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模拟试题
一、高中诗词鉴赏
1.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释】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
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
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
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和卢国华
辛弃疾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注释】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
”时任福建提刑使。
《福建通志职官志》:“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汉代置绣衣使者,均衣绣持节,捕逐盗贼。
宋代提刑使即为其官。
(1)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塑造卢国华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本词表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1)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2)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解析】【分析】(1)开篇两句“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汉节东南”是指东南方来的汉家使节,指卢国华,“驷马”指四匹马拉的车子,这是描写卢国华出行时候的隆重场面,借助场面来烘托人物形象;接着“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七闽”,福建简称闽,因古时闽有七族(部落),故称七闽,这是把来到闽的卢国华比作“福星”,说明能给人们带来福泽;“问不知何处着君侯,蓬莱岛”,这是说卢国华的落脚之处,“蓬莱岛”本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是以用典的方式来说明卢国华居住之地。
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2)从词题来看,这是一首和词,和的对象是卢国华,再根据注释“时任福建提刑使”这一身份介绍以及词上阕开篇对卢国华出行隆重场面的介绍来看,卢国华的仕途应该是显赫的,对此,词人流露出的是歆羡之情;从把卢国华比作闽地的福星来看,词人希望卢国华能够给闽的百姓带来福泽,这里流露出的是期待之情;从下阕“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这四句可以看出,词人由卢国华想到自己的仕途不顺,“空有恨”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一个“厌”字流露出对仕途的厌倦。
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概括。
故答案为:⑴①白描:描写卢国华出行时的隆重场面;②比喻:将卢国华比喻成能为人民带来福泽的福星;③用典:写卢国华的住处如同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⑵①对卢国华仕途显达的歆羡之情;②对卢国华能够兴邦立国的殷切期待;③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④对仕途的厌倦。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④。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
②沈约: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
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
③唾余: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
④乘除: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B. 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C. 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D. 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B
(2)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解析】【分析】(1)B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袁枚强调的诗的“新”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
这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
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B.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C.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D.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1)C
(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解析】【分析】(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
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故选C。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
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
”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
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
这里代指故乡山水。
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
“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
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C.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
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D.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解析】【分析】(1)C项说“由雄放转为凄苦”表述错误。
首联“七千里”、“二毛人”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颔联可读出思乡之情;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的洒脱。
应是由凄苦转为洒脱旷达。
故选C。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颔联“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仕途险恶的忧虑,“泣孤臣”表达对国事的忧愤,忠心朝廷,无故遭贬。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更是豁达的表示。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暮年遭贬的孤独凄苦。
首联诗人用“七千里外”和“十八滩头”“二毛人”和“一叶身”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自己晚年被贬谪的凄凉孤苦。
②思乡之情。
“山忆喜欢劳远梦”写自己因思念故乡而忧思成梦,“劳远梦”可见思乡情切。
③对仕途险恶的忧虑,对国事的忧愤。
“惶恐”一语双关,借地名来表达对自己当下处境艰难忧虑,“泣孤臣”表达虽然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无奈当时党争激烈,令正直之臣动辄得咎,无故遭贬。
④豁达洒脱。
颈联显示出诗人顺风行舟观赏美景的快意,不肯把自己埋没在痛苦之中,尾联诗人更是豁达的表示,自己可以为官府充当水手,因为自己一生经历的风浪多的是,岂止是略识途而已,这点打击算不了什么。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1)D
(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 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 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
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
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诗中“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间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释】武均州:即武巨。
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指洛阳。
朝陵墓的使者。
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墓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D
(2)①驿道梨花处处盛开,②渲染使者奔驰的热烈气氛,③表达诗人对故土收复、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