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第2版)笔记 先秦哲学(孔子)【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孔子
一、正名思想
1.复兴周礼
“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式等。
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
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2.“损益”周礼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
他对周礼有一定的补充和发展,这就是他所说的对周礼的“损益”。
(1)将周礼的根本归纳为正名思想,使周礼的指导思想更集中、更明确、也更理论化;
(2)强调道德教化,主张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预防犯上作乱于事前,引导人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这也就加强人们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感和人的自觉行为;
(3)主张在维持周礼“亲亲”的原则下,在一定程度内实行“贤贤”作为补充,这种“举贤才”思想是他对周礼的补充和发展;
(4)提出“仁”作为礼的内容。
用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德化的具体内容。
二、仁学思想
1.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
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1)具体的“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2)统治者的“仁”
“恭、宽、信、敏、惠”。
这就是说,统治者要达到“仁”,其行为要具有五种特点:
①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
②待人要宽厚些,支使百姓,却使百姓不怨恨,以团结更多的人;
③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
④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
⑤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
2.仁的特点
(1)仁的自觉性
孔子“仁”的特点是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强调实行仁的自觉性,目的是要人们自觉地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2)仁的全面性
仁的行为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周礼,仁是一个人的生活的最高准则,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全面修养的成果。
3.“爱人”
孔子所说“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实现仁的简易方法就是“爱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即“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即“恕”。
忠恕的综合是为仁的本身,实现了对他人的爱,即“爱人”。
在这里,孔子所说的“人”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指奴隶社会中处于阶级关系中的人。
三、认识论思想
1.孔子的先验论
孔子是中国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先验论的鼓吹者,孔子的先验论,不仅表现在承认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圣人的生知上,而且也表现在他关于仁的学说上。
孔子关于仁的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的特点,是以仁的先验性为基础的。
2.孟子的人性论
孟子提出了每个人都天生具有仁、义、礼、智萌芽的人性论,并且还提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
3.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
(1)学习应该采取虚心的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反对缺乏事实根据的道听途说;
(2)学习的知识面要广泛,学习的途径也要多样化;
(3)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学与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具体的教
学过程中,主张多用启发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四、中庸之道
1.“中庸”的内涵
“中庸”,北宋的程颐加以解释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不走极端和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正当不移的道理。
这一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孔子中庸思想的要点。
2.为“道”的方法论
维持和巩固“道”的最好方法是采用中庸的方法。
在认识事物时,要求通过研究这个事物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就其不及和过头两个极端之间找出适中合宜的地方。
在处理事物时,要求不要偏袒于某一种倾向,或与某一种人完全同一,而应该调和不同的倾向,在各种不同的人之间进行适当的调和。
3.“中庸”的特点
中庸调和的方法论,要求不偏不倚,表现出非常全面而又灵活的特点。
但是中庸的灵活方法必须符合道义原则,即必须以周礼作为指导。
五、天命论
1.孔子的天命论
(1)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的权威;
(2)企图以不可认识的必然性去解释天的意志和主宰性,这样就把天命论引向一种神
秘主义的命定论,宣扬命运之天决定人间的贵贱。
总之,孔子的天命论并不限制个人的主观努力,对人力的作用给予了一定的地位。
2.孔子的鬼神观
对于鬼神的存在上,孔子采取一种两可的态度,既不议论鬼神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这是放弃鬼神具有人格神的外貌,保留鬼神的权威。
孔子认为敬鬼神传统能够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同样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因而是一种聪明的办法,“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