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思维导图 知识点 过关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思维导图
知识要点
一、明朝的建立
_______年,_______称帝(明太祖),建立_______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及科举考试的变化
1.皇权强化:朱元璋改革前朝旧制,地方和中央各部门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______负责;使皇权高度集中,______大为加强。
2.具体做法:
(1)政治上:
①地方:朱元璋取消________,设立“ _______ ”,分散行省权力;再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中央:朱元璋废除_________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其直接向______负责;为便于皇帝直接掌握_______大权,朱元璋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_________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__ 。
③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______ ,后来明成祖(朱棣)又成立同类机构_______ 。
两个机构合称“_________ ”。
(2)文化上:改革科举考试,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_____”“ ________ ”,考试解释以朱熹的《》为标准,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规定使用“ _______ ”,不能改变或随意发挥。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原产于美洲的______ 、甘薯、_______ 、花生和向日葵等新作物。
2.棉纺织业: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中心在______,制瓷业中心在________ (青花瓷)。
3.商品经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______、安徽的______ 。
难点释疑
1.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
秦汉: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隋唐: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明:明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让六部分理朝政;永乐皇帝则创设内阁。
这一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反映了皇权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最后废除丞相制度,则实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合一。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
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
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埋下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3.明清科举取士与隋唐时相比发生的变化
明清科举取士和隋唐相比发生的变化,表面上只是考试内容、考试文体的变化。
但从深层次讲,这些表面变化所反映出的是政治发展状况和统治思想的变化。
隋唐时期处于封建上升阶段,科举制应国家发展、选拔人才的需求而出现,统治者的统治思想较为开明;而明清王朝统治已渐趋僵化,统治者为强化皇权而极力禁锢思想,科举制也由隋唐时期选拔人才转变成了选拔忠实奴仆,失去了活力。
4.易混淆:元朝到明朝官僚机构的对比
元朝官僚机构简图
明朝官僚机构简图
过关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万历年间,赵秉忠在状元卷中提到:“太祖高皇帝,睿智原于天授,刚毅本于性生。
”太祖高皇帝是指()
A.刘秀
B.杨坚
C.赵匡胤
D.朱元璋
2.右图中的皇帝最有可能是()
A.唐太宗
B.宋太祖
C.明太祖
D.雍正
3.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设立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
D.推行了行省制
4.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提到:“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
”使朱元璋走向独裁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六部
B.设立三司
C.废丞相
D.修筑长城
5.《明太祖实录》记载:“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弹奏,处以重刑。
”材料反映了当时()
A.文化的专制
B.经济的繁荣
C.君权的强化
D.外交的活跃
6.明朝五军都督府受到了兵部职能的限制,兵权被一分为二,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牵制的关系。
最终的受益者是()
A.百姓
B.将士
C.皇帝
D.丞相
7.下表是一位同学整理的关于明朝加强专制统治措施的学习笔记。
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建立行省制度
C.设立军机处
D.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8.据统计:明朝正德皇帝廷杖大臣146人,死亡11人;嘉靖皇帝曾同时廷杖大臣134人,当场死亡17人。
这些数据反映出明朝()A.皇权极度膨胀 B.相权不断削弱
C.加强思想控制
D.完善政治制度
9.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明初的科举制度被称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0.小刚在一本课外读物中看到“八股取士”这个陌生的词语,哥哥小
明给他作了如下解释,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九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注重考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11.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对其发展的表现描述不正确的是()
A.引进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
B.丝织业中心变成了北京和南京
C.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
D.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
12.下列信息能佐证明朝初年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的是()
①南北方涌现棉纺织业基地②农业种植的物种丰富
③商品经济活跃④唐三彩闻名中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嘉兴南湖湖心岛上有座烟雨楼。
它始建于936—947年间,后毁。
明嘉靖二十八年(农历己酉年),于湖心岛重建,遂成江南名楼。
材料
涉及的历史纪年有()
①公元纪年②帝王纪年③年号纪年④干支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15.《清世祖实录》记载:“朕(顺治帝)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洪武代指明成祖朱棣
B.材料肯定了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C.材料把历代帝王等而视之
D.材料反映顺治帝努力学习洪武章程
二、综合题
16.明朝的政治改革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学士只备顾问。
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材料二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材料四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
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
——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1)根据材料一,指出“帝方自操威柄”中的“帝”指的是谁?造成“帝方自操威柄”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地方官制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材料所表示的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机构对皇帝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材料四体现了明代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总结明代政治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知识要点】
一、1368 朱元璋明
二、1.皇帝君主专制
2.(1)①行中书省三司
②丞相制度皇帝军事五军都督府兵部
③锦衣卫东厂厂卫
(2)四书五经四书集注八股文
三、1.玉米马铃薯
2.苏州景德镇
3.晋商徽商
【过关训练】
1.D
2.C
3.A
4.C
5.C
6.C
7.D
8.A
9.C 10.B 11.B 12.A 13.D 14.D 15.B 16.(1)“帝”指的是朱元璋。
原因:废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2)权力的分散和制衡(通过分散权力,防止官员专权)。
(3)名称:锦衣卫。
作用:监查、镇压官民、保护皇帝,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4)重典治吏,严惩贪污。
(5)进一步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