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凝胶局部应用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昔洛韦凝胶局部应用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分析
孙晓娟;张桂芹
【摘要】目的观察更昔洛韦凝胶局部应用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05例患儿按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160例,对照组145例.两组静脉给予维生素C、喜炎平抗病毒3d,口服补充B族维生素.局部用药:治疗组局部应用利多卡因和更昔洛韦凝胶涂抹,对照组局部应用利多卡因涂抹后锡类散吹敷.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分别为(1.34±0.44)和(2.39±0.75)d,与对照组分别为
[(4.58±1.57)和(5.06±0.4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t=5.49,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8.91,P<0.05).结论更昔洛韦凝胶联合利多卡因局部应用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显著.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2(031)010
【总页数】2页(P1325-1326)
【关键词】更昔洛韦凝胶;利多卡因;口炎,疱疹性
【作者】孙晓娟;张桂芹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224002;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7;R781.53
疱疹性口炎是儿童口腔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生于出生6个月~3岁的婴幼儿,患儿多在急性发热后出现口腔溃烂、流涎、烦躁、拒食而来口腔科就诊。
2010年8月~2011年12月,笔者对疱疹性口炎患儿160例,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凝胶联合利多卡因局部应用,取得很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在我院口腔科门诊确诊为疱疹性口炎患儿共305例,年龄6个月~3岁。
病例均符合疱疹性口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所有的病例都有发热,体温37.5~40.0℃,烦躁,拒食,流涎。
口腔检查:牙龈红肿,舌、唇、颊、口周黏膜可见散在或成簇的小疱疹,或部分疱疹已破溃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
按就诊的顺序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160例,男89例,女71例,平均1.7岁。
对照组145例,男82例,女63例,平均1.9岁。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溃疡面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发热后均未曾使用过糖皮质激素退热,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全身用药均相同,都静脉给予维生素C、喜炎平抗病毒治疗3 d,口服补充B族维生素,牙龈炎严重有继发感染的加用青霉素抗感染。
局部用药:两组均先用棉签蘸少许2%利多卡因涂抺患处,治疗组用更昔洛韦凝胶(湖北科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406)涂抺患处,每天5~7次;对照组用锡类散局部吹敷,每天5~7次。
所有患儿开始治疗3 d内均每天复诊,症状好转后每2 d复诊一次,每次复诊均检查并记录患儿的症状和体征。
对在本次治疗中无效或有病情加重趋势的患儿均及时转儿科病房住院治疗,根据病情更改治疗方案,以无效病例计入统计。
1.3 疗效判定标准①临床治愈:3 d内全身症状消除或明显减轻,体温恢复正常,疼痛消失,溃疡愈合,牙龈充血水肿基本消失,疱疹3~5 d消退;②显效:溃疡范
围较发病初期明显缩小,疼痛明显减轻,可进食,热退,疱疹6~7 d消退;③有效:疼痛减轻,进食偶有哭闹,疱疹8~10 d消退;④无效:仍有一定程度发热,疼痛缓解不明显,溃疡未见缩小,有继发感染,或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2]。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时间结果见表1。
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退热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d,±s组别病例数体温消退时间疼痛缓
解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治疗组160 2.03±0.63 1.34±0.44 2.39±0.75对照组 145 2.77±1.21 4.58±1.57 5.06±0.49 t值 1.78 6.35 5.49 P 值>0.05 <0.05 <0.05 2.2 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组痊愈率加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1,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痊愈例%显效例%好转例%无效例%有效率/%治疗组 160 53 33.13 88 55.00 15 8.75 4 3.13 97.50对照组 145 31 21.38 67 46.21 35 24.83 12 8.27 91.72
3 讨论
疱疹性口炎病原体为Ⅰ型疱疹病毒,婴幼儿感染多为原发性,临床表现除了口腔症状外,全身症状都很重,而且传染性较强,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婴幼儿感染Ⅰ型疱疹病毒后,早期表现为发热、烦燥不安,口腔疱疹出现后,疼痛、流涎,不能进食,睡眠质量差,尤其是婴幼儿拒绝哺乳,给家长造成了较重的精神负担[3]。
因此,疱疹性口炎虽为自限性疾病,但因传染性较强,症状和体征较重,甚至有并发脑炎和全身性感染的可能[4]。
治疗目的是尽快治愈和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
合,恢复患儿的饮食和睡眠,激发患儿产生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更昔洛韦是一种新的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在人体细胞内被疱疹病毒酶诱导为更昔洛韦三磷酸,并通过以下二种方式抑制疱疹病毒复制:①竞争性抑制病毒DNA
聚合酶;②直接掺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延长[5]。
同时这种活化的更
昔洛韦在病毒感染细胞内的浓度高于非感染细胞100倍,并能在细胞内持续存在
数天[6]。
更昔洛韦凝胶为水溶性无色透明凝胶,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局部使用方便,无刺激性。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局部应用剂量小,避免全身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
利多卡因是临床应用广泛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无须做皮试,有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1.5~2.0 h),穿透力强及安全范围大的特点。
其能穿透黏膜,阻断末稍
神经传导,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达到镇痛目的[7]。
利多卡因配合更昔洛韦应用,可以迅速缓解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改善患儿的进食情况,进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加快口腔炎症的愈合。
锡类散由象牙屑、青黛、壁钱炭、人指甲(滑
石粉制)、珍珠、冰片、人工牛黄组成。
有解毒化腐、消肿镇痛、收敛伤口等作用,但因味咸、苦而辛凉,儿童不易接受,而且在吹敷患儿口腔患处时,易刺激口腔腺体,引起唾液分泌增加,冲淡药物而降低药效。
本次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疼痛缓解时间和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痊愈率和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以往报道使用更昔洛韦静脉给药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取得较好疗效的文献较多[8]。
但全身用药不良反应较大,特别是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对小儿危害很大。
因此,笔者认为小儿疱疹性口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应用利多卡因与更昔洛韦凝胶涂抺,是集方便、有效、安全一体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秉琦,周曾同.口腔黏膜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
-19.
[2]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技出生版社,
2002:154-155.
[3]李静,汤根兄.干扰素超声雾化治疗120例婴幼儿疱疹性口炎的疗效分析[J].口腔医学,2009,29(10):538-540.
[4]赵亮.更昔洛韦治疗幼儿疱疹性口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
5(10):162-163.
[5]陈适,徐小叶.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疱疹性口炎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6,33(24):76.
[6]董宗祈.抗病毒药物的进展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3,22(5):291-292.
[7]金有豫.药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3-94.
[8]吴民,朱春梅,赵江林.更昔洛韦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药导报,2008,27(7):81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