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溶栓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溶栓时间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探索
急诊溶栓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溶栓时间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裴文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全科医学科,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溶栓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溶栓时间的影响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20年8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将会诊后静脉溶栓的15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应用急诊溶栓模式的15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

,研究组入院-溶栓时间较对照组更短,24 h内脑出血转化率及7 d内病死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治疗1周、2周、3周后MESS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急诊溶栓模式,可缩短DNT,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溶栓模式;入院-溶栓时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是因脑血供异常、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从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

因脑部长时间缺血、脑组织损伤,患者多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静脉溶栓是临床公认的再灌注疗法,通过开通患者堵塞血管,降低致残、致死风险,缩短入院-溶栓时间(DNT)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

实施急诊溶栓模式,可最大程度避免院内延误,缩短DNT,减轻脑细胞损伤,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探究了急诊溶栓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NT的影响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9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将会诊后的150例静脉溶栓患者归入对照组,应用急诊溶栓模式的15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

研究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50~76岁,平均(62.42±8.23)岁。

对照组男81例,女69例;年龄52~79岁,平均(62.64±8.38)岁。

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诊断标准;(2)年龄低于80岁;(3)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所涉内容,并可配合完成;(4)获取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排除标准:(1)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伴有严重精神疾病者;(3)存在溶栓禁忌证者;(4)服用抗凝剂者;(5)临床资料残缺及中途脱离研究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会诊后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入院后送至抢救室救治,根据常规流程就诊,如挂号、就诊、检查单、缴费、检查等,经核磁共振、CT诊断确诊后,进行溶栓治疗。

研究组实施急诊溶栓模式,组建急诊溶栓小组,主要成员均为具有神经病学专业教育基础,并通过脑卒中学会培训的内科主治医师。

采取24 h轮班制,在负责日常急诊诊治工作之外,还需负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及治疗工作。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优化急诊就诊流程:(1)患者入院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落实各项措施,在患者入院后可以第一时间开展抢救功工作;(2)开放绿色通道,核对收集患者病史,完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患者呼吸、循环等情况,给予氧气支持及心电监护;(3)完成各项检查,如头颅CT、生化、血常规等,
结合检查结果确定治疗方案;(4)送至抢救室进行静推溶栓治疗,保证各个环节无缝衔接。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DNT、24 h内脑出血转化率、7 d内病死率。

(2)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量表(MESSS)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DNT、24 h内脑出血转化率、7 d内病死率对比
研究组DNT较对照组更短,24 h内脑出血转化率及7 d 内病死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

见表
1。

2.2 两组MESSS评分对比
研究组治疗1周、2周、3周后MESS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

见表2。

评分对比(±s,分)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常见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凝血机制激活动导致脉血栓形成,脑组织局部血流中断、血流量不足,致使脑组织缺血性软化、变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损伤。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首选方式为静脉溶栓治疗,大量研究证实,患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8
临床探索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凝血指标的影响
母银华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4300)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凝血指标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观察组(予以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各40例,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损伤、脑损伤、凝血功能以及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NSE、S100β、APTT、TT、vWF和FⅧ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突出,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还能调节凝血功能,促进神经功能复常,加快病人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凝血指标;炎性因子;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发人群主要为中老年群体,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1]。

静脉溶栓是治疗该疾病的常规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应用比较普遍。

阿替普酶属于第二代溶栓药物,在该疾病临床治疗中效果确切[2~3]。

为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接收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观察组(予以急诊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5岁,平均(62.44±1.7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 h,平均(2.23±0.35)h。

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51~75岁,平均(62.38±1.6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4~3.8 h,平均(2.18±0.32)h。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纳入病例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2)从发病到送就诊时间不超过4.5 h;(3)无意识障碍且能配合治疗。

1.2.2 排除标准
(1)存在溶栓治疗禁忌症;(2)近期使用过抗凝剂;(3)患有严重精神疾病;(4)伴有严重的肝肾脏功能障碍。

1.3 治疗方法
所两组患者均接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补液、脱水、降压,以及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是否患有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给予调脂、降血压或降糖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前提下,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初始剂量定为0.9 mg/(kg·d),剂量的前10%在1 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剩余药量通过静脉滴注在1 h内输注完毕。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脑损伤指标、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

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通过NIHSS量表进行评估,总分0~42分,评分越高提示受损程度越严重。

脑损伤指标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通过SLISA法进行检测。

凝血指标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凝血因子(FVIII)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炎性因子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

1.5 统计学方法
将获得的研究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中,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和脑损伤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NSE、S100β水平均
者存活率与溶栓治疗时间存在直接关系(正相关),越早开始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患者存活率越高,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是治疗的关键。

溶栓疗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DNT是反映静脉溶栓院内流程的主要指标,为减少院内流程时间延误,本研究实施急诊溶栓模式,建立医疗溶栓小组,优化溶栓治疗流程,缩短院内流程延误时间,旨在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DNT较对照组更短,24 h内脑出血转化率及7 d内病死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治疗1周、2周、3周后MESS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 <0.05)。

与会诊溶栓模式相比,急诊溶栓模式更具时效性,可解决当前期静脉溶栓治疗人员配置不合理、工作强度大等问题,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大大减少了疾病致残率及病死率,有效改善了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重阳,王耀辉,刘宇鹏,等.溶栓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
溶栓DNT的影响及效果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9,28(6):755-75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