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
不必过分担心微博“口水化”
喻国明
只要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大规则约束,微博就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舆论建设的平台和工具。
当“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人们的问候语时,你就不难发现微博正以迅猛的势头,颠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
然而,微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争议,比如有人称缺乏意义的无用信息和情绪发泄在微博上时有出现,于是人们有了微博正在被“口水化”、变成“泄愤地”的担忧。
那么,微博会不会被“口水淹没”呢?
其实,正如人具有多面性一样,微博也是同样的道理,它的特性是复杂而多面的,而“口水化”只是一个比较随意的说法,并未揭示微博特质的全部,更不是微博这种新兴媒体的本质。
大家可能看到一些社会名人借微博论战,其中有激烈的言论。
但这不是微博的本质所必然导致的。
同其他许多网络媒体一样,微博也是网络人格化的一种表现,其表现出来的状态,更多是由使用的人的性格所决定的。
但是,微博的这些特性,不仅不会阻碍和扭曲人们的交流,反而会起到正面的推动效果。
首先,它的传播是即时便捷的。
其次,它对字数的限制,使得人们的网络表达必须简洁,在有限的篇幅里言之有物。
能不能在140个字里把话说清楚,这对人们的表达习惯提出了新要求。
字数的限制并不会导致“言难尽意”,因为微博沟通是即时互动的,一条微博表达不清楚,可以多发几条来表达。
相比其他的网络工具和传统媒体,微博具有自己的独特气质。
比如说QQ等社交网络以“人际关系”为重点,多数是用于熟人之间的沟通;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则以“内容”为重点,最注重“说什么”。
而目前中国的微博则是既以“内容”为中心,同时也辅之以“关系”为架构。
在微博上,我们既可以和朋友交流沟通,还可以靠有趣的话题来吸引大量的陌生“粉丝”。
只要话题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普通网友也会拥有众多“粉丝”,反之,名人微博的话题如果毫无新意,也会遭遇门庭冷落。
因此,说微博仅仅是“名人堂”或者“口水化”都不是很恰当的。
我们对微博的发展趋势,要有包容平和的态度。
在微博这个新兴的舆论平台上,只要有遵守法律、遵守道德的大规则约束,它就会是一个有利于社会舆论建设的平台和工具。
其实,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互联网上的所谓虚拟空间,还是现实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大规则都是不能违背的。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5月27日)
5.下列各项,不属于“不必过分担心微博‘口水化’”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微博中的激烈言论是由使用人的性格决定的,而非这种媒体本身。
B.微博的特性促进了即时互动的沟通,对人们的交流起到正面作用。
C.可以用多条微博表达观点,所以字数限制不会导致“言难尽意”。
D.任何媒体都不可能毫无约束,更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大规则。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微博正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B.由于微博中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的信息和过激言论,其发展受到争议。
C.微博的复杂而多面,恰恰是微博使用者多面性的一种具体表现。
D.微博的字数限制会让使用者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话说清楚,言之有物。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微博会以其传播即时便捷的优势推动人们的交流。
B.社交网络重“人际关系”,传统媒体重“内容”,而目前中国微博则在重内容的前提下兼有两种特点。
C.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网友,在微博上要吸引众多的“粉丝”,发起的话题都要有足够的吸引力。
D.我们要以包容平和的态度对待微博的发展,微博不是名人堂,也不可能被“口水化”
参考答案:
2. 现代文阅读(15分)
陆地上的船
谢志强
早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站在晒谷场上,一只手叉在腰间,一只手一挥,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他喊:起锚,出航!
爹叹了一口气说,疯子的船又出海了。
我好奇地望着他。
我没见过海,没见过航船。
他迎着照进山岙里的阳光,穿着整齐的制服,很威武,很气派。
阳光勾勒出他的剪影。
晒谷场周围是一块块水田,绿茵茵地连向山岭。
接着,他开始踱步。
我观察了好些天,他从晒谷场的东头慢慢地走向西头,沉思的样子。
晒谷场铺着水泥。
我发现,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
他的皮肤黝黑,不是山民那种黑。
是海风吹出的黑,父亲告诉我。
我想象大海无遮无拦的阳光。
他走得那么准确。
爹说他那条船跟晒谷场差不多大。
那么大一条船,我想,一个移动的晒谷场,周围的绿田不是像平静的海水吗?
爹说,别去打扰他,可怜的船长,一个失去了船的船长。
我对他生出敬意,他的身材魁伟,把那一身制服撑得板板直直,好像挂在衣架上边那样。
太阳在不知不觉升起,有一竿子高了。
他仍重复着踱步——那是他在甲板上散步。
我希望他脚下的晒谷场能够航行。
他踱步的时候,晒谷场仿佛在飘移。
他的制服衣襟在山风里猎猎抖动。
可是,天阴下来了,不知哪里钻出来了乌云,发酵似地膨胀,遮住了太阳。
他停下脚步,四处张望,甚至,双手圈成两个圆,罩在眼眉前。
爹说那是他的望远镜。
爹示意我们——村里的几个小伙伴都来了,他们想嚷嚷——不要出声;其实,我真想赶过去,登上他的船。
他举起双臂,说,全体注意,风暴来啦,各就各位,保持航速!
我们乐了。
他焦虑不安地跑起来,跑到船头——晒谷场的东首;他用脚踢踢摊在地上的稻谷,说赶快采取措施,海水漫进舱里了。
他开始寻找什么,大概是桶之类的东西,舀海水。
他忙乎着踢稻谷,金色的稻谷飞起。
我的娘撩起围裙揉在手里,对我的爹说,你去劝劝他,这样糟蹋粮食。
他喊:快,水泵,都躲起来干嘛!他四顾着,像是寻找想象中的船员。
我们沉不住气了,真想赶过去帮他一把。
他冲着我们喊:胆小鬼,你们丢下船逃走呀!你们过来!我命令你们过来。
大海可饶不了你们!
我瞧了一眼爹。
爹低声说:别过去,他疯病发了,发过一阵就会好转呢。
我真想过去支援他,他需要帮手。
我见他像热锅上的蚂蚁那样,在晒谷场上疯狂地奔跑。
我真不忍他那么孤独,可能我们过去,能够安慰他——他是我们家族中惟一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了,我曾替我这个二叔自豪。
可是,他回来的时候,人家指着脑袋说他受了刺激。
他终于停下来,哭腔哭调地说:沉了,沉了,我们的航船,沉了,你们都逃吧,鲨鱼不会放过你们。
据爹说,他那条船,在一场海上风暴里航行了一天一夜,最后,接近了一个无名小岛,触了礁。
太阳钻出乌云。
他的声音低下来,说沉了,沉了。
似乎在念咒语。
我看着环绕着小山村的山岭,好似晒谷场在下沉,下沉。
他走出晒谷场,朝我们走来——登上小岛。
他的神色又恢复了正常,像经历了场海上风暴,现在,他的表情呆滞、淡漠。
他根本没看我们一眼,似乎我们不存在,他穿过我们中间,径直地走进他的屋子。
我们踏上了他的航船——晒谷场,整平了踢乱的稻谷。
我学着他的样子,在场上走,想体验当船长的感受。
还是我出生以来看惯了的小山村——晒谷场,可是,刚才(每天他都要演绎一场出航的仪式,只是今天意外,出现了阴天)那场“沉船”的风暴就发生在这儿。
大海无情,我想着遥远的大海,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见识大海!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的标题耐人寻味,“陆地上的船”既指晒谷场,也指疯子船长意识中指挥过的船,同时这个标题又充满悬念,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B.“他绝不多走一步,接近晒谷场的边缘,他又折回身,继续走”,是通过“我”的发现来表现疯子船长的执着并预示着疯子船长即将发病。
C.起先“我”并不十分了解二叔这个疯子船长,爹在“我”与疯子船长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是“我”了解疯子船长这一人物的关键。
D.小说中的“我”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是观察疯子船长的视角,通过写“我”长大后想当船长,想见识大海,更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E.这篇小说不仅以它所叙述的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以它所描述的因一次海上风暴遭受沉船打击致疯的船长的疯癫表现发人深思。
2、小说的主人公疯子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3、本文写了“陆地上的船长”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6分)
参考答案:
1、BE (B项理解错误。
对疯子船长的这一动作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他是真实地把这个和他的船“差不多大”的晒谷场当做了自己的船。
E项这篇小说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
2、(4分)疯子船长是一个执着于理想、忠于职守的悲剧形象。
①他久经考验,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热爱自己的事业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②他遇险不慌,沉着指挥,船沉了又劝同事们逃走,具有忘我、献身的精神。
3、世俗以成败来论英雄,但并不是每一个执著追求的人都能成功;执著奋斗的失败者应受到尊敬,同样是英雄;英雄成其为英雄不是因为某件事的成功,而是其忠于职守、敬业的崇高精神。
(每点2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
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
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
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
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
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内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
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
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
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
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御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
9.下列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
是
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
破坏性极大。
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
C.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
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须承担起一定的责任。
D.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
10.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
是
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困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
B.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
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
D.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
11.下列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是
A.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
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C.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
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2.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
是
A.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在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商家推动下形成回归传统的热潮,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
B.某历史文化遗址,如果被开发作为旅游点,给商家带来了利益,也使该遗址广为人知,不一定是尊重传统文化。
C.我们今天有不少地方的女性以穿旗袍为时尚,许多酒店装修得古香古色,这说明我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D.今天我们倡导过传统节日,兴起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都必须严格有模式来做。
参考答案:
9.答案:C。
ABD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
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
10.答案:D。
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
11.答案:A。
B“发现了”错在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C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 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手段。
12.答案:B。
A判断太绝对,原文说“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另外后文“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处境并不令人乐观。
”C原文说“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
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
”D原文说“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
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
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
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
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
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
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
”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
”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
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
”姥谢归。
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
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
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
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
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
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
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
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
永徽中,迁洛州。
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
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
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
”德干为衰减。
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
历怀州刺史,有关迹。
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
”卒,年九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此婿家牛,我无豫豫:参加,参与
B.弟还舍,脱有盗脱:脱离,远离
C.有司执不贳有司:泛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永淳初致仕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9.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朝兴起之初,为了铲除荒政毒害,朝廷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
文中选择张允济、贾敦颐、贾敦实这样的循吏,记录他们合宜的施政措施,以彰明他们的功劳。
B.张允济善于断案,治理有方。
元武县一百姓控告妻子娘家不还他的牛,张允济的巧妙解决令元武县官吏非常惭愧;有老妇人丢失了葱,张允济极为重视,终于抓获了偷盗者。
C.贾敦颐品性廉洁,深受信任。
贾敦颐入朝时,往往全家出行而且车破马瘦,以至于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贾敦颐任洛州司马时,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凉了他。
D.贾敦实宽厚仁惠,深得人心。
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杖杀来树立威势,贾敦实加以劝喻阻止;洛州人民在其兄贾敦颐石碑的旁边,为贾敦实也立了碑,以表达对他的爱戴。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5分)
(2)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
(5分)
参考答案:
7.B(脱:倘若,或许。
)
8.D(结合译文分析)
9.C(“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谅了他”错,太宗没有严厉批评他。
)
10.(1)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
”(“遗袍道中”省略“于”并有状语后置,译对1分,“寤”“拾遗”各1分,句意2分。
)
(2)旧制度规定,凡是具有服丧九个月(穿大功服)以上的亲属关系的人为避嫌不能在相连的地区同时担任官职,朝廷因为他们兄弟治理政务的成绩都高,所以不调开他们来表示宠信。
(“大功之嫌”“治行”“徙”译对各1分,句意2分。
)
【参考译文】
唐朝兴起之初,承接隋朝的混乱局面,于是铲除荒政毒害,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
在地方官员的授任和受命之间,虽然不能都是好的,但所得到的好的也有十分之五。
因此祥和之气生出茂盛的谷物,熏染成太平的社会,而使(唐朝)持续了三百年,和汉朝相当。
达到这样一种情况的方法,不是靠奉公守法的官吏是什么?所以整理编排那些合宜的施政措施来彰明他们的功劳。
张允济,是青州北海人。
在隋朝任武阳县令,以爱人利民为政。
元武县有一个百姓带着母牛投靠妻子娘家生活,时间长了,(母牛)繁殖了十多头牛犊,(他)将要返回自己的家时,而妻子娘家人不给他牛。
那个百姓控告到县里,县里不能决断,(他)于是前去见张允济,张允济说:“你自己有县令,我怎么能管这件事呢?”那个百姓哭泣着诉说了自己的冤屈,张允济就叫身边的人捆着那个百姓,蒙住头,走过那个百姓妻子的娘家,说是抓到一个偷牛的人,让各家各户把牛全部牵出来,询问牛的来历,妻子娘家人不知是计,急忙说:“这是女婿家的牛,我没参与过偷牛。
”张允济立即叫身边的人撤去蒙头的布,说:“可以把这头牛还给女婿。
”妻子娘家的人叩头认罪,元武县的官吏很惭愧。
张允济有次走在路边,看见有位老妇人在茅屋守护她所栽种的葱,就告诉她说:“(你)尽管回家去,如果有人偷了葱,就来告诉县令。
”老妇人感谢而回。
不久丢失了许多葱,张允济召唤十里以内的男女全部到来,访求查验,果然抓到了偷盗的人。
有位行人在夜里出发,在路上遗落了衣袍,走了十多里才发现,有人对他说:“我们县境里的人都不拾取遗失的东西,(你)可以返回去取它。
”那个行人随后找到了衣袍。
贾敦颐,是曹州冤句人。
他在贞观年间,多次担任州刺史,品性廉洁。
他入朝时,往。