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2单元第1章第3节1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分析范.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知道光合作用需要水。

②说出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重点)
③知道二氧化碳、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能力目标
①学会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方法。

②掌握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反应式。

③通过探究活动说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②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自己爱绿、护绿的责任意识。

教学方法
实验法感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的过程,归纳教学法由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归纳出它的实质和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资料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时间安

复习提问温习旧知5分钟集体默写下列问题,并将学生默写的结果用实物
投影仪展示
1、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什么?必要条件是什么?
场所是什么?
2、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
3、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暗处一昼夜?
4、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
么?
5、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
6、怎样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气体是氧
气?
学生集体默
写并对照答
案,错误的
进行改正的
规范的答
案。

复习旧知,
强化知识的
识记和落
实。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2分钟请学生观看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
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是怎么来
的?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谁发现的?
我们带着疑问开始今天的学习。

学生观看图
片,结合上
节课学习的
知识思考集
体回答:1、
有机物2、光
合作用
创设情景,使
学生产生疑
问,迅速激
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为学
生的探究学
习进行铺垫
引导探究层层推进5分钟过渡: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
发现----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让我们把时光
退回到十七世纪,重温一下科学家海尔蒙特当时
他是怎么实验的。

请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
认真阅读海
尔蒙特的实
验内容,动
脑思考老师
提出的问题
1、光合作用
让学生
感受人类探
索光合作用
的漫长历
程,使学生
对光合作用
的理解更加
深刻
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中,5年后柳树增重了80多千克,这主要是依靠什么作用完成的?
2、土壤减少的100克是什么物质?
3、柳树增加的80多千克重量从哪里来的呢?点拨提示:泥土只有100克不可能变成80多千克的树,雨水也不可能,因为土壤的蒸发及植物的蒸腾作用,留在植物体内的水分非常少。

4、海尔蒙特认为柳树增加的数量是植物吸收了雨水的缘故,他忽略了什么问题?
5、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结:虽然海尔蒙特当实验并不完整,但是却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无机盐
3、泥土、雨
水来自于阳
光,看来光
合作用的进
行还需要其
他条件。

4、他忽略了
空气和阳光
5、柳树增加
的量有主要
来源于水
学生可
能有多种回
答,教师找
到切入点。

学生在教师
的提醒下,
来探讨理解
光合作用的
发现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5分钟过渡: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
体非常感兴趣,他致力于研究各类气体,他就是
普利斯特利。

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二氧化碳在光合
作用中的
作用。


先请同学
们回忆科
学探究的
过程。

合作探
究:二
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原料
1、提出问题:(预测结果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假设有可能错误)
3、制定计划:
(1)材料器具:
点拨指导:二氧化碳传感器能检测二氧化碳含量
具有安全可靠、快速直读、可连续监测等优点。

查阅课本回
忆科学探究
法一般过程
小组根
据自己的生
活经验作出
合理的假
设:
1、二氧化碳
是光合作用
的原料吗?
2、二氧化碳
是光合作用
的原料或二
氧化碳不是
光合作用的
原料
3、(1)绿色
植物;数据
采集器,气
液相多功能
功能采集装
通过观察图
片分结构名
称及作帮助
学生构建知
识模型,增
强学生的理
性认识。

(2)操作方案:①将绿色植物置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将二氧化碳传感器与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相连。

②连接计算机、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打开计算机,进入相应软件。

4、实施计划:①打开“组合图线”,添加“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气液相多功能采集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②打开光源后进行实验。

③保存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5、得出结论:
6、表达交流:①各小组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②打开光源进行实验后,“时间—二氧化碳”曲线图,若曲线不变,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延伸探究
为了进一步验证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我们做以下探究,先展示下图实验装置。

将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移到阳光下。

甲装置中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中是清水。

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1、甲和乙是一组实验,变量是。

2、在甲装置内放置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置、二氧化
碳传感器、
光源
(灯),带
导管的双孔
橡皮塞等。

4、认真观察
采集装置内
二氧化碳浓
度变化曲线
图。

5、二氧化碳
是光合作用
的原料。

6、可能是装
置不够严
密,有漏气
的地方。

分组讨论并
思考下列问

1、对照、二
氧化碳
2、吸收二氧
化碳
3、淀粉、植
物没有进行
根据“采集装
置内二氧化
碳浓度的变
化曲线”,可
知二氧化碳
浓度的变化
数值,说明
装置内二氧
化碳在不断
减少,帮组
学生直观的
得出“二氧化
碳是光合作
用的原料”的
结论。

加入探究实
验帮助学生
进一步理解
光合作用需
要二氧化
碳,明确二
氧化碳是光
合作用的原
料,了解氢
氧化钠和碳
酸氢钠的作
3、几个小时后摘下甲装置内叶片,经过脱色冲洗后加碘液数滴,叶片颜色不变蓝,证明叶片中无存在,说明了。

4、摘下乙装置内叶片做同样处理后加碘液数滴,颜色,原因是。

5、若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乙装置中的清水可改用溶液,以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

知识小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原料,实际上水也是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所必需的原料光合作用
4、变蓝、植
物进行了光
合作用产生
了淀粉
5、碳酸氢钠
用是解决这
一类题目的
关键。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8分钟过渡: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下面我们把光合作用的
相关知识一起回顾一下。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光合作用的意义
1、光合作用的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
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
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
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3、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4、光合作用的动力是。

5、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6、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介绍有机物和无机物
的相关知识)
(1)实现了物质的转化,即将物转化成物。

(2)实现了能量的转化,即将能转化成在能。

7、光合作用的反应表达式:
()+()→()+()
“→”读作生成,前是原料,后是产物,上、下
是场所和条件,“+”读作和。

请同学尝试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表达式,并找同
学读出反应表达式并讲解其含义:
迁移应用: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1、理解光合
作用的概念
2、二氧化
碳、水
3、淀粉、氧

4、光
5、叶绿体
6、(1)无
机物、有机

(2)光、化
学能
7、学生讨
论:尝试用
公式的形式
表达光合作
用。

二氧化碳和
水利用光
能,通过叶
绿体转化为
贮存着能量
的有机物
(主要是淀
将知识点回
顾总结,结
合课本把相
关知识进行
整合,并落
实。

进一步的理
解和应用光
合作用的实
质来处理农
业方面的问
题。

感受绿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
叶绿体


提示:光合作用的效率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1、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想一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的思路有哪些?
2、大硼内种植农作物,在保证水、肥等充足的条件下,增加光照、开窗通风,以增加的含量,其目的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农技人员进行了不同距离对某品种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影响实验,得到下图结果。

分析图示得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是,还有什么方法提高作物产量。

讨论:师生共同分析“间作套种”、“合理密植”中蕴含的光合作用原理。

4、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

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种给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你能说出“气肥法”的原吗?
知识小结: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实质
间作套种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效
率,提高作物产量
合理密植
施用二氧化碳“气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粉),并且
释放氧气的
过程。

1、增加反应
物、提高光
能及光照时

2、二氧化碳
3、合理密
植、间作套

分组讨论:
能充分利用
光能,提高
作物产量,
通风使二氧
化碳浓度
高。

间作套
种能够合理
配置作物群
体,使作物
高矮成层,
相间成行,
有利于改善
作物的通风
透光条件,
提高光能利
用率。

4、通风或施
加气肥;适
当增加光照
强度并延长
光照时间;
调节大棚温
色植物的重
要性,培养
学生爱护绿
色植物的情
感观
这一环
节的设计促
进了知识的
整合、迁移
和应用,起
到举一反三
的作用。


决一些生活
中的实际问
题。

通过总结知
识点使学生
具有分析,
归纳问题的
能力,锻练
了学生口头
表达问题的
课堂达标检测题(10分钟)
B 类:
4、如果把绿叶比做“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 ) A 、叶片 B 、叶柄 C 、叶肉细胞 D 、叶脉
5、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种植的白萝卜喜获丰收,每个质量约1.5千克。

那么白萝卜增重的物质主要目的( )
A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B 、土壤中的无机盐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D 、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无机物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12小时,再将此叶片一半曝光,一半用锡箔遮光。

光照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发现叶片的曝光部分显蓝色,遮光部分显棕色,如图所示,该实验可以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水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
肥”
度。

学生谈谈怎么根据所学的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能力,能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将暗处理后甲叶片的主动脉切断,乙叶片C处两
面均贴上不透明的锡箔纸(如图所示)。

置于阳光
下,四个小时后,将甲乙两叶片同时取下,脱色漂洗
滴加碘液,发现B、D部分变蓝色,A、C部分未变
蓝色。

该实验证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

C类:
8、如果我们把绿叶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它的“车间”是_________,“机器”是_________,“动力”是_________,“原料”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9、在世博主题馆外壁有一面超大的“绿墙“,这也是世界最大的生态绿化墙面。

这面墙是将可回收的废塑料再利用变成植物容器,构建了立体花卉墙.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4吨。

与玻璃幕墙相比可降温5度,使空气清新、湿润。

实现上海世博园区的“低碳排放”。

⑴“绿墙”能吸收二氧化碳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

⑵“绿墙”与玻璃墙相比可降温5度并且使空气变得湿润。

是因为绿色植物能进行作用。

⑶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提倡“低碳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减少能量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你能为“低碳生活”做些什么?写一条和大家分享。

10、右图是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

由图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可知:水和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其中水是通过导管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是从空气中吸收来的。

淀粉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其中氧气是通过叶片进入空气的。

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的场所。

请根据图回答:
⑴图中A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⑵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图中③和④。

⑶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图中①和②。

⑷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1—
6ACDCCD7、水和阳光8、叶肉细胞、叶绿体、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9、光合作用、蒸腾作
用、节约用水、少开空调等10、叶绿体、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叶片)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强化。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并培养学生判断、分析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将学习延伸到课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
原料
产物
条件和场所
物质转
能量转

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物和氧气
光和叶绿

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

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