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4_ “且”“若”的用法(含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若”的用法
【题文】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且”“若”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且”“若”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
一、“且”字的用法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有时也表转折关系,却。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孔雀东南飞》)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三)复音虚词
(1)“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赤壁赋》)
(2)“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兵车行》)
二、“若”字的用法
(一)动词。
1. 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少府之任蜀州》)
2.比得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你)(《鸿门宴》)
②若毒之乎?(你)(《捕蛇者说》)
③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
2.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惑。
(《汉书·食货传》)
3. 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四)复音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岳阳楼记》)
【学以致用】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殽之战》)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参考答案】
①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动词,“似”“好像”
④代词,“这样”
➄动词,“及”“比得上”
➅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3400000626)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令返而御。
吴子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
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会.天疾风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
⎪⎩
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
B.⎧
⎪
⎨
⎪⎩
待公而食信而宽疑
C.⎧
⎪
⎨
⎪⎩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
D.⎧⎪
⎨
⎪⎩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
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过:错误。
)2.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D项均为副词,将要。
A项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
B项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C项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
3.B(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
4.D(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
5.(1)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或“有国君像那样地讲信用”),能不归顺他吗?
(2)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
那朋友说:“好的。
”
(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到达原国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我和武士约期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于是收兵离去。
原国人听到后说:“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就向晋文公投降了。
卫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随后投降了晋文公。
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
”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
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
那朋友说:“好的。
”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
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
”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
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
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
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行。
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
”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
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
”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
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
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
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于是就把猪杀掉烹调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
厉王派人阻止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
”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
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
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
”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
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
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到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
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
”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文本仅供参考,感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