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顶戴花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顶戴花翎”
在很多清代宫廷电视剧中会有这样的一幕,官员犯事后会受到摘去“顶戴花翎””的处罚。

每当大臣立功或者有重要表现时,都会被赏赐顶戴花翎。

这看着跟装饰品一样的顶戴花翎到底有什么讲究呢?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

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顶戴花翎对于当官的来说,是一种身份、级别的体现,官大官小全靠它来分辨。

顶戴
“顶戴”是清代官吏帽顶及其珠饰的统称,又称“顶带”。

帽子顶上的装饰物通常以玉、金、银等制作成托,上面镶嵌珍珠宝石等,并以丝质帽缨或帽纬装饰托座底端。

清朝的官帽分两种,一种是夏天戴的凉帽,圆锥型,呈斗笠状,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篾席制成,外面裹上白色或黄色绫罗,顶上有红缨、顶珠点缀。

一种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宝型,蒸笼状,材料为缎布及动物皮毛,另外还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同样配有顶珠。

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八品、九品——镂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员都用镂花金顶。

不同的是,八品用阴纹缕花金,而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七品——素金
七品官员使用的也是金顶。

但顶珠为素金,上面没有雕刻任何纹饰,素金较之于镂金,纯度高。

六品——砗磲(chē qú)
六品顶珠一般为砗磲。

由于在古代生产力不高,所以那时候的金价值比不上砗磲。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

砗磲通体洁白,温润如玉,为佛家七宝之一。

五品——水晶
五品官员顶珠为水晶,寓意官员能像这水晶般透明,不做贪官。

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员的顶珠为青金石,古称“瑾瑜”、“青黛”等,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我国,颜色以深蓝色为主,也是古代的贵重矿石。

三品——蓝宝石
三品官员的顶戴使用的是蓝宝石,属高档宝石,是五大宝石之一,位于钻石、红宝石之后,排名第三。

二品——红珊瑚
二品官员的帽顶为珊瑚,多为珍贵的红珊瑚,呈红色或粉色。

红珊瑚自古就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权势。

一品——红宝石
一品至子爵级别的官员,礼帽上的顶珠都为红宝石。

红宝石是极其珍贵的贵重宝石,象征官员的最高地位权势,颇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气度。

翎管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而翎管因翎枝而显贵,翎管所用材质中以翡翠、白玉、碧玺、琥珀为上乘。

一品文官佩戴翡翠翎管,一品武官则佩戴白玉翎管,等级很是分明。

由于翎管是清朝官帽上的物件,且为清王朝独有,物稀量少,识货者不多,因而一直没能跻身大的收藏系列,好的翎管上有雕刻工艺很是精美。

北京某公司曾拍出一件清代满绿翡翠翎管,拍价高达93.5万元人民币;国际闻名的ROCS拍卖行也拍出过一个清代满红翡翠翎管,价值73万美元。

左起:银托水晶翎管、银托翡翠翎管、青玉翎管。

花翎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

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单眼花翎
双眼花翎
三眼花翎
在清朝建国二百余年的时间里,赏赐过三眼花翎的人数寥寥无几。

据历史记载,从乾隆皇帝到晚清,赏赐过三眼花翎的仅仅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

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渥巴锡(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
被赏赐三眼花翎的七人中,五人为满族,两人为汉族。

这两名汉人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个叫做李鸿章,另一个叫做徐桐。

徐桐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己也是进士出
身,其实他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纯正的汉族。

他是汉军正蓝旗人,也就是最早被后金收复的汉人,不同于李鸿章这样纯正的汉族。

徐桐对于清朝政府主要的贡献就是以身殉国,即在庚子之乱时不忍看到泱泱中华被列强占领而在家中上吊自杀。

因此,真正意义上被赏赐三眼花翎的汉人唯李鸿章一人而已。

清代官员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

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

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 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

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

一品以下不能镶
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帽子的最高之处装有顶珠,帽之顶珠是区别官级的重要标志:
暖帽
一品朝冠顶戴
亲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员都是红宝石,是色美、透明的
宝石级刚玉。

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

世界红宝石产地不多,主要有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但就宝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二品朝冠顶戴
二品吉服冠珊瑚顶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珊瑚的颜色常呈白色,但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仅次于红宝石。

珊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品种。

三品吉服冠蓝宝石顶戴
三品吉服冠
三品朝冠
三品吉服冠
三品官用蓝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宝石级刚玉除红色的称红宝石外,其余各种颜色如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灰色、无色等,均称为蓝宝石。

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涅蓝四品顶戴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

它以其鲜艳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的喜爱。

不透明,为玻璃至油脂光泽。

其硬度为5.5,比重是2.7-2.9。

青金石拥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汗。

迄今为止,在我国沿未发现青金石英钟的产地。

五品朝冠(暖帽)
五品吉服冠水晶顶戴
五品水晶官帽顶珠
五品朝冠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种矿石中的一种,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透明、常呈六棱体状。

自古以来备受人类宠爱,世界各国均列入宝石行列。

硬度为7,相当于钢锉一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的黄玉、钻石、欧泊石、祖母绿之类的宝石相形见绌。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乌拉圭、美国、南非、赞比亚、俄罗斯、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六品吉服冠
六品朝冠
六品朝冠(白色涅玻璃代替砗磲)
据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 4000余件。

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

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

康熙朝的单色玻
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

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

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七品朝冠
素金铜顶
七、八、九品都是金顶,区别是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八品官冒顶
九品朝冠
由此可以看出:
一品和二品顶子趋向于红色,三品和四品趋向于蓝色,五品和六品趋向于白色,七、八、九品趋向于金色。

花翎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