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人口流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人口流动研究*
◎关海长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行工业化和城镇化政策,乡村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一切因人而起。

本文研究了乡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规模、推动力量以及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结果发现自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规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城镇就业人口则呈上升趋势的规律;城镇化背景下生产要素配置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双重力量引起乡村劳动人口理性单向外流;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促进了农村生产内部分工,进而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创造非农就业岗位,顺应农村劳动人口回流,乡村终将振兴。

关键词:城镇化;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城市快速扩张,引起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高效率配置,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尽管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社会是历史的制度安排,但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动,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不同地域空间呈现,致使城市因人来而兴、乡村因人去而衰的阶段性转变,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逻辑。

无论城市由小到大,还是乡村由大变小,这一运动的决定力量可归结为人口流动。

从宏观上看,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造村落结构的必由之路。

历经40年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劳动力已经实现了通过增加非农收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达到增收致富的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城镇化的过程即是人口流动与转变的过程,人口流动的规模如何,呈现什么特征,对社会经济有何影响等问题,用人口流动来刻画或解答,将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探寻农村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规律,亦能判断城乡发展之趋势,有助于理清乡村振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劳动人口流动的特征
中国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人口流动从数量上看,呈现逐年增长略有波动的趋势;从质量上看,绝大多数为农村优质劳动力;从年龄上看,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从务工类型上看,多从事低级或初级层次的工种。

(一)农村劳动人口流动规模增长至稳定趋势,空间已逼近极限。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人口流动数量大约只有2000万人,到1989年时接近8000多万人,1999年达到1.3亿人,2000年后,稳定在1.3-1.5亿人范围。

从城乡就业人员来看,城镇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呈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结构;乡村就业人员到达顶峰后,开始逐步减少,且减少的趋势还在延续。

由于部分农村劳动人口流迁进城,逐渐转化并融入当地市民,加之计划生育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以至于农村劳动人口流动的数量经多年增长后,经达到了一个稳定值,后继增长空间非常狭小。

(二)外出务工群体以中青年为主,且人力资本禀赋较高。

随着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为了当时的主要矛盾。

由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学习和适应能力相比更强,具有较好基础教育的青年人,无疑成为外流务工的主要群体。

在比较优势下,农村主要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追求更高的劳动报酬和收入,提高农村家庭生活水平。

务工选择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传统部门,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流入到建筑、服务业和制衣纺织等技术含量低的传统行业务工,以简单劳动获取报酬。

(三)乡村劳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在城镇务工的农村人口,虽然与城镇居民在同一区域,但难以融入其中。

其主要原因是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网络。

大部分外出的农村劳动人口文化程度不高,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随时有可能面临失业和再就业的可能。

而且,他们在农村有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父母,回归家庭是必然选择。

由此,无论是短期内还是长期,农民工都不可能也无法真正融合城市生活。

他们的目标就是获得比较收益,改变农村家庭生活条件,让下一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未来充满期许。

二、农村劳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就业人口流动规律,用推拉理论可以恰如其分的说明中国跨区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经济增长的市场化改革过程和市场发育的不平衡,是决定人口外流的重要因素。

工业化战略过程形成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成为中国人口迁移的特殊动力,而城镇化建设以来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又为人口外流提供追加了动力。

(一)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失衡,乡村人口单向流入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城镇化裹挟下的乡村再造研究”(15YJCZH052)
- 86 -
城镇。

在国家推行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之下,资源等生产要素逐渐流向城镇,集聚产生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城市更好发展。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人口由乡村单向流入城镇。

资本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获利为终极目标,在行为选择上,投资工业品或收益稳定的公共品,相比乡村传统农业具有比较优势。

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看,1981—2016年长达36年的时间里,投资额从0.096万亿元增长到了60.6万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0%。

值的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一直居高不下,从70%增长到了98%。

特别是1996年之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增速较快,而乡村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仅为2%。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吸引农村劳动人口进城务工追求高额报酬。

农村劳动人口流动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0万人,增长达到1.4亿人。

(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乡村人口理性流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配置的一切左右力量,是市场背后那只“无形的手”——价格或效益在发挥作用。

在农村,缓慢增长的农产品价格或产量,成为推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消极因素;而节节攀升的非农务工工资,则形成了拉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积极因素。

农村劳动力在比较优势下,选择进城务工与留村务农之间的收益较大者,充分显示了小农理性。

一旦经济理性冲破禁锢乡村劳动力外流的思想束缚,乡村大部分劳动力将弃农从工。

由此便不难解释,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农村劳动力形成的“打工浪潮”。

城镇务工的高收益和留村务农的低收入,形成了推动乡村劳动人口外流的主要力量。

三、农村劳动人口流动引起的社会经济效果
(一)人口结构失衡与生产方式转变。

农村大部分中青年人外出务工,留下妇女和老人在农村务农、照顾家庭,农村劳动人口外流引起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在短期限制了农村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

少数贫困地区因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出现小孩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老少两代人相依为命的“留守”现象。

虽然农村劳动人口变少,但农业生产并未受到影响。

一方面是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由传统耕种向现代农业转化;另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人类活动空间的快速往返。

就劳动生产力水平而言,农业机械参与农业生产,替代了农业耕种收割所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

同时,村村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发展,方便了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农忙时节往返于城乡之间。

农村劳动人口在进城务工与回乡务农之间,完成了家庭内部工农分工,并实现了农村家庭收入效益的最大化。

(二)城镇迅速发展与乡村经济繁荣。

农村人口流向城镇,推动了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从全国建成区面积的增长来看,2005年到2014年间建成区面积增长了15164.84平方公里,增速为59.6%,年平均增长率为5.33%。

从城镇化率增长来看,我国城镇化率也由1978年17.92%,发展到1990年26.41%,2000年36.22%,2008年达到45.68%,2013年为53.73%,2017年高达58.52%。

从人口增长来看,在改革开放40年时间里,全国总人口增长37.96%,而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加到60667万人,乡村人口却从79014万人减少到72135万人。

农村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由原来的农林牧渔,发展到亦工亦农相结合阶段。

收入结构多元化,使得农村拥有更多的收入渠道。

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呈现了大幅度增长,且增速较快,农村生活变得富足,农村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三)从业转变与生产结构调整。

农村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经历了渐进的过程。

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来看,1978年为28318万人,2002年达到顶峰36640万人,随后开始下降到2016年21496万人。

尽管2006年全国取消了农业税,但并未缓解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下降的趋势。

与之相对应,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从1978年11835万人,增加到2016年56107万人,这种现象吻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对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劳动力从业转变的描述。

然而,当老一代农民工逐渐退出,新一代农民工替代不足时,部分企业为了吸引劳动力,采用抬高劳动工资的方式,以至企业增加支付成本而引起利润缩减。

为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更多的引进高科技智能化生产线,达到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四、结论和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城镇因人来而兴旺繁荣,乡村因人去而发展缓慢,一切因人口流动引起。

将乡村人口转变放置于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建设与规划发展大格局中,其关键在于让政府主导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实现乡村振兴与繁荣。

首先,合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引导资本在乡村投资,鼓励在乡村创新创业,创造非农就业岗位。

其次,优化布局村镇规划,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最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让市场发挥作用,推动农村快速发展,吸引并留住乡村劳动人口在乡村和小城镇务工,缓解人口过度集中大城市。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01):168-179+209
[2]刘华珂,何春,崔万田.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贫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J].农村经济,2017(11):57-62.
[3]蔡•,王德文.作为市场化的人口流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3(05):15-23.
[4]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04):25-36.
●作者单位:
1.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74
2.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重庆 400074
- 8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