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刘军(副教授)
一、总体设计思路
(一)贯彻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
2.遵循义务教育基本原则.
3.体现历史课程性。
4.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5.改进教学方法。
6.健全评价机制。
(二)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
1.课程性质.
2.基本理念.
3.设计思路.
4.课程目标。
5.内容标准。
6.实施建议。
(三)进一步整合教科书体系
1.单元结构简要扼要,力求突出学习主题。
单元标题以“动荡与变革"“全球战火再起”“‘冷战’与竞争"和“和平与发展”,为题,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反映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单元的历史特征。
2.内容整合依据课程标准,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
教科书单元内容完全依据课程标准,但具体设计与安排上把八大主题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例如:第5课“追忆列宁——学习与探究之一”既是“内容标准”的内容,又是“教学活动建议”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如:第6课“邪恶的轴心”是学习主题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中的内容,为了更好形成历史
线索,将其放入主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讲。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3.文化与政治经济有机结合,完整反映历史全貌.
这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以前教材均将文化史单列,与政治经济文化分离开来,使得学生不能够了解历史全貌.本册教材将文化史内容有机地穿插到课文中。
例如:将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安排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内容一起讲,能更好体现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客观反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将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放在二战背景中来讲,又将爵士乐、好莱坞等现代音乐和电影业的发展内容放在“梦幻超级大国”中来讲。
这样有利于反映历史全貌,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四)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
1.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2.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4.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教学,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
5.改进教师教学方式。
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6.改进评价功能。
教学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动荡与变革
1.内容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
重弊端。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知道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等著名文学作品.
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2.课文内容
第l课俄国向何处去
第2课苏联的崛起
第3课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第4课“大萧条"与“新政"
第5课追忆列宁-—学习与探究之一
3.单元分析
(1)线索:
本单元的起止时间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二战前的历史。
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
(2)重点:
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验和
教训;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等。
(3)难点:
①如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打江山不容易,守江山更难;社会主义道路也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模式;
改革应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改革应把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前提;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何不能维持世界长久和平?
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大国强权政治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③罗斯福新政的启示有哪些?
资本主义还有着一定的生命力,资本主义有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的功能;资本主义政府功能的重认识。
第二单元全球战火再起
1.内容标准
通过国会纵火案和反犹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了解毕加索等美术家的艺术成就。
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2.课文内容
第6课邪恶的轴心
第7课疯狂的战车
第8课正义的胜利
第9课小小军事指挥官-—模拟二战经典战例--学习与探究之二
3.单元分析
(1)线索:
通过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对外扩张及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等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2)重点:
揭露法西斯的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
(3)难点:
①如何看待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的危害:在国内完全抛弃民主,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战争,无意义地耗费本国通过现代化所取得的物质财富;肆意践踏各国的主权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打断了被侵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人的生命被肆意践踏.在思
想文化方面,法西斯企图消灭人类精神文明的一切成果,使人们的思想倒退到愚昧、盲从的中世纪,人的价值遭到蔑视,人的权利被彻底取消,人性被泯灭。
法西斯是破坏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也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
法西斯主义分子,如:希特勒。
这个法西斯狂人,到现在还有人佩服、新法西斯主义出现,还有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等,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所以,我们要正确分析历史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希特勒之所以有很大的煽动性,是因为当时的德国人对现实存在不满,他用“种族优劣”“民族社会主义”等观点满足德国人民的心理。
当然,希特勒个人演讲能力、组织能力都很好。
这说明一个人能力大,但没有人性,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历史上证明法西斯是破坏人类文明的罪魁祸首,是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杀手。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启示与影响。
启示一:战争能不能避免?启示二:正义最终必胜邪恶;启示三: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都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界的真正和平,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对二战的影响,应考虑其本身最直接的影响,那就是,它给人类带来灾难,引起人类对战争的思索和对和平的渴望。
给学生一些实例,他们是可以进行总结的。
二战影响: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人类浩劫。
从物质损失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1个国家参战,共17亿人(占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80﹪)卷入,战火遍及44个国家的2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整个世界已是满目疮痍:华沙、基辅、斯大林格勒、柏林等许多世界著名城市几夷为平地;伦敦、列宁格勒、罗马、东京等大城市也已面目全非;欧亚两洲的许多地方已是一片废墟,大片田野荒芜,千百万人流离失所??
遭受侵略的国家损失很大:
苏联的损失最为惨重,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遭破坏,3。
2万个工业企业被毁,9.8万个集体农庄遭洗劫,6.5万公里的铁路无法运行??二战使苏联经济倒退了10年。
波兰、英国、法国、中国等国家也遭受到重大损失.
发动侵略的国家损失也不小:
德国的许多城市在战争结束时变为一片瓦砾堆,1/2的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被战火所毁,国民生产总值倒退到了1938年的40﹪左右;日本损失了1/4的国民财富??
20世纪上半叶,地球上发生的战争共耗去约4。
7万亿美元,而其中有4亿美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消耗掉的。
从人员伤亡来看:
二战期间,成千上万的人,或死于沙场,或死于轰炸,或惨遭屠杀,或死于疾病和饥饿,其数量之大和惨烈之程度均属空前。
苏联在四年多的战争期间共死亡2700万人,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死伤约3500万人,波兰死亡人数600余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2﹪??发动侵略的轴心国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德国死亡650万人,日本有25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
千百万人,特别是千百万青壮年的死亡给人类社会打死来的打击无从估量。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精神深处的创伤。
人类在战争中所经受的不仅有物质的匮乏、死亡的恐怖,更有在规模空前的浩劫中痛苦地思考着的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不能友好相处,为什么要相互残杀?
世界文坛巨人、奥地利杰出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二战期间流亡在遥远的巴西,难以忍受思乡之情和承受战争带来的精神上的折磨,于1942年2月的一个夜晚,与妻子双双自杀,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封撼人心弦的信件:自从操我自己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伦,而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之后……我的力量却经过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
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耗。
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