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初一上中图版3.4中国的河流和湖泊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以及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我国河湖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而展开的。
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河湖不仅可以灌溉、航运和旅游,它还提供了水和水能资源。
了解河流分布和河流的水文特征,对抵御各类自然灾害,实现人地和谐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外流区与内流区的位置、界线;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运河,古今的航运意义;主要湖泊的名称和分布。
〔2〕能力目标: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以及辨析自然要素间互相影响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更加热爱我国的美丽山河。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我国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学法:欣赏河流、湖泊的图片。
〔2〕读图分析法:找出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界线,并分析分布不同的原因。
〔3〕动手实践法:让学生在空白图中画出所知道的河流。
〔4〕讨论比较法:让学生阅读,分组讨论。
列表进行比较。
2、学法
在学习过程中,以图为媒体,让学生读图、析图和熟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知识水平,获取地图技巧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导入我用任贤齐的《我是一只鱼》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开始,提出问题:鱼儿的生活离不开什么?鱼儿生活所需要的水来自哪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2、讲授新课
〔1〕展示《中国水系图》
地理学习的关键重在读图,我让学生自己动手。
先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河流名称,然后将所写的河流画在空白图上。
感受河流的流向和注入地。
从而总结归纳出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河流有哪些?认识什么是外流河,什么是内流河?以及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概念?还可拓展分析河流与
地势的关系?
〔2〕展示《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在学习气候的时候学过,我找一生说出分界线山脉的名称。
然后设疑: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南多外流河,它与气候有什么关系?这样为后面学习和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做好铺垫和预备知识。
〔3〕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水文特征
a: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显示各大河水量大小的直观图示,帮助理解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在不同的地区外流河水文特征存在的差异。
用表格的形式把秦岭——淮河以北和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从水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b:出示塔里木河图片,提出相关的问题,分组讨论,总结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4〕京杭大运河
a、播放京杭大运河的录像,让学生通过录像学习京杭运河的知识,了解京杭大运河古今的地位。
b、出示京杭大运河图,让学生填写从录像中获取的相关知识。
〔5〕湖泊
我国的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称为大地的明珠。
由我们湖南省这颗璀璨的明珠洞庭湖引入,出示洞庭湖
的图片,它塑了洞庭洞平原,也使湖南被称为“鱼米之乡”。
同学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湖泊?学生自学我国的湖泊。
并分析淡水湖和咸水湖的成因。
〔6〕课堂小结
我用一首自编的河流诗,让学生巧记中国的河流。
河流众多丰水量,水能巨大世界响。
外流江河分三路,大多东入太平洋。
黄河含沙世界首,综合治理要加强。
华北海河短而广,五大支流扇形张。
淮河皖苏流域广,东入黄海南入江。
亚洲第一长江长,黄金水道多河港。
东北边境黑龙江,支流松花江通航。
华南珠江大流量,主干西江船来往。
横断山区巨能藏,最大河流澜沧江。
西藏雅鲁藏布江,水丰南入印度洋。
京杭运河南通航,世界人工河最长。
西北额尔齐斯河,唯一注入北冰洋。
此外闽江与钱塘,位于福建和浙江。
五、拓展探究
如果我国地势为东高西低,河流将会与现在有哪些不同?
A根据引导问题进行讨论:
a: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对内、外流区面积的影响
c:对河流水量的影响
d:对水能资源的影响
B:各小组总结:派代表发言。
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六、
七、教学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动耳、动笔、动脑,调动多种感官来主动学习,从而实现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使
课堂真正成为和谐的生命课堂。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仍有部分学生不能从相关图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