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苏联的崛起》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第2课苏联的崛起
一、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最早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

后来联盟成员国发展到15个。

二、理想与成就
1、理想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将苏联建设成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强国。

2、措施
实施五年计划,1928---1937年,先后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3、成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有9000多个新企业投入生产;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

4、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和基础。

5、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执行正确的政策;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民群
众的积极支持(斯达汉诺夫运动)等。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标志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

2、特点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具体表现
(1)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权力集中于斯大林个人手中;苏维埃变成徒有虚名的机构,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2)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4、后果
政治上出现了肃反运动扩大化。

经济上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5、评价
积极作用: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作用: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阻碍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

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误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