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断句技巧全攻略
一、读文段,通文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第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明白得了。

然后依照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点断开来。

具体来说,确实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现在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明白得,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明白得。

(2)依照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现在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如此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依照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如此,我们对上文通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

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夫君之事。

要紧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

差不多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

”帝曰:“方且图之。

”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

(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通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亲小孩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差不多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亲小孩堕马”这一进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答案】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③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刻等。

因为名词一样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样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显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差不多上能够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差不多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能够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能够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
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显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显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情况。

然:如此。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差不多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
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例】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021年北京卷)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答案】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解析】
在选段中,“匡庐即庐山”、“香炉峰”、“遗爱寺”、“太原”、“峰腋寺”差不多上地名,“草堂”是常用的名词,“元和十一年”是年号,“白乐天”是白居易的字,明白这些,对正确断句是专门有益处的。

(句中划线词均为专用词,有年号时刻、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专门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觉。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样都要断开。

两人对话,一样在第一次问答显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依照上下文判定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例】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逍遥游》
【注释】
(1)拙:笨。

拙于:不善于。

(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可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
号为梁,同时僭号称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葫芦。

(4)树:栽培种植。

成:成活。

(5)剖:破开。

(6)瓠落:平浅的模样。

(7)枵然:虚大。

(8)掊:击破。

【答案】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枵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

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

我用那个大葫芦去装水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担不了这么大的重量。

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

葫芦不是不大啊!但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那个大的特点啊!”
2.语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样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它们的后面一样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样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穿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
虽、尽管、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因此、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样要断开。

6.其它的如:
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样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
因此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专门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解析】
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段标点,假如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

“游者众”后的分号,可依照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

“专门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例】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解析】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也、也、也。

找出这些虚词,本题差不多就解决了。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样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

)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因此”“苟”经常用于句子首
说明:
1.“曰”后面加冒号是不言而喻的;“哉”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询问或反问语气,句末常用叹号或问号。

例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而”作连词经常用于句子中间,起连接作用,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文言文中用得最多的介词,由它和名词组成介词结构多数放在动词、形容词谓语后作补语。

例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3.“则”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其中,“则”表示承接、假设、转折等关系时,“则”前常有停顿。

例如:“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则”表示并列关系时,常用于句中。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语气词“盖、夫、且(若)夫”等常用在句首,它们前面要断句。

此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则”“苟”“纵”“是故”“因此”“向使”“是以”“纵使”“然则”等前面也常常要断句。

例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夫战,勇气也。

”“若夫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然则何时而乐耶?”“苟富贵,勿相忘。

”“向使无君,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也。


5.“矣、耶、乎、焉、耳、而已”等是句末语气词,后面要断句。

例如:“古之圣人其出他人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此亡秦之续耳。

”“然则何时而乐耶?”“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壮士,能复饮乎?”
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专门紧密,一样不在其前断开,但假如“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形都不能点断。

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例】(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曰:“夫越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
画线的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

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也”、“矣”差不多上句尾语气词,“夫”、“且”差不多上发语词,是专门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

此外,多个判定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专门句式把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专门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能够关心我们断句。

比如:判定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存:如:
“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因此”“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适应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能够减少断句失误。

【例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那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专门清晰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因此,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3】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分析】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能够断完十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关心判。

古人不明白语法结构,只是靠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

我们能够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依照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依旧属下,有时难以确信,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也确实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谓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那个地点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差不多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如何变,都不能违抗“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样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依照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差不多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把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关心准确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