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陵县域村庄布点规划说明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沅陵县域村庄布局规划(2007-2020)
规划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0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县域概况 (05)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特征分析 (08)
第四章县域村庄体系现状分析 (1)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县域村庄发展规划 (16)
第六章县域村庄布点规划 (21)
第七章规划策略 (27)
第八章公用设施规划 (31)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7)
第十章防灾规划 (39)
第十一章规划设施对策 (42)
附:沅陵县域各乡镇村庄布局规划一览表
1 规划总则
1.1规划背景
1.1.1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持续近三四十年“城乡对立”“二元分割”的局面,这种不利局面使得“三农”问题成为目前我国最大最头痛的社会问题。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发展,以前那种城乡严重对立分割的局面已发生了很大的扭转,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连续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城乡二元格局”已完全被打破,中国已全面进入“以工哺农”“回馈农村”的新时代。

这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了十分有利的大时代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消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至少存在两个基本的时代前提:
一是中国已全面进入“以工哺农”“回馈农村”的新时代;
二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城镇化战略”为指导依据。

进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两个基本时代背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前瞻性。

1.1.2区域背景
一个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规划对象所处区域的独特地域特性把握的准确程度。

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国际国内分工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区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表现为“均质化”“一体化”的倾向,经济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区域的竞争。

这要求我们规划时对规划对象独特地域特性的把握重点已不能仅从区域内考虑,而更应从区域外进行考量。

沅陵所属的怀化市地处湘贵边境,在湖南省域开发的整体战略中定位为湘西的区域中心城市和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根据国家的宏观生产力布局,怀化及湘西其它地区都属于长江中游产业带和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武汉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的兴建,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和“东靠西移”战略给沅陵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怀化市东部门户与通道的沅陵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1.1.3项目背景
根据贯彻落实省建设厅《关于下达2007年全省村庄布局规划编制任务的通知》文件精神,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

虽然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在沿海地区已广泛开展,但本次沅陵县域村庄布局规划还是第一次。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究竟该如何做,做到什么深度,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因此,有必要对该规划的意义、目的、作用进行清晰的界定,才能很好地指导规划工作内容与深度的展开。

1.2规划意义
1.2.1、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后续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指导依据
从就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没有做村庄布局规划就直接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由于缺乏一个上层次规划对全局的考虑,这造成很多村庄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对村庄规模性质的确定很随意很盲目,沅陵县也存在这种问题。

因此,沅陵县应尽快做好村庄布局规划,才能很好地指导后续各项具体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1.2.2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城镇化和经济社会均呈快速发展态势。

在县域大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同时,稳步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这需要村庄空间布局的重置。

1.2.3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沅陵县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水产资源和矿产资源,农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不高,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营的松散型模式,集约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这与现状农村分布分散、规模小、基础条件差等因素相关。

要发挥农业产业优势,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对农村地区村庄进行合理的撤并,整合相对分散的土地资源、农产品资源、环境资源等,进一步提高农村产业化的发展。

1.2.4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从沅陵县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愿望出发,农村急需改善现有比较落后的面貌。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城镇发展对农村的辐射影响,农村人口的减少,都会导致农村现有物质形态的改变。

因此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而其主要依据之一则是村庄布局规划。

1.3规划目的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的最根本目的在于研究提出县域城乡空间发展的战略模式,并作为后续具体村庄建设规划的价值判断标准,即在具体村庄建设规划评审时,应以村庄布局规划作为评审依据,看其是否符合并落实了村庄布局规划的要求。

村庄布局规划并不直接面向实施,也不能代替“(乡)镇域总体规划”。

综上所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是进行本次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应着重把握好的“度”。

1.4规划依据
(一)2008.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1998.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1994.8《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四)1993.11《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庄与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五)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
(六)1989.1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七)1982.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导则(暂行)》;
(九)《湖南省新农村建设村庄整建规划导则(暂行)》;
(十)《沅陵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十一)《沅陵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十二)《沅陵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十三)分乡镇城镇总体规划;
(十四)分村调查资料;
(十五)其他有关统计资料、规划材料等;
1.5规划范围与期限
1.5.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沅陵县行政管辖范围,共5825.5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1.5.2规划期限
根据沅陵县城镇体系规划及规划分步实施等原则,合理确定本次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共4年;
远期:2011-2020年,共10年。

1.6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6.1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
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协调区域发展
村庄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本次村庄规划的编制,注重从村庄的区位特征研究出发,充分分析其区域发展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尊重其区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村庄在城乡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发展方向以及性质、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等。

(三)调整产业发展 新经济环境的作用将在全球和区域内产生新的空间现象,对农村地域的生产要素和与之相应的空间结构同
样会产生深远影响,使之出现分化与重构,孕育着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新整合。

因此需要以区域为整体,实现经济的城乡分工协作、社会的有效组织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沅陵县已经具备了就地或异地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通过创造物质条件和政策保障,促使人口的空间聚集,普及提高城市型生活方式,促使城乡一体化发展,实
现乡村城镇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五)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
要满足农业现代化要求,农村居民点的发展将趋向集中,即逐步由分散零乱的自然村庄,有规律的适当集中逐步向农业机械化的要求靠近。

针对沅陵县现状村庄分布情况,从种植业、林业等发展来看,也需合理调整布局,适当迁村并点。

(六)强化资源保护和利用 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条件。

乡村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村庄的土地利用必须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其在村庄规划中突出的重点就是对非农建设用地的控制和对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保护。

从这一角度而言,村庄整合也是势在必行。

1.6.2规划原则
(一)区域整体原则
强调区域的整体性,建立以区域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空间观,实现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的
有效组织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优势互补——建立网络化的新乡村空间结构; 城乡互动——城镇和村庄共同发展;
资源共享——加强县域、镇域功能的有效分工和空间的组织化程度; 产业关联——明确村镇各自职能。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实现城乡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地域特色原则
较之城镇地区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不同,农村地区通常以它独特的农业缓慢发展,
延续着一种
恬静美满、安稳自由的田园生活。

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与渗透,农村也逐渐改变了这一特殊的社会结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阻止、抵抗,而是有选择的改变和保留,保留那些真正属于农村的、富有特色的东西。

(四)社会公平性原则
在城乡关系上,考虑城镇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兼顾农村的发展需要,共同推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在利益关系上,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

1.7技术路线2县域概况
2.1地理区位
沅陵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端,沅水中游,历为“湘西门户”,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其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0°05′~110°08′,北纬28°04′~29°02′之间,东临桃源、安化,西毗泸溪、古丈、永顺,南接溆浦、辰溪,北靠张家界。

全县总面积为5825.5平方公里。

2.2自然条件
沅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6.6℃,全年平均霜期为93天,无霜期为272.2天,年平均降雨量1440.9毫米,冬季偏北风和东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和西南风。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年平均蒸发量为1215.8毫米。

2.3资源条件
2.3.1 土地资源
沅陵土地总面积为582550.51公顷,其中耕地39919.9千公顷,林地477623.5千公顷,园地4173.1千公顷,水面24.1千公顷。

2.3.2 矿产资源
沅陵县地质的变迁育出多种矿藏,矿种多、分布面广,已开发利用和初步查明的有金、铁、铜、硫铁、锑、锰、钨、钒、银、镉、铀等12个金属矿,煤、磷、重晶石、石煤、石灰石、金刚石、铝土、钾长石等8种非金属矿,金属矿以铁、金、硫铁矿为主,分布最广,储量较大,非金属矿以煤、石煤为主、储量亦较丰富。

2.3.3 水资源
沅陵县境内水能资源丰富,境内溪河密布、有大小溪流910条,总长3888.55公里,其中流域面积在3平方公里以内有466条,拥有大小水库129座、水力蕴藏量295万千瓦,已开发170万千瓦,仅利用1/2强,现沅陵县境内拥有五强溪、凤滩、高滩等大中型水电站,有溪水总面积32490公顷,其中可养面积500公顷。

2.3.4 生物资源
沅陵县境内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县域内乔木、灌木和木质藤本等森林植物1175种,尤以稀有珍贵树种属国家、省级保护的多达56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水杉、珙桐两种、药用植物1630种,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其中有药用动物101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为沅陵发展经济林和高效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3.5旅游资源
沅陵县域内有凤凰山少帅森林公园,夸父自
然景区,被誉为湖南“九寨沟”的借母溪沟谷森
林自然保护区及辰州水国龙城,河涨洲一线三塔
奇观,天下辰龙第一关,高华山,“地下奇宫”
无缘洞,三水斗奇、鼓锣岩、鼻孔岩瀑布等自然
景点和宗教街,五强溪、凤滩水电站与古风遗韵
的民间习俗等人文景观、具有自然、人文、古代
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独特风景旅游资源。

2.4人口分布
2006年底,沅陵县域共165440户,总人口677510人,户均人口4.1人/户。

其中城镇人口159536人,农业人口517974人。

县域人口密度为116人/km2,同期湖南省和怀化市的人口密度分别为为319人/km2和181人/km2。

沅陵属山区县,地广人稀,农村居民点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总体上县域西南部和东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中北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县域23个乡镇中,麻溪铺镇和沅陵镇的人口密度大于150人/km2;人口密度在100-150人/ km2的乡镇有10个;人口密度最小的乡镇为杜家坪乡,人口密度为43人/ km2;其它乡镇人口密度均在60-100人/ km2之间。

这表明沅陵县人口分布较为分散,人口向发展条件较好地区集聚的态势还不太明显。

进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应加强这种态势,促使县域人口由发展阻力较大地区加速向发展条件较好地区的转移。

2.5经济状况
2.5.1经济总量
2006年沅陵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8.8亿元,人均GDP为7200元。

高于怀化市的6872元,大大低于湖南省的11830元,总体经济实力较弱。

县域经济实力排在前五位的乡镇依次为沅陵镇、官庄镇、筲箕湾镇、五强溪镇、凉水井镇。

2.5.2人均GDP
人均GDP超过10000元的有三个乡镇,依次为五强溪镇、筲箕湾镇、官庄镇;人均GDP 在5000-10000元的乡镇有5个,人均GDP在2000-5000元的乡镇有13个,人均GDP在1000元以下的有2个。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沿319国道分布的乡镇经济相对活跃,人均GDP均排在全县前列。

2.5.3农民人均纯收入
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其中五强溪镇人均纯收入为2200元/人,排在全县第一。

而2006年湖南省和怀化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为3390元和2387元。

沅陵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低于省市的平均水平。

人均纯收入在1000-2000元/人的乡镇有15个,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人以下的乡镇有7个。

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图
表2.2 2006年沅陵县各乡镇人均GDP 比较一览表
表2.3 2006年沅陵县各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一览表
2.6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沅陵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远在春秋时期属楚巫中地,战国属楚黔中郡,秦属黔中郡,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沅陵县属武陵郡,隋属辰州和荆州,唐武德二年属辰州,五代(后梁开平六年)属马楚,宋属荆湖北路,元属湖广行中书省辰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辰州府,清(乾隆六年)属辰水州靖兵通道,民国(三十年)属湘西行署,1949年10月8日,建立沅陵县人民政府,1950年属沅陵专区,1952年8月属芷江专区,1952年12月属黔阳专区,1968年属黔阳地区,1981年属怀化行政公署。

经过2000年、2004年、2005年三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2006年沅陵县辖8镇15乡、498
个行政村(其中居委会36个)、5009个村民小组。

8个镇分别为沅陵、凉水井、麻溪铺、明溪口、官庄、五强溪、七甲坪、筲箕湾,15个乡分别为借母溪、二酉、马底驿、大合坪、荔溪、盘古、清浪、深溪口、肖家桥、陈家滩、楠木铺、杜家坪、太常、火场、北溶。

表2.4 2006年末沅陵县各乡镇人口情况一览表
注:沅陵镇总人口包括农业人口19316人和城镇人口114886人。

3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特征分析
3.1城镇体系现状
(1)城镇化水平大大低于省市平均数。

到2006年底,沅陵县8个建制镇共有城镇人口159536人,城镇化水平为23.55%(城镇人口统计没有包括各建制乡的非农人口和乡镇驻地的寄宿学生,若加上这部分人口,城镇化水平可达29%左右),同期湖南省和怀化市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8.7%和31.1%。

(2)2006年县城城镇人口为114886人,城镇首位度为9.16,首位度比较高。

但由于山地地形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县城的辐射功能不强,特别是对县城中部区域带动作用不大。

(3)县域建制镇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绝对数较小,集聚发展力度不够强劲。

(4)城镇空间发展不太平衡,县域东部城镇发展较快,中部城镇发展较慢。

西部集镇相对密集。

(5)城镇空间分布沿路、沿江态势明显,全县60%以上的乡镇基本沿319国道和沅江两岸布局。

乡镇发展受山地地形限制及交通依附明显。

表3.1 2006年沅陵县城镇发展现状一览表
表3.2 2006年沅陵县各乡镇人口规模等级一览表
3.2城镇体系规划
3.2.1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指体系内各个城镇在地域空间中的位置分布,组合形式的特征,它是职能类型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在区域内的空间组合和表现形式,因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特征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前两种结构的作用,同时也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城镇化水平以及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沅陵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城镇现有基础、交通区位状况,资源开发利用,城镇空间合理布局出发,规划采取点轴发展模式,以点带轴,由轴及面促进区域城镇体系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一个中心:沅陵县城作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全县今后经济和城镇建设的重点和龙头,随着产业和人口的转移、城镇将会加快发展。

是“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作为县域空间开发的重点。

两个次中心:依据区域经济结构划分和发展的需要确定五强溪、官庄作为县域空间开发的次中点,重点安排工业、商业、居住等设施,集中人口和非农产业,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导向,吸引非农产业和人口向城镇集中。

四条通道:是指G319、沅张线(即S228)、官五线(即S227)以及沅陵到五强溪的县道为轴线建好沿线的小城镇,使之利用交通条件加速发展。

3.2.2城镇职能结构
县域城镇体系职能规划是对其现状城镇职能分工特点的揭示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相适应的城镇职能组合规划。

(一)县域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县城沅陵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五强溪工业基础较好,又被怀化市列为重点发展的六个乡镇工业小区之一;官庄镇处于沅陵县东大门,经济活跃,作为沅陵县即将兴起旅游业的接待站,在沅陵东南部有较强的经济职能作用。

而其他建制镇,主要沿交通线发展,以农副产品、兼顾市场、旅游业为主。

总体而言,全县工业基础薄弱,因而以矿产资源、农林产品加工形成的建制镇,多为粗加工型、缺乏深度加工,而且城镇之间产业横向联系少,协作关系薄弱,优势不能互补,难以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

(二)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将县城和各建制镇按其主要职能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边贸型、旅游型、农贸型。

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其职能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表3.3 沅陵县城镇职能类型结构规划一览表
3.2.3县域城镇人口规模等级规划
沅陵县现状等级规模中,无论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均偏小。

“多而小,散而弱”的现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很不合理。

良好的县域体系是由不同等级规模,相互协调,互为依托的按一定秩序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城镇群体构成,不同等级规模的城镇,发挥的作用和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地位也有不同。

全县城镇发展将形成以沅陵县城为核心的四级等级结构。

第一级:县域中心——沅陵镇(即沅陵县城)。

第二级:次中心——五强溪、官庄。

第三级:一般建制镇——麻溪铺、凉水井、七甲坪、明溪口、筲箕湾、借母溪、二酉。

第四级:乡集镇——马底驿、大合坪、荔溪、盘古、清浪、深溪口、肖家桥、陈家滩、楠木铺、杜家坪、太常、火场、北溶。

表3.4 沅陵县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
4县域村庄体系现状分析
4.1概念解析
村庄:指行政建制上的行政村概念。

自然村:指各行政村村域内的农村住区空间聚落,本规划按村民小组统计。

行政范畴的村庄体系:按行政建制的行政村建立的体系。

城乡范畴的村庄体系:指突破村庄的行政范畴,按功能划分为城市(镇)地区和农村地区两类所建立的体系,前者由城市或城镇建成区界定。

居民点体系:居民点体系一般由城镇体系与村庄体系构成,前者一般由中心城区、中心镇镇区和一般镇镇区组成,后者一般由集镇、行政村(驻地)、自然村或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组成。

4.2村庄人口规模分析
4.2.1行政范畴的村庄人口规模分析
全县域共有行政村498个,居委会36个,自然村有5009个,总人口677509人。

其中沅陵县城区有15个居委会,150个自然村,城镇人口114886人。

主要特征有:
(1)行政村数量较多。

尤其是凉水井、官庄、七甲坪、二酉等4个乡镇,行政村的数量均在40个以上。

在沅陵县历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中,这四个乡镇的村建制没有变动。

行政村的管理事务不多,如此多的行政村,对于乡镇管理来说是个大负担,行政村的合并势在必行。

从全国的经验来看,每个乡镇管理的行政村不宜超过20个。

表4.1 2006年末沅陵县各乡镇行政村数量比较
(2)村均规模差异较大。

沅陵县域行政村村均人口规模为1165人,自然村村均人口规模116人(不包括沅陵县城的居委会)。

行政村村均人口规模超过2000人的有楠木铺乡、荔溪乡和麻溪铺镇;村均人口规模最小的是火场乡,为725人/个。

自然村村均人口规模最大的筲箕湾镇为258人/个,最小的杜家坪乡为68人/个。

自然村村均人口规模在100人/个有6个乡镇。

(3)劳动力劳务输出较多。

2006年全县各乡镇常年外出打工的人达到13.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38%。

表4.2 2006年末沅陵县各乡镇村庄人口情况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