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数学教育改革一点认识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点认识
中国的数学教育一直都在改革之中。

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后,举国上下到处都在思索变革,也对数学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但是,最终的效果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

如今,胡总提出创建创新型社会后,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又开始隆重推出。

但,我对教学改革的认识有一些肤浅,甚至有一些不解和困惑。

因为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具有诺级的人才。

我认为这些问题不是改革教学方式和形式就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缺乏创新人才的原因不在于教学或者教材,而在于创新的环境和土壤。

有一个创新的土壤就能影响很多的人具有创新的思维。

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曾六次问鼎诺贝尔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16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就产生了20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施罗德飞行中队产生了21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模范飞行员。

因此创新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激励制度。

如果一个人在他的岗位上素餐尸位,连工作的兴趣和兴致都没有,能如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就不错了,谈和创新?在学术腐败,学术作假的今天,还有几人愿意静下心来潜心研究。

申报一个项目,拼凑几篇论文蒙混过关。

天下文章一大抄,给点版面费,发表一下什么都有了,荣誉、名声、地位。

每年那么多的课题,国家级的、省市级的、县级的。

成果无数,然而全国推广的有几多?既然是研究成果,花了国家那么多的经
费,不推广多可惜。

这是创新的土壤吗?这一定是弄虚作假的地方。

于是问题就归咎于教材的不合理和教学方法的不科学。

当外行管理内行,当流氓管理科学的时候,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不屑于走后门拉关系的。

然而不搞这一套,他又到哪里去弄到足够的科研经费。

所以科学家卖起了了茶叶蛋,科学家也觉得跑关系比研究更容易一些。

原来邓小平说错了科技不是生产力,关系才是生产力。

很多伟人都曾说过或者提到,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然而在具体的事实面前,往往最容易忽视的也是人。

用人的不合理,会扼杀一个人的工作的积极性。

有公务员五岁参加工作,有的同志刚到单位啥都没正经干过就提干了。

在这样的用人环境,他能够安下心来搞创新吗?同样作为一名教师,一个省、市内的收入有几倍的差距。

会教书不善于写论文的评中低级职称,教书一般但爱拼凑文章的老师拿中高级职称。

在这样的地方,工作都不能轻松搞定,谁还去创新,上课不出错,就可以的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保守、比较含蓄的民族。

但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精神。

历史上我们民族除元朝外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扩张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和美国那些海盗建国的国家相比,中国人一点也不张扬,这是有民族传统决定的。

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向全世界宣扬。

中华民族从来就不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远说,有四大发明,特别是杨辉三角比欧洲早了一百多年而未被世界所接受就是因为我们的民族是比较保守的特点决定的。

著名的牛顿的微积分当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百孔千疮,就发表了出去
这也是因为他的民族特征所决定的。

说近一点,如果没有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创新精神,恐怕现在还不知是什么王国。

当然在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只有中国历史最长,也没有太大改变。

能让这么大一个国家屹立在世界上,难道不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体现吗?所以,中国人的血液里从来就不缺创新这个词语。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非常严密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

数学问题的解决也讲求格式和程序化。

也就是这种程序化的方式而注定了思维的逻辑性。

数学的成就在于思维,而不在于形式。

同一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多样性也就注定了数学的美。

思维的多样性,解决问题的多面性也就产生了数学问题解决的创新性。

然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还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和解决。

所以,数学教学不能跟以感性思维的学科相提并论。

其他学科不管怎么该,不管是什么方法,都不会对学科的根基造成多大的影响。

因为无论如何,你得说中国话。

于是就产生了百花齐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

形势逼着数学也要有一番作为了。

可是数学该怎么改呢?大家觉得启发式还可以,于是为了启发而启发的事经常出现了。

有位老师问同学,3加2减5等于多少?这不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吗?有的老师为了启发学生就向有一些记者和主持人,经常把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挂在嘴边,做派令人作呕。

纯属无话找话,多此一举。

假启发,真作秀。

还不乏一些骗过了专家得了大奖的人都有。

现在的新教材很不错,新课程的理念也很新颖,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严谨的教师按照教材的要求上课的话,他本人、学生还是有进步的。

可对于一位能力低下,没有多少上进心的教师而言,恐怕就是水上漂了。

概念的精准,科学的定义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学数学的范围基本没变,中学数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基本没变。

一个严谨的老师按照教材给学生讲一成不变的概念,永恒的定义。

然而在数学思维上创新,引导学生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创新,对概念的理解上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启发,这难道不是很好的创新吗?从教学方式上进行变革,恐怕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形式的多样化会影响内容的多样性。

数学,应该怎样改,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初衷呢?教学方法的形式化就影响创新了吗?德国人号称世界上最刻板的人,难道德国人就是去创新力了吗?
我们需要创新,根本的是需要创新精神而不是创新的口号。

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创新是不行的。

从历史来看需要创新,从现实来看,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创新。

大家都在思索,应该怎么办,是该行动的时候了。

可是怎么改需要慎重,画虎不成反类犬,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我们坚决不能干。

我认为,首先应该改革的是用人制度和育人环境而不是搞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浅见。

我也不想成为教育改革的绊脚石,我也愿为中国的教育奉献我的一点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