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质疑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浅谈如何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质疑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课程改革目标、教学过程和教材开发
与管理等方面,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改革,提倡“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
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
的确,好奇质疑是孩子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
朱熹曾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学习上的
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中得到的,可见质疑对学生
学习的重要性。
也正因为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开始尝试质疑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据笔者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质疑教学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
教师本身对质疑教学理解不够深入,可以说是一知半解;教师有心理障碍,不敢
不愿设置质疑环节;学生不敢、不善质疑;学生质疑了,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跑,教材最终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课堂闹哄哄,却不着边际,没有很好地解决教学内
容等。
为此,笔者对这些现象进行了一些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以引起
教师们对质疑教学的再反思。
二、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师观念是开展质疑教学的前提
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扼杀了学生的主动
意识和进取精神。
对此,教师务必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切实转变观念。
其实,质疑教学对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在课堂上实施质疑教学,有利于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他们主动探求未知领域,自主收集和
处理有关信息并获得新知识的兴趣,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学生自主发展的目标;同时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能促进学
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提高;有利于师生间感情的交流,营造民主、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愣在那里,可见这是大部分同学的疑问,对此我马上对同学说,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话音刚落,就有几个同学
举手要求发言,钱易开同学说,“亡,百姓苦”,是因为国家灭亡了,老百姓无
家可归,流离失所,当然是百姓苦。
紧接着俞晓枫同学自告奋勇地回答了“兴,
百姓苦”——国家兴起的时候,作为皇帝他要体现他的权威,又要寻欢作乐,因
此会大兴土木,导致劳民伤财,故百姓就会受苦。
精辟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
的掌声……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是由老
师问变成了“学生”自己提问、自主思考、自由作答。
表现上看只是形式发生了
变化,其实效果是大不相同。
同样的问题,由同班同学提出来,对于其他同学而
言极具挑战性。
他们往往会开动脑筋,积极作答,而一旦回答出来,一种成就感
就会油然而生。
而这种成就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良性循
环下,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就会增强。
课
堂上,打瞌睡、开小差的学生少了,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学生多了,上课的效
果也自然出来了。
(二)树立良好心态是开展质疑教学的保证
课堂上让学生质疑,难免会出现游离主题的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树
立良好的心态,不能草率了之,更不能恶语相迎,因为只有在和谐宽容的氛围中,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才能培育起学生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
和品质,展现出巨大的潜能,“好花”也才会开在“篱笆”外。
比如我在教学《恐龙无处不在》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呢?”应该说,这个问题与笔者预设的教学目标毫无关系。
处理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可能会置之不理,可能会应付了事。
如果这样,那么
就失去了引导学生到课外学习语文的大好时机,也挫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是个自然科学方面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
去查资料,不就培养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吗?如果学生回去问他
的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再安排学生在课文课外活动上
进行交流,这不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吗?所以,只要教师能以良好的
心态来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就可以在课外学语文,在社会中学语文,就可以
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做也符合《语文课程
标准》中指出“语文学习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力的
语文课程”的宗旨。
(三)教给学生方法是开展质疑教学的关键
教师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学生也破除了质疑的障碍,接下来教师就要教
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不同角度生疑、
质疑。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关键词语、难句质疑,也可以从句与句、段与
段之间的关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课文的注释等方面去质疑。
比如笔者在教学《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元曲时,学生就从以上方面提出
了疑问。
如:“峰恋如聚、波涛如怒”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望西都、意踌
躇的,作者踌躇什么?”“伤心秦汉径何处”作者伤心什么?为什么说“哭,百
姓苦;亡百姓苦”等一系列问题。
除了以上的方法之外,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本身的错误去质疑。
如在
教学《雨之歌》时,课文提出“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这句话比较
含混。
确实这句话本身有错误,因为这篇文章是黎巴嫩的纪伯伦所写,我们看到
的不是原文而是经过翻译的,难免会与原文不符。
好在不太影响全篇的理解,但
毕竟也是学生对课文的一次质疑。
再如在上《雾中向导》这篇文章时,雾中向导
讲的是大雾天女孩无法识别去学校的路,但又不得不去的情况下,一个热心的人
帮她做向导,领她到学校,结果发现竟然是一个盲人的故事。
有同学就提出这位
“向导”既然是盲人,他为什么开始就知道“我是一个女孩”?是否应该在文章
前面加些有关女孩特征介绍的铺垫,否则就会使人产生怀疑等。
(四)讲究解决策略是开展质疑教学的诀窍
笔者开始尝试采用质疑教学时,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因为学
生提出的问题,要么是东一个,西一个,根本没有系统性;要么是难一个、易一个,头重脚轻。
针对这种情况我马上反思,总结经验:不能让学生提一个问题,
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导致思想不清,教学混乱。
于是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即让每个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至少提出五个问题。
对于这五个问题自己先需开动脑
筋或查找资料解决其中的一部分,真的不能解决的,课堂上再来集体解决,这样
一来势必使学生反复地钻研教材,查找资料,课前预习也就不再形同虚设了。
更
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则先让有疑问的同学一一提问并记录,然后调整问题的解决顺序,共同探讨、析疑。
最后就以清代学者刘开的话作为文章的结尾:“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莫能好学者也。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