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小车的运动》。
二、实验教学目标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识别运动、描述运动的基础上开始对具体运动问题的探究。
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做出假设,然后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体现了“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内容贴近生活,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假设。
但不能很好的理解“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设计对比实验。
基于以上教材与学情的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生活经验,能够对影响小车快慢的因素提出假设。
过程与方法:经历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理解“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并能设计探究小车运动快慢的对比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改进的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其中,经历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理解“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并尝试设计相关对比性实验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实验内容设计
(一)教材实验。
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教材提供了“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的实验范例。
图一“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范例用垫圈的重力做拉力,增加或减少垫圈的个数可以改变拉力的大小。
定好起点和终点,使小车行驶的距离相同。
用秒表记录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在拉力大小不同的情况下,通过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小车的平均速度(s=v x t),也就是小车整体的运动快慢情况。
实验中,拉力大小改变3次,每次改变要实验多次求平均值,最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图二“探究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实验记录单
(二)教材实验质疑。
而通过多次课堂实验发现,这一实验的最大困难在于,教材只用了一辆小车,单一轨道,在学生对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不够理解的情况下,要求变量多次改变并重复实验,学生易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
同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确定好起点终点,想当然的认为小车会从起点直线行驶到终点,而实际上往往会走“弯路”。
小车行驶的距离并不完全相同,记录的时间就没有参考性。
2.小木块并不稳定,当拉力增大时,快速行驶的小车和小木块激烈碰撞,易把木块撞歪或撞掉,小车掉落,损毁实验器材。
同时细线与小木块接触的部分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摩擦力,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原实验没有非常清晰的展示如何改变垫圈的个数,许多教师让学生将垫圈穿过细线后打结。
但是学生的手指还不够灵活,很难快速的打结和解开,操作麻烦,浪费时间。
同时教材选用的垫圈的容易重力偏小,当个数接近时,拉力大小变化不大,实验效果不明显。
4.实验中最关键的一点,小车开始运动后,计时也要同时开始,但实际上学生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往往出发和计时不同步,记录的时间并不精确。
四、实验器材。
基于以上问题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计了多轨道同步对比实验板。
图三多轨道同步对比实验板
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有:木板、小车、秒表、铜丝、定滑轮(自制)、“S”形钩、细线、闸刀开关、钩码、螺帽以及各种辅助性材料。
五、实验创新要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一下改进要点。
(一)在木板上固定三根铜丝,构建三条直线轨道。
小车底部固定大头针,使小车沿铜丝直线行驶不脱轨。
(二)在木板末端安装3个自制定滑轮,两端是活动的螺帽,可以随意调整高度,同时减小与细线接触时的摩擦力。
(三)然后将细线一端连接小车,另一端增加“s”形钩,用稍重的螺帽代替垫圈,直接挂上。
将细线绕过定滑轮,小车放置在轨道上。
(四)起点位置增加小车同步释放装置,用尖端的小棒阻挡住三辆小车,启动后,三根小棒同时抬起,同时释放小车。
(五)计时方面,突破原实验分别计时的方法,将三块秒表改装,实现起点处同步计时,秒表垂直固定,360度旋转,方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时间。
而在终点处用闸刀开关结束计时。
闸刀式开关可以避免小车反弹时二次碰撞影响计时。
同时同步计时装置的开关安装在释放装置的下面,在释放小车的同时启动计时,使计时与释放同步进行。
六、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时,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线水平。
启动装置,螺帽提供的拉力会使小车沿铜丝直线行驶,到达终点时分别碰撞开关,单条轨道计时结束。
这样,利用三辆小车,三条轨道,不仅能够直观的看到变量与不变量,加深对实验方法的理解,同时一次实验就会得到三辆小车通过相同距离分别用的时间,操作简单,对比明显。
要注意的是:
(一)实验中的三辆小车要提前调试,尽量避免来自小车本身的干扰因素。
(二)要综合考虑运动的距离和实验台的高度确定了合适的细线长度,同时对木板进行增高处理,避免实际教学环境中因实验台太矮使螺帽触地的情况。
七、实验教学内容。
主要有三个环节: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应用。
一、提出假设。
以动画的形式直观展现载重汽车运动的画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并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小车运动的快慢可能与载重、拉力、路况等有关。
二、实验验证。
(一)认识实验装置。
实验时,有同学将钩码的重力当作拉力,螺帽模拟载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首先要认识实验装置,明确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
(二)改良记录单。
在教材原实验记录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增加变量记录,更注重记录学生的思维过程,梳理实验思路,为实验操作做好准备。
图四变量记录单
(三)实验验证。
除了教材中探究的拉力因素,又增加了载重这一因素,实验内容更加丰富,下面来详细看一下探究过程。
探究拉力因素时,载重,即钩码的个数不变,路面等情况也完全相同,只有拉力的大小变化。
在三条轨道的“s”形钩上挂不同个数的螺帽,进行实验。
图五螺帽个数不同,表示拉力是变量图六钩码个数不相同,表示载重是不变量
一次实验就可以得到一组精确地时间对比数据。
重置清零后,可以重复实验并求平均值。
从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可以看出: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拉力越大,通过相同距离所用时间越短,小车整体运动要快一些。
图七《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有关》实验记录单
探究载重这一因素时,让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后班级交流,明确:载重要变化,即钩码的个数要不同,其它都不变,然后进行实验。
图八钩码个数不同,表示载重是变量图九螺帽个数相同,表示拉力是不变量
通过改进前后的对比实验记录发现改进后得到的实验数据更加精确,从而得出:载重越大,通过相同距离的时间越长,小车整体运动的慢一些。
(三)总结应用。
以上环节都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理解控制变量这一实验方法。
在这及时总结,让学生对这一方法有更清晰的认识。
然后尝试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路况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实验方法的理解。
八、实验效果评价。
一、创新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过程。
本次实验创新实验装置,借助三辆小车,三条轨道,能够直观对比明确变量与不变量,加深对实验方法的理解。
同时实现了小车释放与计时同步,优化实验过程,突破重难点。
二、形象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次创新实验装置都是基于问题出发,简单明了,形象直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