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学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导学案
编写人:闫晓华审核:七年级语文组使用人:时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2、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
方法:1、诵读 2、想象 3、研讨
知识链接:
安塞腰鼓一一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 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也曾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
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于激情与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于浪漫中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20世纪以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诵读课文,朗读指导: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
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
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
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2)用一个词概括整篇文章给你内心的感受。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2、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哪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
“好一个安塞腰鼓"此类句子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它有什么作用?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合作探究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 “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第三板块:美读升华,品味语言
本文大量的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
请你找出相应的句子并在文中画出来,尝试分析一下相应的表达效果。
(可选择一种修辞,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第四板块:感悟主旨,学有所获
关于这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见解:
1、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2、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
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
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3、歌颂阳刚之美。
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4、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
“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第五板块:当堂练习,达标反馈
一、下列画线字注音全正确的是()
A.享受(xi d ng) 思绪(XU )
凝聚(n 1
包裹(gu
6 )寂静(j
严峻(j u
n) 耳畔(p
C.变幻(hu a n) 充满(c d ng) 陌生(mo)紧贴
(tie )
D,遗落(y i ) 冗杂(y 6 ng) 闭塞(s e ) 辐射(f u )
2、按课文内容填空,体会用词的妙处。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地搏击着,()地搏击着。
它()着你,()着你,()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
和强盛。
它使你()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着
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指出下面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考,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⑵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⑶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也不曾响过。
()
4、课内阅读: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前面五段重点写()
A.舞姿
B.舞姿与鼓点的交融
C.鼓点
D.舞姿与鼓点交融产生的神奇效果
2.下列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了排比修辞,描写舞姿给人的感觉。
B.第二段中的“痛快"、“蓬勃"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C.第三四五段形式上用了排比修辞,内容上意思完全是并列的。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3.如何理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这句话?
答:。
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