林茵茵.运用语用学原则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研究:以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的人物对话为例[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57-60.
[19]娄丽景,阎会茹.现在时在小说《简·爱》中的语用分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59-61.
[20]张晓辉.希望,总是永远都有的:读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J].青春期健康,2015(16):84-85.
作者简介:
贾舒雯(1997—),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