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5.3《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一)》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数学组许平
【班级】七年级6班【时间】2016年5月19日
一、教学分析设计
【教材分析】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欣赏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轴对称也是探索一些图形的性质,认识、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将涉及用坐标的方法对轴对称进行刻画,深化对轴对称的认识。

在探索出轴对称的性质后,通过逐步分析等腰三角形、线段、角等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质是最直观、最易被认知的。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将核心问题中的“学科问题”确定为“根据图形特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生分析】
从显性知识的具备情况看:学生已经学习过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知道腰、底边、顶角、底角等基础知识,甚至还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两底角相等;学生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并有1条对称轴,甚至还能用3种不同的方式描述这条对称轴;学生知道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有3条对称轴。

从缄默知识的拥有情况看:学生进入七年级下期后,已经尝试过由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几何论证,初步具备由图形特征探索其性质的能力,有进一步弄清事实真相的意愿和冲动。

综上所述,将核心问题中的“学生活动”确定为“画等腰三角形”。

【目标分析】
(一)结果性目标:
1.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三
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的对称轴。

3.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二)体验性目标:
1. 在给定的彩纸上画4个腰长均为12cm等腰三角形并剪下来,并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2. 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体验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大小与图形位置之间的关联。

【媒体分析】
【核心问题分析】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的教学,按照课本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对以下四个问题的解答来实现的:(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果是,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吗?(3)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4)沿对称轴对折,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特征?说说你的理由。

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因缺乏对等腰三角形形的直接接触和整体感知,无法深度体验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和性质。

基于前面的教材、学生分析以及对教材中教学方法的反思,为能更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根据图形特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基于此增加了学生活动:“画4个腰长均为12cm等腰三角形并剪下来,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画、剪、说等具体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构成了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画等腰三角形,根据图形特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环节】
【评价预设】
1. 提出问题环节:部分学生等腰三角形概念有些遗忘,让学生仔细观察P PT 内容,迅速回忆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欲解决问
题的情境。

2. 解决问题环节:首先通过展示每位学生课前画出的4个不同类型的等腰三角形,并分享画、剪等腰三角形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特征——对称;在学生利用轴对称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中,针对“三线合一”给予个性化、专业化的评价引导。

3. 反思提升环节:在解决问题环节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后,如何将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特征转化为几何命题进行论证,并用符号语言表示“三线合一”的不同描述方式,进一步体验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之间的关联。

4. 运用反馈环节:该环节共设计有5个检测题目,前4个问题属于图形基本特征、性质的认识;第5题是实践探究问题,考察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反思反馈
【信息搜集】
课后收集了全班46名学生的《学案》反馈练习。

【反思判断】
对收集到的46份学生《学案》反馈练习完成情况进行批阅、分类。

【反馈调整】
针对前述基于收集信息的检测分析情况,准备作如下反馈调整:
1.对于本节课中未能完全正确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学生
请他们认真订正反馈练习,并对改正的过程和结果加以监控,要求学生能说明计算(或证明)过程中每一步的理由和根据。

2. 对于后续教学中难点知识教学的反馈调整
课前应更加明确地安排学习任务——如何画、剪等腰三角形?课中应强化将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特征转化为几何命题进行论证,并讨论“三线合一”的不同描述方式;课后加强对反馈练习的跟踪指导。

附件:《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学案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1)》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知识回顾
1. 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 ,这条直线叫做 . 2.如果两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 ,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 .
3.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其中,相等的两边叫做 ,另一边叫做 ,两腰的夹角叫做 ,腰和底的夹角叫做 . 二、学习新知 (一)提出问题
前几天,我们探索了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今天的核心任务是:画等腰三角形,根据图形特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解决问题
1.在给定的彩纸上画4个等腰三角形并剪下来,要求如下:
(1)腰长均为12cm ;(2)有典型的代表性;(3)操作过程尽可能简单; (4)能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特征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图形特征:
① 请画出下列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图1
② 你的发现:等腰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 条对称轴。

③ 能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论:①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A
B
C
A
B
C
A
B
C
图2-1
图2-2
图2-3
(三)反思提升 1.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
(四)运用反馈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6cm 和8cm ,则它的周长是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º ,则它的底角为 . 3.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50º ,则它的顶角为 . 4.如图4,在△ABC 中,AB=AC ,D 、E 是BC 边上的点,且AD=AE . 求证:BD=CE .
B D E C
A
B
C
A
B
C
A
B
C
图3-1
图3-2
图3-3
图4
5.实践探究一:过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直线,能否将原等腰三角形分
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这样的直线共有几条?
实践探究二:过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顶点画一条直线,能否将原等腰三角形分
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说明你的理由。

三、课外作业
图5
图6-1
图6-2
图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