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写作背景
1936年2月,身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看到北国雪景写下一首词,存于箱底,一直秘而不宣。1945年10月,在重庆谈判期间,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发表,轰动了山城重庆,甚至轰动全国。蒋介石因为自己的气势被毛泽东压倒,气急败坏,召集了一大批御用文人,要求他们写出一首词来胜过毛泽东的词。然而,这些御用文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也没有写出来。于是,毛泽东的这首词就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这首词就是《沁园春·雪》
顿dùn立即,立刻。
分外fèn wài特别。
竞jìng竞相,互相争着做。
数shǔ数得上,称得上。
欣赏文章想象景象
第二课时
赏析上阕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分写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字总领?它领起的内容有哪些?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分写的内容由“望”字总领,领起的内容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
【提示】从词性、词义入手,结合所在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品析】措辞极有分寸,委婉地指出了古代帝王在文治方面的不足。
3.“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来写,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那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1、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指出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难点
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
观看
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讲授新课阶级英雄作铺垫。
5.毛主席对古代五位帝王是怎样评价?
客观公允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业赫赫,为时代骄子;只可惜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不能成为美好河山的主宰。
讲评:
前三句总写北方的壮丽雪景。
壮阔雄奇、玉砌银妆、冰天雪地。
封、飘。静中有动,由下至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
读准字音
沁qìn园春莽mǎng莽
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红装zhuāng素sù裹guǒ
分fèn外妖娆ráo
稍逊xùn风骚sāo略输shū文采
竞jìng折zhé腰还看今朝zhāo
学习词语
滔滔tāo tāo江水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江水滚滚。
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折腰zhéyāo弯腰行礼,这里指倾倒的意思。
拓展练习
1、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
是具有敏锐头脑和杰出洞察力的人,并且,有挑战一切既有的陈规的勇气的人,是具有伟大领导能力的人,是会巩固一切友谊,宽容所有敌人的人,更是一个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而从不言败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我心中堪称“风流人物”。
2、写出与“雪”有关的成语
风花雪月雪中送炭冰雪聪明程门立雪
善于精选字词。
这首词运用字词语非常精炼,而且多用对仗的形式出现,字词准确凝神,充分体现诗词语言的在丰富内涵。如千里与万里,冰封与雪飘,莽莽与滔滔等等,这些字词或者统摄全篇、一线串珠,或者点石成金、境界全出,或者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或者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妙在丰富手法
诗中的手法丰富而美妙,
纵观全文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偶。
2、写实与想象结合,动静结合。
读后感悟
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中华大地,英才辈出。我们要放眼未来,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维护祖国尊严和建设强大祖国的“风流人物”。
2、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我们感受到词人要创造伟大业绩的英雄气概,他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此句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赞美”一词在全词中表达情感比较单薄、单一,并且在音韵上不符合本词要求。“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之意,且比“赞美”程度更深,更能体现无数英雄为祖国壮丽河山而倾倒之情。
4.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的特点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
写作手法有:
想像、动静结合、实写、虚写、呼应、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全文赏析
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
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壮丽的山河。下阕:评历史人物,抒诗人的抱负。
美句赏析
1.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8.从下阕词中找出三组近义词。
(1)稍――略(2)输――逊
(3)文采――风骚
9.说说主旨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心,抒发了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态度
肯定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信念。
9.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另:请在课文里标注动静句、想象句)
雪景,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4.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5.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望到了什么?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望”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先总写,后分写.
6.“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巧在表达融合
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时的惋惜之情,颂扬当代风流人物时的豪迈之情。情景交融。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作者把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
风骚fēng 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yīdài tiān jiāo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风流fēng liú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红装素裹hóng zhuāng s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2、解题:“沁园春”是什么?“雪”又是什么?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què,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词作代表还有《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课题
《沁园春雪》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雪上加霜冰天雪地鹅毛大雪囊萤映雪
阳春白雪报仇雪恨风雪交加傲霜斗雪
白雪皑皑阳春白雪饱经霜雪报仇雪耻
冰天雪地冰天雪窖冰消雪释冰雪严寒
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②“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③“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3.文中提到的英雄分别有什么功绩?
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汉武帝(建立强盛西汉)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宋朝)、元太祖(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
4.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5.“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
7.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
8、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的呢?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
分析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
2、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主题思想
这首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借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众,抒发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写作特点
1、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2.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巩固练习
1936年2月,身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的毛泽东看到北国雪景写下一首词,存于箱底,一直秘而不宣。1945年10月,在重庆谈判期间,这首词在《新民晚报》发表,轰动了山城重庆,甚至轰动全国。蒋介石因为自己的气势被毛泽东压倒,气急败坏,召集了一大批御用文人,要求他们写出一首词来胜过毛泽东的词。然而,这些御用文人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也没有写出来。于是,毛泽东的这首词就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这首词就是《沁园春·雪》
顿dùn立即,立刻。
分外fèn wài特别。
竞jìng竞相,互相争着做。
数shǔ数得上,称得上。
欣赏文章想象景象
第二课时
赏析上阕
1、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几句是分写?分写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字总领?它领起的内容有哪些?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分写的内容由“望”字总领,领起的内容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2.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
【提示】从词性、词义入手,结合所在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品析】措辞极有分寸,委婉地指出了古代帝王在文治方面的不足。
3.“江山如此多娇”是承上阕来写,用了一个“娇”字,是褒义,是赞扬。那祖国的江山有那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什么景?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1、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
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指出下面的句子各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重点
理解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感情,体会最后三句的含义
难点
上阕写景是为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作铺垫。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再播放音频《沁园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从视听上吸引学生,
观看
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讲授新课阶级英雄作铺垫。
5.毛主席对古代五位帝王是怎样评价?
客观公允地评价:他们在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功业赫赫,为时代骄子;只可惜武功有余,文才不足,不能成为美好河山的主宰。
讲评:
前三句总写北方的壮丽雪景。
壮阔雄奇、玉砌银妆、冰天雪地。
封、飘。静中有动,由下至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
读准字音
沁qìn园春莽mǎng莽
成吉思汗hán数shǔ风流人物
红装zhuāng素sù裹guǒ
分fèn外妖娆ráo
稍逊xùn风骚sāo略输shū文采
竞jìng折zhé腰还看今朝zhāo
学习词语
滔滔tāo tāo江水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江水滚滚。
妖娆yāo ráo娇艳美好。
折腰zhéyāo弯腰行礼,这里指倾倒的意思。
拓展练习
1、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
是具有敏锐头脑和杰出洞察力的人,并且,有挑战一切既有的陈规的勇气的人,是具有伟大领导能力的人,是会巩固一切友谊,宽容所有敌人的人,更是一个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而从不言败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我心中堪称“风流人物”。
2、写出与“雪”有关的成语
风花雪月雪中送炭冰雪聪明程门立雪
善于精选字词。
这首词运用字词语非常精炼,而且多用对仗的形式出现,字词准确凝神,充分体现诗词语言的在丰富内涵。如千里与万里,冰封与雪飘,莽莽与滔滔等等,这些字词或者统摄全篇、一线串珠,或者点石成金、境界全出,或者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或者表情达意淋漓尽致。
妙在丰富手法
诗中的手法丰富而美妙,
纵观全文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偶。
2、写实与想象结合,动静结合。
读后感悟
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啊,中华大地,英才辈出。我们要放眼未来,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维护祖国尊严和建设强大祖国的“风流人物”。
2、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我们感受到词人要创造伟大业绩的英雄气概,他坚定的信念、远大的抱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此句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赞美”一词在全词中表达情感比较单薄、单一,并且在音韵上不符合本词要求。“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之意,且比“赞美”程度更深,更能体现无数英雄为祖国壮丽河山而倾倒之情。
4.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词的特点
词又叫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原来可以合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乐谱失传后,只剩下词牌,词牌就是词的调子,每个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声调和韵脚。所以把写词叫做“填词”词牌名与词牌没有必然的联系。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这是一首写景咏怀词、古典词。
写作手法有:
想像、动静结合、实写、虚写、呼应、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全文赏析
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
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壮丽的山河。下阕:评历史人物,抒诗人的抱负。
美句赏析
1.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8.从下阕词中找出三组近义词。
(1)稍――略(2)输――逊
(3)文采――风骚
9.说说主旨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信心,抒发了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态度
肯定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信念。
9.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实景,接着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另:请在课文里标注动静句、想象句)
雪景,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4.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注意“封”和“飘”;互文)首句创造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境界,写法上动静结合。
5.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望到了什么?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望”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先总写,后分写.
6.“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其他几位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7.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巧在表达融合
上阕写景,句句有情,在描写象征长城、大河、高山、高原时,倾注着赞美祖国河山的爱国深情;下阕议论、也结合着抒情,在评说古代帝王时的惋惜之情,颂扬当代风流人物时的豪迈之情。情景交融。上阕写景是下阕议论抒情的基础,下阕议论抒情是上阕写景的必然结果。作者把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
风骚fēng sāo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yīdài tiān jiāo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
风流fēng liú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红装素裹hóng zhuāng sùguǒ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2、解题:“沁园春”是什么?“雪”又是什么?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这个词牌规定114个字,分上下两阕què,上阕13句,下阕12句,句号处必须压韵。“沁园”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以咏其事。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词作代表还有《沁园春·长沙》《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课题
《沁园春雪》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感受诗人胸襟气度,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来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通过理解诗人作为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立下远大抱负,敢于超越前人的精神。
雪上加霜冰天雪地鹅毛大雪囊萤映雪
阳春白雪报仇雪恨风雪交加傲霜斗雪
白雪皑皑阳春白雪饱经霜雪报仇雪耻
冰天雪地冰天雪窖冰消雪释冰雪严寒
①“惜”中含褒,肯定他们,就是肯定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
②“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③“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6.下阕提到的五位帝王,诗人认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根据是什么?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3.文中提到的英雄分别有什么功绩?
秦始皇(第一次统一中国)、汉武帝(建立强盛西汉)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宋朝)、元太祖(武功盖世,统一蒙古,立足中原)。
4.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
5.“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
7.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
8、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的呢?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
分析下阕
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
2、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史人物的评点的?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斗争,写尽英雄之间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最能概括每一个英雄人物的奋斗动机和奋斗姿态。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4)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主题思想
这首词大气磅礴,气壮山河,借写景论史,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人民群众,抒发作者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写作特点
1、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议论抒情。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又深化了写景。
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2.欲与天公试比高。
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古代那些帝王都过去了,要看叱诧风云的人物,还得看现在,看人民群众。“数”与“看”两个动词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巩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