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感知未知世界,实现精神成长——《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讨论点拨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未知世界,实现精神成长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讨论点拨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体悟科学精神,启迪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意识,启发学生自我培育,保护自己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执著追求和实践探索精神。

2.学习传记性文字的写作手法,理解选材、组材与表达主旨的关系。

3.学会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把握来理解文本意义和文本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

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他就是加来道雄,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整体初读
要求学生预先通读全文。

1.提示学生注意本课节选文字的标题中的关键词:物理学家、教育、历程。

2.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哪些内容体现了关键词的内涵。

三、探究研读
1.文本中的童年趣事是哪两件事?
明确:池塘观鱼时的遐想,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招引。

2.童年趣事“趣”在何处?
提示:池塘观鱼“趣”在一个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之心、对宇宙奥秘的想象力和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而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故事“趣”在一个孩子的心里则如神秘的探案历险;“趣”在它的神秘神奇,未知玄妙;“趣”在一个八岁孩子心里对池塘中的世界的文学想象成为现实的想象,并成为一种神秘的招引力量——“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招引着他。

3.从童年到高中时代,作者的想象力、好奇心和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等等科学天赋一以贯之,那么,除此之外高中故事里还体现了他的什么科学品质?
提示: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追寻激发了作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作者明确了人生的理想;而接下来的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探索行动则培养了作者自主阅读与学习的习惯,培养了作者极强的探究精神;为了亲自验证反物质的存在而建造自己的电子感应加速器的经历则锻炼了作者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作者不畏艰辛去探索科学真知的恒心与毅力——这正是科学工作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与精神。

4.从童年到高中的过程当然是一番“历程”,谁“教育”“培养”“我”最终成为一位物理科学家?
提示:a.父母——带我走进自然;b.老师——用科学家的故事激励我;c.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精神的引领感召;d.更重要的是作者自我的教育和培养,他对想象力、好奇心、观察思考、实验探究等等科学品质的培养、保护和坚持,说明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努力等成才的自觉是作者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关键。

四、总结归纳
作者选取童年中和物理学及科学精神相关的两件趣事,来突出自己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选材精要,谋篇布局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制造加速器的故事,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表现了作者少年时严谨、踏实的性格,揭示了作者所拥有的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池塘观鱼,作者展开奇妙的想象,丰富了他对世界尤其是对空间的理解力,这也就为后文好奇于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并乐此不疲地探索求知奠定了基础,而之前的一切认识、怀疑、探索、求知最终都付诸行动,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物理学家。

五、反思感悟
加来道雄的教育成长历程给予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课堂讨论,请学生自由表述。

六、课后作业
在周记录本上记录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