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面子,男人为它拼命,女人为它丢命
说起中国人的面子,作家鲁迅在《说面子》一文中,就说过这么一句话:
“在外国人看来,‘面子’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抓住阿Q的辫子,只要一牵着它,全身就跟着走了。
”
即使我们自己说起”面子”和“人情”,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感。
今天讲的黄国光先生《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一书,就为我们做了详尽的论述,能让你彻底明了中国人的社交游戏规则,洞悉国人立生处事的内心世界。
作者黄光国,台北人,资深心理学家,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博士,创办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曾担任亚洲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会长等重要学术职务,同时也是颇有影响的社会活动家。
著有《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儒家关系主义》等书,以及中英学术论文一百多篇。
到底什么是面子?面子是怎么影响资源配置的?人情法则又有哪些?我们一一来了解一下。
1/面子的本质
作者认为面子的本质,是社会对个人道德、能力、成就的认可。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像仁、义、礼、孝等,都是在解决怎么分配资源的问题,或者说是在解决给谁面子、不给谁面子、给多大面子的问题。
同时作者也指出,“脸”和“面子”虽说的都是我们身体的同一部位,但在语言的指意上又有区别。
1) 所谓的“脸”,是指一个人的道德良好,品行端正,受人们的尊敬。
这种人无论遭受何种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是一个正直的人。
它代表的是社会对德行良好的人的信任,一旦失去这种信任,这种人在社群中便很难运转。
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我们经常说的自己丢脸了,给某人说“别丢我们的脸”,说某人“不要脸”,也用“脸皮薄”“脸皮厚”来形容别人,都是道德层面的意指。
2)“面子”是一个人察觉到的自我形象。
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权力、财富、名望有关,一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多,一个人面子越大,他的影响力也就越大。
面子是有实有虚的,尤其是在媒体炒作的今天,可以把一个人的知名度炒作的很高,然而这个人却很有可能是浪得虚名。
“知人知面不知心,画虎画皮难画骨”。
劝人“见面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说的就是一个人为了面子所表现出的真真假假。
作者说在任何社群中成长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张诚实、正直的“脸”。
但是“面子”却会因家庭地位、个人的关系,以及自我影响他人的能力等等而又不同。
2/面子决定资源分配
传统中国人非常讲究社会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他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
如果有人要别人给他帮忙,他会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对方和自己之间有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有多密切?
假设一个人掌握社会资源,有人对他提出请托,他的态度将取决于和请求人之间关系的远近。
因为接受请托需要付出资源,甚至承担风险。
并且资源总量有限,增加一方就必将减少另一方。
借此作者根据感情成分的多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
进而根据这三种关系来进行资源分配。
1)情感性的关系,这是一种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例如家人、好友等,个人可以通过他们,来获得自己所需的物质资源。
对于家人的要求一般也是竭尽所能地帮助。
中国式家庭的主要社会交易和资源分别配原则则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
根据这个法则,每个人都必须尽力为这个家庭提供生活所需要的资源。
2)工具性关系指的是和陌生人之间的关心,这种为了暂时获得某些物质目标而建立的关系,是短暂而不稳定的。
例如店员和顾客、公共汽车司机和乘客、医院中的护士和门诊病人,双方的交往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有的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就算有点感情成分,也是十分有限的。
他们之间的分配原则则是童叟无欺的公平法则,比较能够根据客观的标准,做对自己较为有利的决策。
3)混合性关系的交往双方是彼此认识且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的,但情感关系还没有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的行为。
一般包括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不同角色的关系。
它的特点就是必须借助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加以维系,是以个人的人情与面子来影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
在中国社会中,许多人常常利用混合性人际关系这种特性,运用种种方法来加强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以影响对方,并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
3/人情法则
作者提出,在生活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情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社会规范。
人情的社会规范主要包含两大类的社会行为。
一方面,在平常时候,个人会用馈赠礼物、互相问候、拜会访问等方式与关系内的其他人保持联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来有往,亲眷不冷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当一个人遭受厄运或者疾病的困扰时或生活中遇到重大难题时,就会同情体谅并且帮助他。
“受点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欠了别人恩惠和人情,就要想办法回报。
这样的社会规范,构成了本文的人情法则。
作者也说明,促使国人给别人做人情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他对别人回报的预期。
中国伦理也十分肯定受恩者回报的义务,强调“受施慎勿忘”“人有德于我,虽小而不能忘也”。
在这样的社会伦理下,施者能够放心的期待:被帮助者欠了自己的人情,将来如果自己开口向他帮忙,对方断然不会轻易拒绝。
基于此,能够给别人做人情便就顺水推舟地做了。
正如“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4/拉关系这件事并不可耻
作者指出,中国人往往以不同的交易法则和不同的人交往。
当一个人想要利用别人的资源,给我们自己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时就要想法设法将对方套在和自己有关的角色关系之中,以混合性的关系和对方保持来往。
所谓“攀关系”“拉交情”和“认亲家”基本上都是通过角色套用,和原本没有关系的人建立关系。
中国人也通常以“缘分”的说法来拉交情,萍水相逢,话很投机,虽说原是短暂性的关系,攀上命定或者前定的缘分,就为以后的来往做了铺垫。
攀上关系之后,如果对方有交往的价值。
他可以进一步地用拜访、送礼、宴客等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的情感关系。
宴请和送礼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对方接受了宴请,收了礼,便有回报的义务。
宴会越丰富,礼物越珍贵,欠下的人情也就越多。
送礼者开口要求帮忙时,也就难以拒绝。
但是作者也指出人情关系错综复杂,许多人也感觉到“钱债好还,人情难尝”,能规避的人情还是要规避。
本书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黄光国先生的解析,为我们真正过一种体面而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提供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